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父子俩扯了方圆儿要回家,方圆儿无奈,借口方便,拐去空间摘了一筐苹果,这才汇合父兄下山。
方老汉和方玉一人被塞了一个大苹果,咬一口,又甜又脆,两人都是惊奇方圆儿哪里寻来的好果子,但想想她的神奇本事,也就不吭声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一家三口到家时候,已经将近半夜了。
赵金莲同两个儿媳都没睡,急得真是眼睛都红了。
眼见方老汉带了儿女回来,她们赶紧迎了上去。
赵金莲难得发了脾气,“你个老倔头儿,带了孩子进山还不知道早点儿回来!老大去村口等你们了,再看不见你们,我都要求村里人进山去寻你们了。”
方圆儿赶紧抱了老娘的脖子,嚷着,“娘,我脚疼,走太多路了。”
“活该,谁让你把玉佩弄丢了!到底找没找回来啊?”
赵金莲嘴上骂着,手下却赶紧脱了鞋子,给闺女揉脚。
“当然找到了,就是爬山太累了,再也不去了。”
方圆儿靠在老娘身上,一副没长骨头的模样。
两只布鞋落在地上,噗通响了两声,方玉帮忙拿起放到一边,却被鞋尖两个破洞吸引了目光,心里忍不住酸楚愧疚。
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几乎每年都是一文不剩。
妹妹更是日夜不停的做绣活儿,就为了赚工钱,换季时候也常给他添新衣衫鞋子。
偏她自己都是大姑娘了,还穿着这样的破鞋子。
原本对妹妹得了神奇本事的几分担忧,这会儿被他是彻底扔去了天边。
别说妹妹只是同草木亲近一些,就当真是山精妖怪,又能怎么样。做哥哥的,总要护着她平安无忧。
“娘,我们这次上山,我发现了两株山参,我爹已经挖了回来。”
“什么,山参?”
赵金莲惊喜的直接站了起来,王氏更是差点儿摔了手里的碗筷,她们哪有心思张罗晚饭,赶紧凑了上前。
方圆儿明白哥哥这么说是好意,就没开口,转身把被吵醒的金子抱在怀里,拿了一个大苹果哄他。
金子揉着眼睛本来想哭,嗅到果香,立刻抱着啃了起来。
“哎呀,这人参怕是有一百年了,这是宝贝啊。”
“是啊,娘,我小时候同我爹去药铺掌柜家做客,见到过一次百年人参,但瞧着可没这么大啊。”
“娘啊,真是发财了,咱家发财了。”
婆媳两个都是欢喜坏了,碰巧刘氏出去寻了方老大回来,也是惊讶之极。
方老汉这会儿腰板儿也硬了,说道,“老婆子,赶紧摆饭,一边吃一边说。”
赵金莲瞪了他一眼,嗔怪道,“你这是有功劳了,幸好把我闺女儿子好好带回来了。
否则别说挖到人参,挖到金子都得把你撵出去。”
众人都是笑起来,方老汉也不恼,空口吧嗒两下烟袋锅,眉开眼笑。
一时,一家人吃了晚饭,方玉也是彻底对妹妹的胃口有了个全面了解。
这哪里是“能吃一点儿”啊,妹妹吃下的饭菜足够填饱四个壮汉的肚子了,而且看样子,妹妹还没敢吃饱…
方家其余人倒是习惯了,方老大问道,“爹,这人参要送去城里卖吗?”
方老汉望向方玉,“老三常在县城走动,你说怎么办?”
方玉下山路上早就盘算好了,就道,“爹,我有个同窗,家里就是开药铺的,在县城声名极好。
听说他爷爷还是京都回来的老太医,我一直想着求这位老大夫给母亲看看咳疾。
但这同窗有几分孤僻,我也没找到机会。
不如趁着这次,我同他接触看看,人参自然要卖个好价格,最好也能给母亲好好看诊。”
“成,这样最好。”方老汉听说给老伴儿看诊,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末了想起闺女,又问道,“圆儿呢,你有没有什么说的。”
方圆儿却是犹豫,哥哥的同窗一家,不知道是不是可靠。
万一给家里引来觊觎,就不是发财,而是遭祸了!
她原本的打算,是送去远一些的地方出手…
“哥,你这同窗人品如何?”
第七章 双赢的买卖
方玉猜到妹妹心事,倒是笑了起来,“放心,人品很不错。他的爷爷也是时常义诊送药!”
方圆儿再没什么担心,笑道。
“好啊,那就卖给这家。但是哥要记得,多多买粮食回来,我要吃饱!”
