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在这之后,又为他束好钑花银带。
她知道,贾璋即将面临一场不小的考验。
如果赢了,他将名望大盛;如果输了,他难免为人讥讽。
但她并没有多说什么。
她担心自己的话会加重贾璋的心理负担。
所以她只对贾璋道:“三哥哥,你且去吧!”
“我在家里煮茶温酒等你。”
贾璋最懂黛玉,如何不晓得她心中所想?
所以他只是握了握她的手,对她道:“皎皎安心,不论如何,我今晚都会回家与你对饮的。”
黛玉点了点头,目送他离开,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后,她才轻轻地叹了口气。
若不是三哥哥有做治世之臣的理想,她真不想让贾璋在名利场里面挣扎。
对黛玉来说,金莼玉粒的富贵生活与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并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是金莼玉粒,还是野鹤闲云,她都很喜欢,也都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她心里很清楚,只有既适合自己,又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黛玉并不是因为厌恶名利才不想让贾璋继续在名利场当中挣扎的。
她只是心疼贾璋,不忍心看到贾璋承受那些明枪暗箭而已。
但即便如此,只要贾璋仍旧怀揣着他的理想,依旧愿意继续谦虚,黛玉就不会让贾璋知道她心中的想法。
三哥哥愿意保护她,做她的后盾与依靠。
她同样愿意予三哥哥安慰,予三哥哥宁静港湾。
她不想,更不会做他理想之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他前行的脚步。
在黛玉一边思索事情,一边拣选茶叶酒水时,贾璋已经坐着他的翠幄青绸车,抵达宫城朱雀门前。
而在马车停下时,贾璋把笏板与讲章装到袖袋里,这才下车步行前往玉熙宫,预备主持经筵。
因为有杨宗祯盯着张泰维,阻拦张泰维任用私人,所以张泰维本人没当上旁观经筵、评判辩经的主官。
在双方博弈下,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变成了曾做过绍治帝讲经师傅的三辅原朴。
杨宗祯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
虽然原朴与贾璋并没有什么深厚情谊,但他好歹是贾璋的座师,有这层身份在,就算是你原朴不帮助贾璋,他也不会偏颇邵参。
最起码还是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
除了原朴这个主官外,杨宗祯、张泰维等内阁阁员、翰林院掌院、副掌院等多位学士以及礼部的一些郎中担任了旁观经筵、评判辩经的副官。
这些人里,有些人是杨宗祯的人,有些人是张泰维的人,还有些人不站队,总而言之,这份名单与原朴这个这个主官一样,都是杨、张二人互相博弈的结果。
张泰维这么用心设计贾璋,主要还是想要打击贾璋这个杨门三代之首的威望,想要挫一挫贾璋这个杨门未来希望的斗志。
而且杨宗祯虽然是实学名家,但实学一派并不是杨宗祯的一言堂。
一旦贾璋失败了,丢了实学一派的脸面,那实学一派还会愿意像以前那样力捧贾璋吗?
肯定不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张泰维不觉得实学一派会与其他的派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如果因为这次打击一蹶不振的话,那就更妙了。
不过以张泰维对贾璋的了解,这小子心性上佳,大概不会这么没用……
至于为竞争失利一事出气,不过是捎带脚的搭头而已。
成与不成,都不被张泰维放在心里。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面前才干优长的沈锦居然会那般小肚鸡肠。
更让他想不到的事情是,玉熙宫后殿讲经值庐里居然还藏着监视日讲官的绣衣使者。
而沈锦的所作所为,都经过他们手中之笔,呈递到了绍治帝面前……
却说贾璋在玉熙宫前静待经筵开始,没等多久,就看见他的熟人黄宏出来宣召他进殿。
贾璋步入玉熙宫正殿后,只见内阁众位阁老、翰林院众位学士、礼部众位郎中按照官位高低、科名大小、资历深厚分列殿内左右。
这些人中间,有人神色严肃,有人神色轻松,种种情态,不一而足,暂不赘述。
贾璋隐蔽看了他们一眼,心想现在陛下还没来,自己要不要过去跟师祖、师父他们打个招呼呢?
