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大华听了,心底格外熨帖。
盛家有个肉联厂的主任,即便饮食清淡,但一家子还是微胖,除了身体不好的盛奶奶。
唯独这个亲闺女,身材纤细不说,长相尤为出彩,若放在旧时代,那都可以进宫当娘娘的条件了。
除了八卦孩子身份和长相,他们更多的事打听孩子成绩的问题。
“孩子认回来,还要弄转校的问题吧?这孩子也是上六年级?成绩咋样了?”
周大华腰板挺得更直了,炫孩子的冲动压根就停不下来,“她爸今天请了假就去弄了,上高一,来年有参加高考资格。”
“啥?!高一?!”
周大华脸上笑意更深了,“可不是,高一,这孩子打小就聪明,没靠养父那边的关系,连连跳级……”
盛浅予原本想着买两套换洗的衣服就好,没想到周大华比秦芳还宠女,恨不得将供销社全部成衣搬空,除此之外,女孩子用品,譬如擦脸的雪花膏,擦手的蛤蜊油,牙刷牙膏必须有,还有内衣手表啥的……
若不是手中的票子不够,周大华险些将这些年家中积蓄败光了。
最后,在供销社工作人员震惊下,周大华满载而归。
第4章 60年代大院假千金(4)
中午,周大华炖了鸡。
俩兄弟一回来,尤其是老二盛建军不停往厨房凑,“妈,今天吃鸡啊?味道真香。”
周大华笑着应:“待会儿你和你大哥先吃,我给你们爷爷奶奶送点过去。”
盛浅予闻言,道:“盛妈,我和你一起吧,昨天太匆忙,没和爷爷奶奶打招呼。”
周大华点头,“也好。”
母女俩去了就近的医院。
兄弟俩商量了下,便将大哥房间腾出来,顺带将房间内东西布置好,如果妹妹不满意,到时他们还可以调动。
缓过病气的盛奶奶,这会儿拉着老伴儿的手询问:“小雨在那边过得好不好?肉够不够吃?要不要去个电话给她?或者等我身体好些,去那边看看。”
盛爷爷劝阻:“那是军区大院,哪是你想进就进的?人家既然肯认小雨,还将那孩子换回来,说明是重视小雨的,别瞎操心。”
盛奶奶似乎想起亲孙女来,又问:“那孩子应当是个好的吧?”
盛爷爷:“想哪儿去了你?不是好的,能舍了那边条件,回咱们家来?你儿子能干是能干,但和人家首长家庭比,差得远了。”
盛奶奶也不气老伴贬低亲儿子,叹气道:“你瞅瞅这叫什么事儿啊!本来家里有小雨,我能多个人热闹,解解闷,谁知是抱错的……这么戏剧化的事,居然落到我们盛家身上。”
“行了,看开点,真要想小雨了,我豁出去老脸,提前跟那边打好招呼。没听大华说,有那边的联系方式吗?又不是断了联系,都是一个市的,想了也能经常见面。”
直到周大华带着盛浅予来,怕亲孙女多想,二老才停止交流。
周大华将盛浅予的情况简单阐述了下,盛爷爷和其他人一样,露出惊诧的表情,“才十二,就跟他二哥读同级?”
说完盛爷爷笑起来满脸的褶子,“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表达自己欢愉。
盛浅予简单与二老打了个面照,到家,见两个哥哥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但给她和周大华留了饭菜,还将她房间收拾了出来。
盛浅予目光放柔和了不少。
半年后。
盛浅予参加完高考回到家,见周大华在厨房忙活,卸下考试的工具,连忙去帮忙,边和盛奶奶闲聊。
这半年时间,变化很大。
譬如两家往来并没有想象中密切,赵小雨在赵家扎稳了跟脚,鲜少回来。
倒是盛奶奶去看过赵小雨一次,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回来后把自己关在房间了三天,把盛家人当时都吓坏了。
之后盛奶奶自己走出来,两家便很少走动了。
盛浅予作为得益的那方,除非秦芳主动,她不会自己跑去军区大院叨扰。更何况进军区大院手续麻烦,她不想给赵家添乱。
换回来的头一个月,秦芳经常给她来电,后来越来越少,临近高考,赵家便没了联系。
盛浅予因为原主残留的情绪,伤心难过一阵后,便和盛家友好相处起来。
她的手艺应该是继承周大华,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赵家,吃饭点都是家中保姆做的。回到盛家,在知道周大华负责一家饭食后,盛浅予便时不时帮周大华打下手。
盛奶奶一开始习惯小雨那热闹的主动性子,直到亲孙女回归,她才发现说话远比聆听有趣多了。
于是,以前盛奶奶和赵小雨是她听,小雨说的模式;现在盛奶奶和盛浅予是她说,浅予听的相处。
“浅予考得怎么样?考试场上紧不紧张?都是你那二哥不争气,跳不了级,不然早陪你一起上考场,帮你壮气了。”
周大华就笑:“妈,即便建军上考场,和浅予一个考场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盛奶奶就叹气,“是建党建军不争气。一个跳不了级,一个心理素质不强。”
周大华:“……”要不要提醒妈,浅予回来前,两个孙子的成绩一向是她的骄傲和四处炫耀的资本?
