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天授十一年,正月春,上元,长安城内金吾驰禁三日,宫中设宴,宗室、外戚,文武百官齐聚宴殿。
群臣上贺表皇帝,及皇太后上元佳节。
王朝一统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天下逐渐安定,经过几次政变,朝中局势也已明朗,随着政局的稳定,一个新的问题,成为了当朝的困扰与担忧。
那便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躲避的,皇嗣之事,尤其是在政权稳定之后。
皇帝以女子之身登基称帝,至今已十一载有余,然储君之事,却无半点音讯。
历代都将皇储看得极重,君王如今虽还年轻,但储君关乎国祚。
因而便有朝臣早早的提起了此事,希望天子早做打算。
而关于皇储,李瑾并非没有考虑过,只是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脱不开身,也不敢让自己赴这样的险境。
皇储之事,希望陛下早做打算,以保洪图社稷,巩国祚绵延。
于是李瑾便在上元节召见了宗室,也就是自己的手足兄弟,并命其携家眷入朝。
除却曾被先皇帝旧臣拥立的十三子李宗,与张太妃所生的让皇帝李兴,赴宴的宗室亲王便有十四王端王李随,十五王宁王李宸,十七王景王李献。
其中李随与李宸皆已纳妃,而景王李献为先皇帝第十七子,为太康四年冬所生,尚未加冠。
先皇帝多子,如今十余年过去,昔日未成年的皇子也多已成家。
但李瑾却并不亲近这些手足兄弟,即便让他们入朝,也没有单独召见。
但对于几位尚未出阁的公主,却是格外关心,尤其是刚刚及笄的十三公主李娴,也是先皇帝的幼女,李瑾提前为其举行了及笄礼,并赐封号福成。
福成见过陛下,陛下圣躬万福。福成长公主应皇帝的招呼,近身到御前行礼。
李瑾看着福成公主,娴儿又长高了不少。并拉着她到身侧坐下。
这一举动,引起了群臣的猜测,也使其他几位亲王的希望落了空。
皇帝似乎并不打算将政权交还到手足兄弟手中,而是倾向于几位公主。
随着宫宴的开始,殿外传了一声巨响,升天的焰火,于天空中炸开,其位置,恰好于满月之上,如是月光炸开,流光溢彩。
福成长公主如孩童般欣喜的跑到殿外,瞪着天真的双眼,看着天空中闪耀的光芒。
今年的焰火,真美啊。
皇帝也携宗室来到了殿外,并登上了城楼,一同观赏上元的灯火。
承天门的城楼一角,慕容岚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袭正红的官袍,形单影只的立于城头,谢舍人?
在焰火的光照下,谢知蕴侧过头,行礼道:见过慕容都督。
慕容岚拱手回礼,谢舍人怎一个人在此,未免有些孤寂了。
谢知蕴回过身,下官是一个喜静之人,这样好的节日,在这城楼之上看万家灯火,安享太平,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慕容岚走上前,与她并肩而立,整个长安城的灯火,此刻都在她们眼底。
对于慕容岚而言,这里曾是燕国的国都,但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在李瑾的治理下,长安城往外扩了两倍,有了官府派人管理的市,百姓居住的坊,车马行人皆靠右行,无论是管理还是秩序,都要远胜曾经的燕都,长安,真大啊。于是心生感慨道。
谢知蕴撇头看了她一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慕容岚愣了愣,她当然知道谢知蕴所念诗词之意,这件事都过去多少年了,谢舍人也知道吗?
慕容将军当年的事迹,谁不知道呢。谢知蕴回道。
慕容岚睁着双眼,心中忽然一阵苦涩,你
咚!
