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可是又一场雪灾,部落损失惨重,母亲也重新回到家,开始重拾旧业牧羊。但是母亲的下场和父亲一样惨烈,她在放羊的归途迷失在了雪地里,被发现时人已经冻僵了。
自此,巴哈失去了双亲。
他当时只是一个八岁的幼童,无路可去,就选择隐瞒年龄从军。
直到他从军的部落也因为天灾四分五裂,他才意识到草原上所谓的“追逐水草就能活下去”的话是假的,草原是永远无法给一个人稳定的生活。
要活下去,就只能抢!
巴哈盯着茶炉里摇曳的火焰,沉声道:“吴超是我偶然之间救下来的,当时我为了说服丁马他们同意联盟,在雪夜里走了一天一夜去面见他,却冻晕在了半路,是吴超救了我,还把身上唯一一个大饼分了我一半。”
“后来我知道原来吴超在中原考不上举人,就叫他跟我一起举事。我信他,因为在末路都愿意分旁人一口吃的的人一定不会太坏。”
“吴超说,我要是一定得去抢东西,那就抢吧,但不许滥杀中原百姓。我答应他了,所以我只抢东西,抢到了就走。但是有丁马一类的人根本就不服我,他们滥杀滥抢,我就只好把他们都杀了,结果和丁马结仇更大。”
“再加上柳怀禛老是追着我们打,我和吴超没办法,就商量出点阴招让柳怀禛不要那么紧追不放。就找了个奸细去刺杀……”
柳怀禛霎时瞪大了眼睛,就要开口说些什么。
巴哈挠挠下巴,说:“我承认,你是伤的重了点,但我起初的意愿确实不是杀你。因为吴超说你是个很好的大人,边城的百姓有吃有喝,也有你的功劳。”
周稚宁想了想,道:“如果皇帝陛下真的同意我们建立互市,你愿意帮忙吗?”
“我……”巴哈抿了抿唇,“可以,但这是不可能的。”
话音落下,草屋的门被人推开,魏熊披着一身厚重的寒气进来,使劲儿踏了踏脚,跺掉自己身上的雪,一边道:“大人,确实有部落率人来偷袭了,但只有几个骑兵,抢了点儿土豆就走了。我们没怎么追他们,怕有诈。”
巴哈瞪大眼睛:“周稚宁,你早知道?”
周稚宁不好意思地笑了下:“只是早做防范。”说完又看向魏熊,“遇到小股人员来袭,宁愿丢些不要的陈年米粮给他们,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以免有人员伤亡。”
魏熊点头,随后又道:“方才驿站有人来,说是您递上去的折子圣上批复了,这就是。”
说完把一张折子递给周稚宁。
周稚宁接过,虽然她势必要推行互市成立,但心里也明白皇帝大概率不会同意,这事儿还有的磨。
所以皇帝的批复很有可能是反对。
周稚宁做好了心理准备,却在打开折子的时候愣了一愣,因为朱批居然是一个圈,这代表皇帝同意了!
一股喜悦袭来,周稚宁连忙稳住心神继续往下看。
折子下方还有一行墨笔,是内阁成员看了那个折子之后替皇帝给的批复,而这字迹周稚宁居然认识,就是唐荣的。
这批复写的是,念在辽东县和乌雅部落互市颇有成效,减少了不少纷争,所以允许周稚宁逐步扩大互市范围,但有几点要求。
第一,草原部落每年都要卖上等骏马五千匹给明军。
第二,严禁军械买卖。
第三,互市所在地必须设置在边城之外。
第四,互市开始之时边城城门紧闭,不许任何一名草原人进入。
这几点周稚宁都能理解,特别是第一点,她看了便明白唐荣是如何说服的皇帝。
草原人虽然骁勇善战,但能在草原上来去自如,并且组成游击骑兵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匹好马,而明朝的马根本比不上。
现在建立互市向草原提出硬性条件,要求交易马匹,无疑是想从根上断了草原人的根基。而且五千匹骏马,恐怕是将整个草原的骏马数量涵盖在内。另外又不许多交易军械,这一来二去,战场上的优势便在明朝了。
周稚宁暗自点头,看向折子的最后一条要求。
第五,五年为限,若互市最后成效不佳,便予取消。
这倒是有点难办,但也不算是完全没有对策。
若是不许在边城内建立互市,那她就在城外建立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五年时间应该能成!