盛浅予顿了半天,碍于奶奶在,没把赵小雨的事说出来。
她在考场看到赵小雨了。
还有秦芳。
一开始她和秦芳打招呼,对方还欢喜地与她闲聊,问她最近如何,关心她的身体。但赵小雨招呼不打,提前进考场,秦芳便中止了话题。
她见状,没说什么,也提前进了考场。
她当时心底闪过一丝疑惑,盛家人不是说赵小雨成绩一般?那为何和她一样,破格进考场?
不过这样的疑问,在试卷发下来后,便抛掷了脑后。
赵小雨现在是盛家的禁忌,她提了,只怕会徒增家中伤感。
吃过饭,盛浅予回到房间估摸成绩,思考了下以后方针,便沉沉睡了过去。
高考后放长假,盛浅予便在家里鼓舞下,去其他城市转了转,看到落后的环境,以及报纸上一片畅谈美好,心中信念又多了几分。且脑海中汇聚成相关知识,只差进了大学一展宏图……
回到盛家,她将爷爷奶奶和大哥二哥私下给的钱票塞了回去。
盛奶奶见状,格外心疼,“没吃苦吧?”旋即,更心疼道:“吃了,肯定吃了,瞅瞅,都瘦了。我们给你钱,是让你好好去玩的,你看看你,替家里省着干嘛。”
似想到那孩子,若是那孩子,家中给塞钱,不管多少,对方都能一天内花光……
盛奶奶甩了甩脑海中的念头,又道:“钱给你了,你就拿着。本来就是我们盛家的孩子,也不晓得随了谁,跟家里省什么钱。”
盛爷爷也笑眯眯的,“你奶奶说得对。”
盛浅予太聪明了。
聪明到什么地步?知晓盛奶奶身体不好,便自行买了医书看,当天便做了清淡的药膳给盛奶奶调养身体。
原本盛家是出于对孩子孝心的维护,才放任盛浅予瞎折腾,没想到这孩子自己做的药膳真改善了盛奶奶的体质!
仅仅半年时间,以前盛奶奶受不了风,遭不了凉。现在健壮的老太太,时常去职工大院和其他老太太聊八卦。
笑的时间竟比以前更多了。
第5章 60年代大院假千金(5)
又隔了几日,高考成绩放出来,盛浅予是省状元,高出第二名几十分,听说作文有额外加分的因素在里面。
至于她写了什么,又凭什么比满分高出几分,直到盛浅予的作文随着一段采访印在全国日报上,才堵住所有人质疑声。
采访的记者是有家底和素质的,对盛浅予家庭背景和遭遇只字不提,反而询问起心德以及填写的专业。
盛浅予:“我报了几个专业,打算在校攻克几门学术。首先是农业科,59年因为家境缘故,没受过苦,但高考完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祖国大好河山,也见识过民众消瘦的状态,我希望大家能吃饱穿暖,希望建设更多美好河山,让祖国母亲站起来,叫那些看不起我们的外国友人自证错误。”
此番报纸一刊登,国外嘲讽不断,尤其是美利坚合众国,扬言华国活在梦里,光从59年受到的全国性灾难可以看出。格外讽刺盛浅予,年纪小口气大,等承受一次次失败,那这份日报将会成为他们嘲讽华夏的证据!
她的话,成功挑起几国,就连采访盛浅予的记者也受到上级的苛责,“她十三岁,难道你也十三岁嘛!知不知道建国之初,多少国家盯着我们华夏?就等着找错处,借机嘲讽呢?她放大话被盯上,上面也引起重视……行了,以后重要的采访你别上了,先冷静、反思几天吧。”
盛浅予受到影响了嘛?肯定的,毕竟那番话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脸面,必然受到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