随着一声钟响,谢知蕴再次向慕容岚行礼了揖礼,将军,上元安康。
焰火冲上云霄,划破夜色,与明月的寒光交织在一起,天地,亮如白昼。
光照打在谢氏的身上,璀璨夺目,也令慕容岚为之动容,谢娘子,上元安康。
※ ※ ※ ※ ※ ※ ※ ※
天授十一年,二月,盛春。
甘露殿
是夜,盛春时节的长安城中下起了小雨,寒风呼啸,雨水冰冷刺骨。
至深夜,雷雨交加,天空忽然一声闷响,吵醒了睡梦中的人,甘露殿内烛火摇曳,李瑾躺在榻上辗转反侧。
春雷的响动,惹其心烦,于是便和上衣物下了榻。
殿外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庭院中的花,被尽数吹落,飘到了窗前。
李瑾盯着镜台上的锦盒,暗朱箔雨寒风峭,试罗衣玉减香销,落花时节怨良宵,银台灯影淡,绣枕泪痕交,团圆春梦少。
翌日
一夜未眠的李瑾,便召来了太医院的御医视诊。
陛下,萧太医到了。
李瑾睁开双眼,已进入太医院的萧怀凝并没有跟随萧怀玉离开长安,而是留在了太医署作为教授,传授医术以及治病救人。
李瑾点了点头,萧怀凝被引入殿内,陛下。
她看着萧怀凝,抬头的瞬间,便觉得她与萧怀玉也有几分相似。
朕近日心烦意乱,总也睡不好。李瑾伸出手说道。
萧怀凝遂伸手搭上皇帝的脉搏,而她的神色也随着把脉而逐渐产生变化,陛下近来是否厌食?
李瑾点头,紧接着萧怀凝又问了一句,臣斗胆冒昧一问,陛下的月事。
李瑾听后,瞬间明白了什么,如你所想。
萧怀凝先是一怔,因为内廷盛传的流言,就只有皇帝与她的兄长,然而她兄长的身份,她这个做妹妹的再清楚不过。
作为妹妹,她替自己的兄长感到有些生气,但转念一想,李瑾作为君王,需要顾虑与考量的事情太多了,对于执政者而言,儿女情长,永远不会放在首位,遂拜道:恭喜陛下。
李瑾迟疑了片刻,但眼里并没有过于的惊讶之色,此事或许早在她的意料之中,她看着脸色平静的萧怀凝,知道她心中肯定疑惑。
朕知道了。李瑾起身,她无法解释,也不打算解释,这样玄妙的事,只有经历的过的人才会相信,才会理解,而她所经历的,远不止这一件。
她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需要旁人理解,因为对她而言,只要她所在意的人明白与理解,这就够了。
她低头看了一眼萧怀凝,朕欲南巡,许你从幸。
第363章 番外(三)
云梦
萧怀玉回到云梦后,于从前的祖宅附近购置了田地与房舍,并隐姓埋名。
自从水患过后,云梦之地焕然一新,原来的百姓迁走后,朝廷又迁进了一批新的人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因此萧怀玉携母回到云梦时,早已物是人非,这里没人记得她,也没有人识得她。
当地的百姓,对于新迁居过来的人尤为好奇,并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他们只知道,这对母子是从关中来的,但萧怀玉的面相,却不得他们喜欢。
她身上的杀伐与脸上的刀疤,加上已经卸甲,粗布麻衣之下,有此面容,难免让邻舍猜疑其身份。
但因从关中而来,见地与眼光都不是寻常人家可比,故而萧怀玉也吸引着许多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
但她们总会被大人训斥,尤其是年长一些的女子,长辈们都不允许孩子与她有所接触。
邻家的老妪瞥见孩子们又围住了她,于是将几个孙儿叫回家中。
饭桌上斥责的声音很大,路过的人几乎都听见了,都说了不要和这种来历不明的人走得太近。
可是他去过好多地方,连东海都去过,也知道的好多事。孩子们对家乡以外的未知充满了好奇,这样一个新颖的外来人,极为吸引着他们。
你们知道他是什么人吗?老妪拉下脸色,看着那面相,就不像是好人,那脸上和手上的伤,都是刀伤,指不定,以前犯过什么杀人的罪呢。
这些议论与诋毁声,传到萧怀玉的耳中,却并没有引起她的愤怒,她也没有向邻居们解释什么。
尽管大人们不愿意自家孩子与其往来,但是他们仍然会偷偷跑到萧怀玉的家中,或是耕作的田地,追问她一些外面的世界。
直至盛春时节,也是农忙之际,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四处征战,但这种自有记忆起就在学的生计,萧怀玉并没有忘记。
民以食为天,百姓们对于土地的热爱,如再生父母。
曾经的萧怀玉,迫切的想从这里走出去,挣脱桎梏与枷锁。
可当她真的走出去之后,却又是另外一种心境,在利益驱使的争斗下,她开始思念故土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