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百合>美人谋> 第152章

第152章

  因为萧怀玉猜到在封赏之后,王大武极有可能受到单独召见。
  并且朝中一直有人针对平阳公主,所以才有被押宗正寺的危机,那么军功之事,就不可能安然度过。
  只有王大武表现出什么都不知道,以及那种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改变的怯懦,让皇帝感到没有威胁,那么这场危机就可以度过。
  朕想知道西州之战的全部过程,包括,领兵的人,都有一些谁,安排了什么,部署了什么。皇帝说道,你既然在前锋,必然十分清楚。
  王大武听后,连忙抬手擦了擦汗水,似在努力回忆与组织语言。
  但这样慢的反应,却让皇帝逐渐失去耐心,你可知,知瞒不报,乃是欺君之罪。
  听到欺君,王大武连忙叩首,西洲之战,臣皆是听从军令行事,军令如何调动,臣就如何作战。
  军令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军侯之上是校尉,王大武的回答,也是在告诉皇帝他并不全部知情。
  那么指挥你的人是谁?皇帝问道。
  臣的长官,校尉萧怀玉。王大武如实回道,当时前锋正面对敌的兵马有一万人,萧字营冲在最前。
  待与敌人周旋后,剩余大军再出其不备,如此才将敕勒彻底击溃。王大武又说道。
  若是萧字营在最前,那么军功名册当中,为何没有你的长官。皇帝说道,难道他没有立功吗?
  王大武抬起头,一脸茫然,臣只是一个军侯,并不知道军功是如何上报的。
  皇帝哽咽住,王大武的军职不高,而对于这种上层的决策又哪里会知道。
  但这次立功最大的,并不是臣。王大武忽然说道,臣之所以能斩杀赫轮,皆是因为长官的诱敌计策。
  哦?皇帝开始好奇了起来。
  当时军中厮杀成一片,场面十分混乱,萧校尉带着我军深入敕勒腹地,并独自与敌将赫轮周旋,最后将其带入事先所预备的埋伏当中,萧校尉将赫轮引诱回来时,赫轮已经精疲力尽,所以臣只是运气好,才将他击杀。王大武将那天击杀赫轮的画面详细讲述了出来,萧校尉因此受了伤,只得由臣拿着他的头颅举起,敕勒大军见状,纷纷溃逃。
  听着王大武的描述,皇帝重新开始在注意起了那个他差点都要忘记的洪城功臣萧怀玉。
  王大武说的几乎都是实情,但是在描述之时,他特意将混乱二字说得极为重,皇帝也听得清楚。
  两军厮杀,在混乱之中,将士们的功劳与伤亡统计难免会有疏忽与遗漏。
  况且赫轮的人头,的确是王大武所斩下的,只不过在此之前,是由萧怀玉与其对峙与消耗。
  后来之事?皇帝又问道。
  后来是大将军亲自带着人马出城,将敕勒的大军围困,里应外合,我们才一举击溃敌军。王大武说道。
  王大武后面的话与呈上来的军功奏报相吻合,皇帝听后,心中的愤怒消去了一些,但对于所有军功奏报上都对萧怀玉的功勋只字不提之事,皇帝很是不悦,并且逐渐生出对郑珩与石骁的不满。
  皇帝摸了摸胡须,挥手道:你退下吧,今日这事不得说出去。
  王大武连连叩首,喏。
  就在王大武要离开时,他却突然大起了胆子再次跪下,陛下。
  嗯?皇帝抬起头看着不肯离去的臣子。
  臣的才能远不如臣的长官。萧怀玉终于鼓起勇气说道,臣从新兵营起就一直跟着萧校尉,如果没有他,臣早就死在了安州,陛下厚赏了臣,臣十分惶恐,像校尉这样一心为了国家与百姓安宁的人,才应该出现在陛下跟前,被陛下所看到他的忠心与能力。
  皇帝低头看着王大武,早在安州之战,他就曾格外关注过萧怀玉,然而彼时萧怀玉是陈文泰的麾下,他不可能再提拔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麾下士卒。
  起身吧。皇帝摸着胡须说道,你所得到的封赏,是你立功所得,至于他人的功劳未能及时发现,是朝廷的过失,忠臣良将必不会被埋没。
  听到皇帝的话,王大武激动的再次叩首,陛下圣明。
  去吧。皇帝挥了挥手。
  等王大武走后,他生气的将案牍上的竹简全部推倒。
  陛下。贾舟走进来看着正在发脾气的皇帝,御体要紧。
  这个郑珩,当真是贪得无厌。皇帝阴沉着一张脸说道,朕就不相信,如此重要的一个前锋,西洲大营还能漏报?
