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倒是赵金莲想起方才听到的,实在忍不住,低声说道。
“他爹…方才老二和圆儿说的那么多,要耗费多少银子啊?你是不是劝劝?”
方老汉沉默了半晌,应道。
“老二和圆儿都没有从你这里拿银子的意思,你就装作不知道吧。”
“那他们哪里来的银子,圆儿先前卖药材留了点儿私房钱,应该不多啊。”
赵金莲皱眉,方老汉倒是看得开。
“孩子们大了,自然有他们的打算。
咱们当爹娘的,能帮忙就帮忙,不能帮也别拖后腿。
老二和圆儿都没有坏心眼儿,也不会惹祸。”
赵金莲叹气,只能点了头。
他们做父母的,总有老的一日。
早些放手,让孩子们去闯,也没什么不好。
大不了,最后还是回村里老宅去,像先前一样过日子呗。
这么想着,她也不烦心了,很快就睡了过去…
冬末的太阳,是一日暖和过一日。
阳坡的雪融化干净,就轮到田地了,眼见田垄都露了出来,山坡阴面也慢慢开始退去白色的衣衫了。
方家的饺子馆生意越来越好,西山脚下也是忙的热火朝天。
方老二放出消息,收购鱼苗,无论大小,按斤两给银钱。
各村老少,闲着无事,就把附近的小河占领了。
今日你一桶,明日我两桶,总能拿回百十文钱。
特别是各村的半大小子们,尤其的积极。
毕竟卖了铜钱,交给家里大半,他们自己多少都能偷偷留下几文。
方老二把鱼苗扔进自家鱼塘,也在暗暗观察着这些半大小子,慢慢就有了些看中的人选。
其中梨花坳里有那么七八个,附近三个村子也占了七八个。
选了个日子,他亲自寻了胡大伯说话,又把几个小子的长辈聚到一起。
说起要雇佣小子们到庄园做工,教授写算,烤鱼烤肉等手艺。
在方家吃住,一月还有二百文的工钱。
唯一要求就是签契约要三年,而且严格遵守保密条例,不能随意透露庄园的任何事。
半大小子们都是十一二岁,正是吃粮食顶一个壮汉,干活儿却是不成事的时候。
若是去了方家做工,不但能学本事,带出一张嘴,省了家里不少粮食,还有工钱。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这几家当即就答应了下来,半大小子们知道了消息,更是欢喜的跳脚儿。
全村上下,谁不知道方家的伙食最好啊。
即便他们做工,不能同主家吃的一般,但以方家的大方,总比他们自己家里吃的好啊。
于是,在胡大伯的见证下,几个小子和他们的长辈都在工契上按了手印。
胡大伯也在证人的位置,按了手印,签了字。
方老二定了小子们三日后,到方家上工。
然后,他又请胡里正上车,转到饺子馆接了方老汉,直接去了隔壁村子。
方玉考了秀才的时候,附近几村的里正都到方家贺喜。
不能说如何熟悉,也总算混个脸熟。
如今,听说方家看中他们村里的小子,打算雇去做工。
条件又是如此丰厚,里正也是欢喜。
小子们学本事总是好事,而且同方家多了这么一层联系。
以后村里有事,若是有求到方家头上的时候,方家也能帮忙…
方老二跑了一日,顺利定下了十五个小厮。
各村因此,也更是关注方家庄园了,茶余饭后都要说上两句。
城里渐渐也开始有人听说,路过的商队在饺子馆落脚儿,更是把消息带出了很远很远。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方家上下忙成一团。
就是方玉白日里大半时候,都要搭把手儿。
刘氏王氏也挺着肚子在灶上忙碌。
至于金子只能继续在姥姥家里住下去了,好在方圆儿疼侄儿,常让人帮忙捎带东西过去。
一些小玩具,好吃的点心,新衣衫新鞋子,让石场村的孩子们羡慕坏了。
金子也就成了小小的孩子王,每次听说方家送了东西,孩子们都要疯跑到刘家门前,等着老大分他们一些甜甜嘴巴。
方圆儿白日里要为工匠们的伙食绞尽脑汁儿,吃的好,吃得饱,花费少。
晚上,她还要进空间去照看那是十几棵西瓜秧。
三十多粒种子,只有一半发芽,金贵之极。
