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有道理,清水禅寺的经书都放在藏经阁中,那些经书中也许会有线索?”景暄和突然冒出来这个点子,她眼睛黑亮,充满自信的光芒。
他点点头,说:“老大,我们现在便去藏经阁一趟吧。”
***
此时在禅房之中,万灵安点起蜡烛,烛影摇曳,他拿起一本书,姿态淡然地翻开。
休息了一下午,庄志兴也来禅寺替他瞧了病,开了几味药,庄志兴有些担忧,说万灵安这些天必须好好休息,不能再过疲了,更不能受什么刺激。
万灵安说知道了,可庄志兴仍有些担忧:“万大人,您是文臣领袖,一定要保重身体啊,若您出了什么事,魏福忠之流便没人压制了。”
“这世上缺了谁都能照常运行,若真到大厦将倾的那一日,便是命数该如此,人力不可扭转了。”万灵安只是说,又顿了顿,看庄志兴仍是神情紧张地望着自己,不禁宽慰他道:“庄大夫,请放心,没有斗倒魏福忠之前,我是不会有事的,况且,我现在还有想要陪伴的人呢。”
庄志兴自然知道他说的是谁。
“万大人能够这般想,便是最好了,老夫见证了您一路走来的不易,只求您能保重自己,老夫便放心了。”
他刚刚准备出去,庄炎却神色肃穆地进来,这肃穆之中还带一丝紧张,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和他父亲庄志兴差点撞了个满怀。
不同于小儿子庄阳的活泼,大儿子庄炎一向是个沉静的性子,是什么事让他如此慌张呢?
肯定是大事。
庄志兴不想打扰他们,便赶快关上了门。
“万大人,查到了,魏福忠这些时日攀上了齐王那条线,二人来往密切,看来是想帮助齐王谋夺储君之位啊。”
齐王的封地在山西太原府,他是先皇兄弟的儿子,一个旁支王爷,没想到,魏福忠会将主意打到他的身上。
“天下皆知,陛下宠爱姑母一人,可是姑母在早年滑胎后,便没有再生孩子了,魏福忠一定是看到了这点,所以想急着为自己谋求后路,殊不知这到底是后路,还是一条绝路呢。”
万灵安的声音很清淡,其实齐王对魏福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他性格软弱,母族又不强盛,在朝中更无根基,若他能当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只有魏福忠一人罢了,那他又可以光明正大地当他的九千九百岁了。
“大人,之前您说魏福忠已经找到了黎正,这些天的布局,黎正是不是也参与了?”
万灵安眉头一挑,“那是必然的,有了这位助力,魏福忠怎会将他束之高阁呢?”
“这些阉人,简直是沆瀣一气!亏黎正与您小时候还有交情,难道他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吗,居然助纣为虐!”庄炎气不过,又想起黎正以前与万灵安有旧,不禁闭了嘴,没有再说下去。
“皇权若想对权力进行垄断的追求,就会诞生宦官专权这一弊端,与其说是宦官专权,不如说他们是皇权的附属品,皇帝需要有自己的小内朝,来对抗外朝的臣子,从而实现权力的统治,可是如今魏福忠野心越来越大,不光想把控朝政,还想废立皇帝,这种情况在晚唐也许比较多见,可在大明,却还从来没发生过。原来魏福忠,他是想做大明第一宦官啊。”
“可是在庄炎看来,宦官都是些不阴不阳的东西,陛下何至于如此信任他们?”
“在你眼中,宦官可能不正常,可是陛下从小长于深宫,身边不是宦官就是宫女,在他的眼中,宦官是再正常不过的存在了,而且魏福忠与陛下朝夕相处,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他最能体会陛下的心思。不止如此,魏福忠正是因为不能生儿育女,所以当不了皇帝,陛下才会更信任他,这也是他的优势。”
“大人看问题如此透彻,庄炎佩服。”
万灵安目光清明,放下书,道:“只是有一点我有些疑惑。”
“嗯?”
“陛下尚且年轻,我姑母也并非过了可生育的年纪,为何魏福忠那么肯定,陛下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呢?”