他心里是想去的,但又怕旁人非议。
师祖是元辅,他赶在辩经前跑去跟杨宗祯亲亲热热地说话,难免会有借首辅之势威逼他人的嫌疑。
就在贾璋纠结这个问题时,杨宗祯突然对他招手,让他过去说话。
贾璋不用纠结刚才的问题了。
他言笑晏晏地走到杨宗祯身边,恭恭敬敬地给杨宗祯与叶士高,还有其他官长行礼问好。
众人全都笑着应了他的问好。
就算他们中间有人不喜欢贾璋,现在也不得不对贾璋露出个笑模样来。
杨宗祯还杵在这儿呢!
他们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啊!
若连这点儿人情世故都不懂,他们就不用继续做官了!
在贾璋与其他人见礼完毕后,杨宗祯和叶士高拍了拍贾璋的肩膀,又殷殷勉励了他好些话。
其中看重之情、舐犊之意,有眼皆明,不言而喻。
张泰维心里冷哼了一声,面上却看不出来什么情绪来。
养气功夫还是好的。
贾璋应了杨宗祯和叶士高的勉励后,才告辞离开,前往讲席处列座。
就在贾璋落座后,邵参也到了。
与贾璋一样,邵参也是先与众位官长同僚见礼后,才来讲席这边列座的。
贾璋见邵参来了,又站起来与他互相见礼。
在这之后,心思各异、观点相悖的两人才言笑晏晏地共同列座,静待御驾的到来。
少时,玉熙宫正殿御座左边垂下的帘幕被人掀了起来。
执宫灯罗伞孔雀扇的内宦鱼贯而出、在前引路,最后走出来的人才是绍治帝与内相陆英。
贾璋抬眼望去,只见绍治帝今天身穿云锦十二章常服,头戴翼善冠,陆英穿着皇帝赏赐下来的华美飞鱼服,看起来很是威严整肃。
与众人一起跪下向绍治帝行礼的贾璋心里想,这对天家主仆的衣饰,倒是与平日的装扮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陛下他老人家貌似并不是很看重这场经筵?
想到这里,贾璋整个人都松弛起来了。
如果陛下对辩经结果不在意的话,那辩经的输赢也就无所谓了。
就在贾璋思索这件事时,邵参已经开始给绍治帝讲经了。
他乃邵雍后人,因为家学渊源,他自幼详熟义理,讲经时旁征博引、说理明白,众人听了,都心称极妙。
贾璋听了一会儿,也深觉邵参讲说精彩,举例恰当,确是思孟一派的大儒种子,没有辱没他先祖邵雍的光彩。
而在邵参讲完《中庸》后,就轮到贾璋出列讲说《大学》了。
他不过二十出头,在这间正殿里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却能站在皇帝当面,顶着内阁阁员的视线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却又用词谨慎,说理详实。
他的遣词造句,竟然谨慎到让张泰维他们这些人找不出半点错处来。
至于故意找茬为难贾璋,这种事更是做不得。
杨宗祯和叶士高刚才都没为难邵参,现在张泰维又怎能撕破颜面,故意找贾璋的茬呢?
正因如此,讲经这个环节才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他们两个讲经时,绍治帝听得也很认真,他甚至还吩咐陆英取了轮值翰林速记的笔录过来给她看。
而在两人讲经之后,辩经环节才正式开始。
绍治帝从签筒里面抽出了一根玉签。
玉签上的内容,就是贾璋和邵参今天辩经的主题。
他掣出玉签后瞥了一眼,只见玉签上面写着《孟子·梁惠王上》里面的一句话。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他把玉签交给礼官,让礼官宣布今天辩经的主题。
而在礼官宣布辩经的主题后,众人连忙看向邵参和贾璋。
这两人一个是思孟学派的正统,最是推崇仁心善性;一个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最是讲究经世学问,本就观点相悖,绝非同道之人。
如今又碰上了这么一个议题,这两人不辩驳得对方败退,是不可能主动收场的了。
毕竟,这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正是孟子批驳事功之学,贬低齐桓晋文的话语啊!
第195章 内圣外王思孟忆荀,侃侃而谈大胜得归
《宋史》中曾记载过:“河南程颢, 初侍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1]
程颢口中的尧夫, 就是邵参的先祖,宋朝大儒邵雍先生。
而他口中的内圣外王, 指的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