第453章

  干这一行,出海一趟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一年两年,在船上枯燥乏味,除了干活就是睡觉,好人也能给憋疯了。
  只有实在缺钱的人,才会豁出去,跟船出海,就这样,大半人也多选择近海捕捞船,真正的远洋捕捞,心理不坚定的人还真不成。
  说定了一年后交船,刷卡交了一百五十万的订金,陈红和船厂签了购船协议,又拿了船厂开具的订金收据,她就准备离开。
  耿大志看她行色匆匆,以为她要赶着回济南,赶紧喊住她:
  “陈红,你先等一会儿,有个事我先告诉你。”
  陈红站在车门旁扭头问:“啥事?急不急,你直接说吧!”
  耿大志向她招招手,暗示她回办公室再说。
  “真麻烦!啥事呀?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合同都签完了,你可别跟我说,我的船你造不出来!”
  陈红边往回走,边跟耿大志念叨。
  耿大志没好气的对她说:“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我告诉你,你要不想听,你就走吧!损失了钱你以后可别后悔,也别埋怨我没告诉你!”
  “好好好,是我不对,我不是着急走嘛,都在你这里待了一下午,我还有事没办完呢!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耿大志凑到陈红耳边,像特务接头似的低声说:“新政策下来了,大渔船有补贴!……”
  热热的呼吸刚接近陈红的脸颊,有些痒痒的,她忍不住一下笑出声,没太听清耿大志说的啥。
  她这一笑,耿大志有点着恼,“有什么好笑的?看看你这损色!”
  好嘛,气的耿大志把多少年没说过的东北话给逼出来了。
  “哈哈哈,我咋不知道你是东北人呢?哈哈哈,我不是故意的,你别急眼啊!
  我就是觉得刚才咱俩这样,咋这么像电影里的特务接头呢!
  哈哈哈,你就好好说呗,到底是啥事呀,值当你跟个小偷似的。”
  说完看到耿大志黑沉着脸,后知后觉的想起来了,“噢,你刚才说的是政府补贴吧!
  上午我倒是听说了,不过具体能补多少,我没弄明白,你跟我说说呗!”
  耿大志看着陈红一脸的讨好,脸也板不住了,又小声说:“购买新造大型渔船,政府最多能补贴百分之三十。
  不过那应该是六十米以上的远洋捕捞船才够资格。
  你这三十六米的渔船也算大型的了,我觉得找找人,按百分之二十补贴应该没有问题。
  毕竟前天船厂刚提出去一条二十五米的渔船,比你订的船小了十米,是按百分之十五补贴的。
  你现在啥事也先别干,拿着购船合同和订金收据,去托托熟人备个案,到提船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报销领补贴了。
  像你这两条船,最后花四百万的话,也能省一百万了,四分之一呢,这个比例可不少。
  不行你送送礼,能多报点儿,你的负担不就能轻点吗?
  我这可都是为你着想,笑笑笑,有什么好笑的?要不是念着我喝了你那么多蜂蜜,我才不告诉你呢!
  真是的,什么人啊你!”
  陈红很是高兴,“对不起,我不笑了。说实在的,真有这么多?那咱们渔民可幸福了,今后买船的肯定很多。”
  补贴多少,陈红倒是不在乎,不过能多补贴点,她还是很兴奋的。
  这下村长的工作可好做了,村里人也能多得些实惠。
  陈红又再次返回了海事局,准备了解清楚手续具体咋办,她好回村跟村长详细传达。
  杨伟看到陈红手里的购船合同,都被震惊了。
  “我说陈红,你这效率也太高了,上午从我这出去,下午你就把船订好了,不会只为了拿到国家的补贴吧?”
  陈红嘿嘿一笑:“咱是那样的人吗?我就是想着,咱老百姓,干啥都要响应囯家号召。
  国家给咱渔民补贴这么多钱,肯定是出于宏观调控下的结果。
  政策出来了,咱不得紧跟政策走吗?我可是五好渔民代表,做表率咋能少了我们呢?”
  杨伟坏笑:“对,陈红同志,还是你最精明。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陈红已经和他很熟悉了,毫无形象的翻了个白眼,“我有的选吗?不论好坏你既然说出来了,肯定都得说。
  你自己做主吧,好的坏的我都能接受。反正天也塌不下来,就是天塌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
  别卖关子了,我现在要是走了,你可会被憋坏的!”
  “你这人真无趣,想逗逗你都不上套!
  好吧告诉你吧,坏消息是补贴的事不归我们海事局管,你找我是烧香拜错庙门了。
  好消息是,我大学同学今年刚调进市渔业局,我可以介绍给你认识。
  我们俩关系不错,等会儿我给他打个电话,你带上购船合同、订金收据、和两张一寸证件照片。
  直接去渔业局找他,让他帮你先登记填写申请材料。
  等渔船交付的时候,拿着正式发票去渔业局,上报领取补贴就行。”
  一寸的照片陈红空间里就有现成的,看着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才下班,陈红离开海事局,直奔渔业局而去。
  第390章 朝里有人了
  渔业局离海事局不远,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进了渔业局,陈红打听到杨伟同学的办公室,就直接敲门进去了。
  办公室里有两张办公桌,在靠窗口的位置并排而放,有两个男人们相对而坐。
  她一进门,屋里的两个人同时站了起来,一起和她打招呼。
  “哎哟,这不是于家村的陈红吗,你咋来了?”
  “你就是陈红吧?杨伟刚给我打过电话,请坐。”
  两个人有一位年纪在三十多岁,身穿白衬衫黑色鸡心领毛背心,下身着青色西裤。
  另一位年纪在五十岁左右,穿着白衬衫深蓝子休闲西服。
  先和陈红打招呼的就是他,听着是认识陈红,可陈红不记得认识这人。
  年轻点的肯定就是杨伟的大学同学王兴元。
  “我是陈红,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位领导,我眼拙,咋没认出您来呢?您是?”
  陈红绞尽脑汁也没想起这位是谁,她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很是不好意思,脸都涨红了。
  年纪大的中年人笑了:“我叫赵长民,你不记的我正常,咱俩也没打过照面。
  你是咱们市里的海洋卫士,去年打捞上交了五次敌国的声呐装置。
  市里开表彰大会的时候,我们渔业局的人都参加了。
  当时我们都坐在台下,你坐在前排,上台领奖的时候,咱们市里的渔业局海事局职工都见过你。
  你可是咱们荣城的名人呀!
  你记我们不好记,我们记你可是一记一个准。听说你坚持两年花巨资往近海放生鱼苗,是咱们荣城渔民学习的榜样。
  对了,你今天来咱渔业局有啥事,不会是又捞到敌国声呐了吧?”
  陈红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对不起,让您失望了,今天来不是声呐的事,我是来给你们添麻烦的。”
  说着看了看王兴元,对方也没想到他们科长竟然会认识陈红,看领导的态度,对陈红还挺重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