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这种人,头两次还硬气的很,入了一次狱,就学乖了。郑珩一边咀嚼着羊肉,半眯眼睛道。
萧怀玉在朝中毫无背景,如今到了大将军麾下,他想要保住自己,就只能选择顺从。心腹又道。
帐外,萧怀玉骑上青骢,看着从荒漠吹来的风沙,她并没有回到营帐,而是走到城楼上观望了一番。
而恰好这阵风沙是马蹄践踏所扬起的,就在萧怀玉在城楼上巡视时,瞭望台上的守军发现了胡人的踪影,并敲响了警钟。
萧怀玉也快速召集了全营将士准备应敌,她向烟尘望去,马蹄疾驰,伴随着高声呼喊,这种久违又熟悉的感觉,她知道这是楚燕在西北最为强劲也是最为麻烦的敌人敕勒族。
尽管他们的旗帜颜色不一,但作战时,各部都十分齐心。
胡人作战并没有规律,而他们的习俗也与汉人大不一样,此时正是日入,军中正在生火做饭。
或许是胡人的侦查兵看见了楚军大营的炊烟,面对敕勒族的突然进攻,萧怀玉没有丝毫慌张,因为她清楚胡人铁骑强悍,但不擅攻城,所以西北军能仅靠一万人马坚守至今。
然而郑珩得知胡人来攻,本就因为皇帝的敲打而憋着一股怨气,所以当即下令开城门,帅军出城作战。
原先的西北守将赶在大军出城前阻拦,大将军,胡人的铁骑十分强悍,但他们不善于攻城,况且现在风沙太大,不利于楚军作战。
胡人不善于攻城,那么附近的村落怎么办?郑珩假惺惺的关心起了西北的百姓,就因为西北守军的畏缩,才让诸胡以为楚人好欺负,燕国能够主动出击,将他们赶出燕地,难道楚国就不能吗。
可是大将军,此次来犯的胡人,是敕勒族。守将再次提醒道。
敕勒二字,让西北原守军纷纷恐慌,而郑珩却并没有放在心上,此刻他满脑子都只有立功,一雪在东境安州的耻辱,重新获得君王的信任,将功折过,我曾听父亲说过,敕勒人的部落分散,每一个部落都有君长,但却没有统一的指挥,少时我也曾随父来到西北,击退过胡军,这样的敌人,又何惧之有?
最终,城门还是被打开了,郑珩带着一万人马出城迎敌。
萧字营也赶到了城防地,王大武看着出城作战的主力军,大哥,你不是说过,来到西北最要注意的是敕勒族吗。
萧怀玉来到西北后就与麾下将士们分析了西北诸胡的情况。
当城楼上的守军发现是敕勒族,郑珩依然选择正面抵抗时,萧怀玉并没有出去阻拦。
除了她知道郑珩不会听从外,也从那阵烟尘中发现了敕勒族这次攻城的人数并不多,似乎是在试探。
敕勒人在试探我们的兵力。萧怀玉说道。出城作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只不过
萧怀玉挑起眉头,以郑珩的性格,难保他之后不会轻敌。
萧怀玉握着腰间的佩剑,忽然在城楼下看到了正在布防的守城将领。
在他的记忆中,郑珩全军覆没逃走后,守将孤身一人带着残兵坚守了整整一天一夜,但因为没有援军,最终城陷身死。
他没有像郑珩一样逃走,这是西北军最后的骨气,也是萧怀玉能够打赢反击战的重要原因。
萧怀玉思索了一番后,决定找到守将达成合作。
第109章 郑皇后与薛妃
太康四年八月,秋
由于萧怀玉陈书自辩的血书是由廷尉呈上,故而并非密事。
在章华宫的平阳公主早就知晓郑珩借天灾弹劾萧怀玉一事,但却没有出手阻止,直到陈文泰派人抓回了郑珩的亲从,为萧怀玉洗脱了罪责。
萧怀玉被释放,那么郑珩诬陷朝廷命官之罪就会坐实,但皇帝并没有公开审理,也没有处置郑珩,只是派了心腹宦官前往西北,以示天子的宽容。
当真是愚蠢至极。平阳公主看着自己舅舅的做法,不但没有将人除去,还使得自己受到了皇帝的猜疑与敲打,若不是他忌惮陈文泰与萧世隆,又怎会如此重用舅舅,替他掩盖罪行。
萧怀玉在西北狱中写了一封陈情表,陛下看了之后,就将他无罪释放了。琦玉从旁说道。
她连字都不识得,哪里会写什么陈情表。平阳公主却很质疑道,这恐怕又是陈氏父女所为。