“万大人,您的意思是……”
“在陛下眼里,什么贪污受贿、结党营私,都不是大事,唯有一点,就是魏福忠必须对他忠心,若他不忠心,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如果这位东厂厂公真的那么大胆,敢对陛下未来的龙嗣不利,那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万灵安的眼中染上一丝杀气,手指不自觉地收拢。
庄炎恭敬地点头:“是,我会朝这个方向深挖下去,若明贵妃不孕真与魏福忠有关,便能顺势踩倒他,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甚好,下去吧。”
庄炎刚想出门,万灵安却看了看窗外,此时明月初升,已是晚上了。
“等等,这件事先别让其他人知道,若泄露了消息,恐怕魏福忠会像疯狗一样咬上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我们撕碎。”
“庄炎知道了。”
万灵安抿了一口茶,状似无意道:“景大人还在忙么?”
他没有忘记她走之前跟他说的话。
“景大人和她的手下往藏经阁的方向去了,应该是查案忘记了时间。”
“手下?你是说阿呆吧。”万灵安又问庄炎:“你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吗?”
“不知,只听见景大人一直叫他‘阿呆’,看他呆头呆脑的样子,这个名字倒也适合他。”见万灵安神色有异,庄炎不禁说:“大人觉得他有问题?不会吧,看起来呆呆的,实在是不起眼。”
“总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又说不上来,也许是我多想了吧。”万灵安起身,见窗外下起了小雨,便拿了把伞。
“天色不早了,万大人是要去哪里?”
“既然她没有时间过来见我,那只有我去接她了吧,秋雨寒凉,总不能叫她淋雨了。”万灵安神色难得地增添了一抹温柔。
第108章 藏经阁内 “闭嘴!”万灵安狠狠地掐住……
藏经阁位于清水禅寺的后部,紧靠着后山,足以证明它对于整个寺庙的重要性,周围还生长着许多稀有的树木,相传是历朝历代住持亲手种下的。
和尚们守在门口,见景暄和来了,知道她是来查案的,询问了几句便将她与手下放了进去。
刚进藏书阁,就被里面的诸多佛经给震慑住了,不禁啧啧称奇,如此多的佛学著作,浩如烟海,不光是佛教的传承,还是历史的记录。
共分为上下两层,每一层都有几十只满满当当的书架。
“阿呆,我想到了佛经会很多,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景暄和仰头望着高大的书架,不禁擦了把汗。
一瞬间,她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数前人留下来智慧的结晶,后人传承下来,再传给下一代,仿佛薪火相传一般。
窗子吱呀一声,好像没关紧,漏进来一缕清风,将她的思绪打断。
“老大,我们何不对照着时间来找?只要去找玉泰住持前往天竺那段时间收集回来的佛经,便可以了。”
景暄和点头,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她将一个小沙弥叫过来,那沙弥带着他们去到后方,指了指身后三只书架,说:“都在这里了。”
得,就算排除了其他,还有三大书架的佛经等着他们呢。
“对了老大,高大虎他们兄弟几个呢,怎么不见人影了?如果他们在,还有信得过的人可以帮忙呢。”他拿起一本佛经,吹了吹上面的灰尘,问道。
景暄和清了清嗓子,“齐三陌要帮我去打探消息,而其他三人,我已将他们派到了河边村,我总觉得,这三名西域探子潜伏大明多年,一定是在找什么重要的东西,必须弄清楚,否则终成大患。”
他点点头,打开一本佛经,突然“哎呦”了一声。
景暄和不解,凑过头去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就明白了阿呆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全是密密麻麻的天竺文字,完全看不懂,只有一只书架上面是译文,其余两只书架全是番邦文字。
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文字这一点,景暄和只觉得自己实在是大意。
“我们先去看看译文的那只书架吧。”她提议道。
二人饶过架子,往后方的书架走去,对照着年限,来到了一排书籍面前。
按照顺序拿了本书,点了几只蜡烛,景暄和盘腿坐下开始翻看。
他也拿了一本,挨着她的身边坐下。
外面雨打芭蕉,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
蜡烛周围好像有一圈毛茸茸的光晕,她的影子打在后面的墙壁上,静谧而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