周稚宁想着,手上已经开始忍不住摩挲。
她已经开始想这个互市的3d建模该怎么做了。
“别高兴的那么早。”柳怀禛也看见了奏折,他到底经验老到些,拍拍周稚宁的肩膀,“你得先问清楚陛下能让户部给你拨多少两银子,总不能多的再自己倒贴,或者去找那些商户化缘,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周稚宁赶忙翻到下一页。
果然,皇帝写明了拨款银两,大概十万两左右。
十万两,做一个足够容纳两族人的互市,够呛,还是得往里面倒贴。
周稚宁苦笑一声。
难怪说好官难富,那个清廉的廉字,真是横竖来看都是一个穷字。
不过周稚宁图的也不是物质财富,从一开始不得不踏上科举之路,但如今看见百姓们安居乐业,她心里就涌起一股富足感,已是将为民谋福祉当作了自己的动力。
“大不了就穷一辈子,反正我也不准备娶媳妇儿。”周稚宁笑笑,把奏折递给柳怀禛,“走,开干!”
开干第一步就是画3d图。
这图周稚宁画了三天三夜,人都快熬倒了,终于画出个差不多的挂在了边城的城边上。
第二步就是征召民工,先在城外做一个实验点出来,到时候选取几个部落进行互市,再请乌雅连识帮忙推广,就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但是这第二步有些令人犯难,朝廷拨款还没到,就是到了也得小心花费,所以这给民工的薪资一定有限,现在又是寒冬腊月里,就算找人大肆宣传,周稚宁也没有把握能把人找齐。
为了确保实验点能够成功建立起来,周稚宁一大清早就起来去征兆民工的地方转圈,打算一旦人手没找齐,就自己亲自挨家挨户的上门问。
清晨寒雾朦胧,一切房屋都被笼罩在冰冷的雾水当中。
周稚宁站在位子上缩着脖子,旁边高挂的“招工”三角旗在寒风中摇摇摆摆。
魏熊往手里哈了一口气,道:“大人,这墨都冻干了,我去取壶热水来泡开。”
周稚宁唉了一声,摆摆手:“去吧。”
魏熊拎着冻得硬邦邦的墨块儿往回走了两步,耳边却忽然传来一阵细微的说话声,他回头一看,发现周稚宁正看向边城深处,那是连接着其他边防九镇的城门口,平日里供行人出入。
所以来的人只会是百姓。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许多个扛着锄头,带着簸箕的百姓从浓雾里走出来,每个人的眉毛上还挂着冰凌,憨厚的脸上是两坨化不开的红晕,一张嘴就是口音浓重的土话,可是任谁都听得出来,他是在喊周大人。
“周大人!”
“周大人!”
一声声的大人喊起来,此起彼伏,就像一阵海浪,从这头拍到那头,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望着人头攒动的人群里竟然还涌动着不少熟悉面孔,周稚宁惊讶:“你们都是辽东县的?”
“是啊,我们都是辽东县的。大人一说要找人干活儿,张班头和刘师爷就找上了我们。以前大人在时,我们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所以这一回大人要我们,我们就都来了!”
周稚宁心中一动,忍不住问:“张班头和刘师爷也来了吗?”
话音刚落,人群中就举起了两只手。
张班头和刘师爷努力扒开人群挤到周稚宁面前。
差不多一两年没见,刘师爷更老了,两鬓多了许多白发,张班头也沧桑了些许,却还是威武不减。
二人齐齐下跪,时隔多年,再度拜见周大人。
周稚宁心中感动,连忙把两人扶起来,心中有许多话想问,却不得不顾及周全:“你们这样大张旗鼓,现上任的那位大人可有话说?”
张班头大手一挥,豪气干云:“新上任的大人是个如大人一般的好人,听说大人这边需要人手,立马就同意我们带人来了,自己带着岳中旗在衙门里处理杂事。”
刘师爷则一如既往的谨慎:“周大人放心,县衙里还留了两位文书和七八位衙役,都是小人提前招好的。有他们在,顶个把月是没问题的。”
周稚宁一笑,拉着两个人的胳膊:“好!我今天就在这里谢过你们了!”
于是砍木头、做地基,城外互市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