方圆儿不只关注它们的生长,还要陪它们聊天,哄它们高兴,力求结出最大最甜,籽最多的西瓜。
这般忙碌之下,方家老少眼见的就都瘦了下来。
但成果也是喜人,十座院子雨后春笋一般的长了起来。
其中八座小院儿都是正房带东西厢房,倒座房也有两间。
这样,可以同时租给三家客人,倒座房住奴仆也方便。
剩下两座,其中一座,所有房间都是一明一暗。
正房和东西厢房加一起,就是十八间。
用于招待那些单身来玩耍,或者是手头不太宽绰的赏景客人。
第八十二章 广告满天飞
最后一座则更是简单,正房三间,中间摆了桌椅,供给客人小坐,东西屋子都是大炕,一铺炕能睡下十个人。
东西厢房也是如此,这般一个院子,最多能容留六十人。
一家人晚上吃了饭,偶尔聚在一起说闲话儿。
提起给各处院子取名字,自然要交给方玉这个秀才。
方玉也没推辞,琢磨了半晌,最后写了十个名字。
前八个院子,分别是一枝春,玉容,新社,花初,西月,春忆,欺雪和白锦。
第九个院子取名百瑞,第十个院子则是千树。
这般,简单从字面上,就可以分辨出每个院子待客的多少。
赵金莲和方老汉觉得这些名字太文雅,不如天字地字人子几号院子更容易记忆。
但想想自家的梨园主要就是招待文人墨客和富贵闲人,这样的名字可能更相称。
他们也就不多嘴了。
方老二拿了单子,第二日就给了木匠。
不过两日,所有木牌就都刻好了。
每个院落儿门上有匾额,每个入住的客人也会给一个小儿巴掌大的名牌儿。
名牌前边写了院落名字,后边则是编号。
而所有用度的账目,也会根据这个编号记录。
但凡点餐,或者一切花销,都要客人出示牌子才成。
待得客人离开,结算时候,牌子上交,根据账目算出花费金额。
这般,一笔笔最是清楚,避免了忙乱中,账目混淆。
已经上工一个多月的十五个小厮,因为名字太过乡土,也一并改了一下。
但没有太过繁复,不过是以花字开头,从一排到十五。
一水儿的深蓝衣裤,蓝色小帽儿,白色袖口领口,腰上挂了他们的名牌儿,还有白色的布巾。
从一枝春到白锦,每个院子一个小厮,负责跑腿儿应和。
因为能住这里的客人必定都带了自家的奴仆,不需要外人近身伺候。
百瑞院子,安排了两个小厮。
千树院子则是五个,实在是这里住的人最多,也不会自带奴仆。
花一到花十五,跟着方玉学了这么久,已经背熟练了饺子馆的菜单,庄园的套餐菜单,外加所有单独收费之处。
记账更是他们的必备技能。
方圆儿犹豫要不要教授他们学习简便数字,但后来考量很多。
万一有客人计较,想要看看消费的账单,不识得简便数字,再怨怪方家做假账,就说不清了。
忙碌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四月初了。
山林重新披上了绿色的衣衫,心急的年轻姑娘也换下了夹袄,穿上了美丽的单衣长裙。
熬过了寒冬,天地的赐予也开始丰厚起来。
漫山遍野的野菜,随便挖一筐回来,切碎搅拌上苞谷面儿,都能蒸一锅窝头,让全家老少吃个饱足了。
就是懒婆娘,不愿意上山,门前的榆树上撸一把榆钱儿,也能煮一锅余钱粥了。
田野里,有勤恳的农人开始堆肥,扬撒,翻地,准备过些日子,就要播种了。
日子富庶的,家里有牲口自然省力很多,没有牲口的,就一个人在前套着绳子牵拉,一个在后扶着犁杖。
粮食从来都是用汗水浇灌出的成果,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通往金河县的官道上,商队来来往往,把南边的绸缎,扇子,香料,首饰,药材等物运往京都,再把京都的特产送回南边。
车队赚的是辛苦钱,也是操心的银子。
只要到了方家饺子馆门前,几乎每个车队都要停下,一人来一盘饺子。
一来犒劳先前路上的辛苦,二来也是放心歇歇脚儿。
常在路上走动,各个商队之间都有几分交情,也常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