公主,伪造这种东西可是欺君之罪,极易抓到把柄,公主说陈氏聪慧,应当不会如此。琦玉分析道。
自从梦醒之后,平阳公主的心越来越乱,对于舅舅郑珩想要铲除萧怀玉的做法,她原先是想要制止的,但一想到萧怀玉不肯依附于她,平阳公主便压下了自己的好奇之心。
南阳王李隆死后,李康便从军中脱离出来,并除去了军职,削减了手中权力。
皇帝偏爱的儿子,便只剩下了竟陵王李宣,然而当皇帝提出让李宣出班外廷时,却遭到了李宣的拒绝。
那信当真是从西北来的?平阳公主并不确定,所以又问了一遍,因为她所知道与了解的萧怀玉,是从进入军营开始才识字的。
琦玉摇了摇头,廷尉是如此说的。
他没有惩处舅舅,此书也必然不会公开。平阳公主说道。
琦玉当即听懂了平阳公主的意思,奴知道了。
平阳公主旋即起身,许久没有入宫,去探望一下母亲吧。
喏。琦玉叉手道。
※ ※ ※ ※ ※ ※ ※ ※ -
西北急报!一匹快马自西北各个传舍相接,疾驰于楚京的官道上。
楚宫·勤政殿
皇帝处理朝后奏疏以及各地公文的大殿中,每日都有洒扫的宫人与内侍。
陛下。中侍中贾舟满脸欢喜的踏入大殿。
正在阅览地方奏报的皇帝抬起头,何事如此惊慌?
西北军报,郑珩将军初到西北便斩杀了敕勒族一支人马,足足数百人。贾舟将军报呈上。
盘踞西北的胡人困扰了楚国多年,如今大军出征首战告捷,无疑是给了内忧外患的楚国朝廷一颗定心丸。
好啊,好啊。皇帝连说了两个好字,并为自己秘密处理郑珩一事而感到庆幸,仅一战,他便重新信任起了郑珩。
皇帝旋即起身离开了勤政殿,朕要好好嘉奖西北军。
皇帝离去后,便有宦官踏入殿内打扫,只见一名宦官收拾完案牍后,将目光瞥向了书柜。
我来擦吧。宦官见宫人身材娇小,擦不到书柜的上端,于是主动揽下。
这些值守于皇帝殿内的宦官宫人,都十分了解皇帝的习性,殿内其他的人打扫完后相继撤离,只有宦官故意磨蹭着借机翻找。
然而没过多久,中侍中贾舟便折了回来,看见宦官还在殿中打扫,于是训斥道:说过多少遍了,做事细心些。
宦官一脸慌张的跪在地上磕头,贾舟看着一尘不染的桌案,打扫还算用心,便也没有刁难,下去吧。
喏。
※ ※ ※ ※ ※ ※ ※ ※
长秋宫
西北军的胜利让皇帝大喜,还特意召集群臣嘉奖西北军以及主将郑珩,那污蔑之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前朝的喜讯,自然也传到了内廷,西北苦寒,我还担心你舅舅浮躁,无法胜任呢。
胡人虽强悍,但终归是蛮横落后之地。平阳公主回道。
不过你父亲召集群臣嘉奖,似乎有些过于张扬了,也将他捧得太高。郑皇后有些担忧的说道。
胡人骚扰边境,使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能够取胜,的确是一大喜事。平阳公主说道,西北很久都不曾有过捷报了。
只要人平安就好,郑皇后叹道,你外祖父在时,最疼爱的就是你这个舅舅了,如今郑氏一族,全系在他的身上。
母亲,舅舅身为武将,镇守一方,若只是为了活命自保,又怎对得起郑氏打下来的基业与楚国的百姓呢。平阳公主反驳着母亲的话,做人可以不必如圣人君子一般,但却不能推卸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就是因为母亲与外祖的偏袒,才让舅舅变成了现在这番模样。平阳公主又说道,弹劾诬陷功臣,这样卑劣的手段,只会让他离军心越来越远,最终他会遭到部下背叛的,这也是他永远敌不过陈文泰的地方。
平阳公主虽不喜欢李康与陈文泰那样虚伪的做法,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立足军中与获得人心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