“好,好!买粮食,都买粮食。”
家里人都是听得哭笑不得,事情定下,也就散去睡下了。
方圆儿洗了一个苹果放到老娘的枕头边,“娘,这果子很甜,夜里咳嗽时候,您吃几口,压一压。”
“好,娘知道了。”
赵金莲揉揉闺女的头发,撵了她去睡觉。回身见老伴儿把烟袋锅儿居然点燃了,她就好奇,“这要睡觉了,你怎么还抽上烟了。”
方老汉皱着眉头,想了又想,还是凑到老妻耳朵边说了几句话。赵金莲惊得直接站了起来,哆嗦着声音说道,“我就觉得闺女上次从山里回来就不对劲,本来以为她撞了头是开窍了,没想到是这样。这…这到底是福是祸啊,这可如何是好?”
方老汉不愿老妻跟着烦心,就安慰道,“我不想跟你说,就是怕你上火,但你若是不知道,平日需要遮掩时候,又没人护着闺女。以后还是好好过日子,闺女变成什么样,不都是咱们闺女嘛。”
“也是这么个道理,闺女到了咱们家,就是咱们家的福气。”
“睡吧,明日老三还要回县城读书呢。”
老两口头挨着头躺下,翻来覆去很久,到底睡了。
他们却不知道,窗台上的一盆月季花,摆动着叶子,已经把他们的话传到了西屋。
方圆儿翘了唇角,翻身骑着被子,美美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日一早,方玉就赶着回了县城。
因为再有俩月就要考秀才了,课业很是紧张。方家人都以为他要在下次休沐才回来,没想到刚过午后,他就带了一老一少回到了家里。
村里难得有马车进出,一群淘气小子拍着手聚上前看热闹,惹得从马车上下来的年轻学子皱眉头。
方玉就从怀里掏出一包芝麻糖,塞给孩子们去一边分吃,轻松解了围。
随后下车的白胡子老头儿把一切看在眼里,忍不住对着孙儿的背影叹气。
方家人已经闻讯接了出来,农家也没那么大的规矩,所以,除了方老汉和方老大,赵金莲婆媳也都在场。
方圆儿更是好奇,借着上茶水,也站到了母亲身后。
白胡子老头儿姓孙,年岁大了,眉目间皱纹都是岁月留下的智慧,说话自然也是和气。
倒是他那个孙子,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神色间有几分傲气。
方玉替父母做了介绍,孙老大夫就笑了起来,“方老弟啊,老夫一辈子同药材打交道,没别的喜好,就是喜欢好药材。咱们先别客套,能不能把参王请出来,让老夫掌掌眼?不瞒你说啊,这一路上,我惦记的厉害。”
方家人都朴实,这是好听的,说难听点儿就是没见过世面,同人打交道,就怕文绉绉,礼节规矩中。
孙老大夫这般开门见山,倒是让方家人都是欢喜放心。
方老汉赶紧去屋里把两只树皮筒取了出来,一层层打开苔藓,就露出了两只山参。
孙老大夫欢喜的白胡子都翘了起来,几乎是贴在山参上仔细观察,一迭声的赞着,“好啊,真是难得的好参!还是两棵,真是太难得了!”
方家人都是听得欢喜,孙老大夫小心翼翼把山参重新包好,再坐下时候,开口就道,“方老弟,这两颗山参,老夫肯定要收下。你看着,开个价吧?”
方老汉一时没有主意,望向儿子,方玉就上前说道,“老爷子,我们家里也不做药材生意,不懂行情。因为我母亲多年咳疾,一直在打听好大夫,这才知道了老爷子您的大名,所以慕名找到孙学兄帮忙搭桥儿。
我们家里相信您,您看着开价就行。只不过,还要请您为我母亲诊诊病。”
孙老大夫扫了一眼方家老少,见他们没一个反对,显见都觉得看诊比卖银钱重要,他就越发喜欢这一家人了。
于是,他想了想就道,“老夫在京都时候,见到过一棵五百年的老参,那可是无价之宝,直接进献入宫。
其余,京都最大的多宝堂有株镇店之宝,三百年年份,对外喊价是两千两。
年份再低的,价格从一千两到一百两都有。
你们这两只,都是一百年左右,难得是双生,我…开价五百两,你们看如何?”
方家人以为顶多能卖二百两,没想到超出这么多,都是忍不住惊喜低呼。
方玉同老爹点头,他暗地里也打探过价格,药铺卖参自然是很贵,但从山民手里收购,价格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