  陛下,这个萧怀玉曾经是陈将军的人,在安州陈将军就曾多次上奏举荐,而郑将军一直与陈将军不和,安州一战,二人就曾发生过分歧与争执。贾舟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你是说,郑珩是在针对陈文泰,所以瞒下了萧怀玉的军功?皇帝侧头说道。
  贾舟点了点头,臣当初第一次见萧校尉之时,少年一身浩然正气,就算进入郑将军麾下,恐怕也只会与陈将军一样。
  经过贴身内侍的一番解释,皇帝的心情平复了不少,眼下这个王大武你可有什么看法。
  贾舟凑上前,陛下不是说不愿要第二个郑将军吗,就连燕国公主都称赞的人,楚国若是能多添得一员猛将,军事上,就不用受制于燕国。
  皇帝缓缓抬起头,说出了心中的犹豫,如果他与陈文泰一样呢?
  陛下是担忧彭城王吗?贾舟说道,紧接着他凑上前小声提醒,陛下让六皇子竟陵王迎娶巴陵侯之女,在竟陵王之前,还有一位年长的公主尚未出嫁。
  长幼有序。贾舟继续说道。
  贾舟所说的公主便是平阳公主,而平阳公主与彭城王不和已是人尽皆知的事。
  平阳公主不光是与彭城王不和,与大多手足的关系也都淡漠,因为薛妃得宠的缘故,后来薛氏一族惨遭灭门,薛妃又被冷落,所以后宫妃嫔大多都不待见母女二人,直到她被郑皇后领养。
  平阳公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手足之情可言,而造成这一切原因的,正是皇帝。
  平阳是楚国的公主,并且是嫡出,就算那个小将有才能,但出身终究低了一些。尽管平阳公主的做法引起了皇帝这个父亲的极大不满,但涉及到这种有关皇家颜面的事,皇帝便又十分认真的考虑了起来。
  陛下,楚国的历代名将,又有多少是世家出身的呢,历代先帝都曾将公主下嫁过武将。贾舟便说道。
  听着贾舟的话,皇帝沉默了许久,皇后那里
  如果陛下宽宥了郑将军所犯的罪,小人想,皇后殿下也是会同意的。贾舟又道,小人记得,皇后殿下也曾夸赞过,并说过择婿不能全看出身,最重要的还是为人的品德。
  郑皇后的话,皇帝哪里还记得,他抬头看了一眼贾舟,这个自王府起就侍奉自己的宦官。
  他所忧虑的,并非是平阳公主,而只是皇家的颜面。
  罢了,让郑珩入宫一趟。皇帝道。
  喏。
  作者有话说:
  这一世变了很多很多~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125章 欺君
  楚京
  王大武出宫时,皇帝派遣的宦官也一并出了宫,郑珩听到传唤后,心中顿生惶恐,于是便差人在半路上拦截了王大武。
  看着从宫内毫发无损出来的王大武,郑珩昂首挺胸的坐在马背上。
  王大武则毕恭毕敬的站在一边,因为先前大将军府派了人来提醒他,所以他大概猜到了郑珩找他的用意,大将军?
  陛下都与你说了些什么?郑珩坐在马背之上,一副上位者的姿态问道。
  陛下问了西北的战事。王大武回道。
  那么你是如何回答的?郑珩又问。
  末将身份卑贱,不敢欺君。王大武说道。
  郑珩看着一头汗水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王大武,他深深挑起了眉头,但没有发怒,因为这些事本就是皇帝知晓了才会传召,陛下是何态度?他又问道。
  王大武摇了摇头,陛下没有发怒,也没有责怪,只是让末将回去了。
  郑珩抬手摸了摸胡须,皇帝是一个阴晴不定之人,心思难以揣测。
  他看了一眼王大武,眼里满是轻蔑,对于王王大武这样出身的人,他从来都不在意,驾。
  王大武看着郑珩离去的身影,心中也不由的担忧了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