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这价格可是太高了!
  所有村人都是以为听错了,红薯亩产最少一千斤。
  就是说一亩地只到七月中,就能卖五两银子,之后再种白菜萝卜这些秋菜也不耽误。
  要知道,种苞谷一年也不过收入四两银子。
  而且种苞谷要付出很多力气,红薯土豆几乎是栽进地里不用管了。
  特别是土豆,红薯还需要育苗之后栽种,土豆只要把发芽部分切成块,按到地里就完成了。
  当即就有人高声问方老汉,“大叔,这价格可是不低啊?
  你们家里收这么多土豆红薯,不怕赔本吗?”
  方老汉笑呵呵应道,“不怕,老二他们心里有数。
  这么大庄园都折腾起来了,就是赔点儿银子也不会如何。”
  村里人扫了一眼,不远处的庄园,屋脊连绵,方家确实家大业大,于是纷纷点头。
  梨花开了两月,银子就哗哗往方家流了两月,谁不眼红啊。
  别说买几亩土豆红薯,就是买的什么宝贝也买得起啊。
  有人就道,“那我们家里若是种了,秋日时候,大叔可一定要收啊。”
  “是啊,大叔,我们种出来了,到时候您家里有别的打算不收了,我们可就完了。”
  “不会,你们谁打算种,跟我去家里写契书。
  我们家里保证秋收时候,按照价格收买,绝不反悔。”
  方老汉应的干脆,村人一听这般,立刻放了心。
  当即各家商量了一下,所有的田地都拿出来种红薯土豆,肯定不成。
  但分出一半,再加上房前屋后多开垦几片地方,种些下去,想必一家也能卖个三千斤。
  到时候,收入十几两银子,也着实不错。
  没一会儿,大半村人都去方家签了契书,剩下的人陆续也过去了。
  最后拿了按着方老汉和方玉手印的契纸回了自家,当然他们按手印的契纸也留在了方家。
  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
  乡邻的几个村子也有人找到方家,想要签契约,秋日卖土豆过来。
  方家是来者不拒,有多少买多少。
  以至于,南北二屯,东西两村,方圆几十里都兴起了开垦荒地种土豆红薯的热潮。
  有人私下说,方家发财之后就烧坏脑子了。
  也有人说,方家必定是又发现了什么财路,否则不能如此下血本。
  但不论众人怎么说,十里八村热衷于种土豆红薯,而且眼见外村人也开始种,生怕被抢了财路,越来越积极。
  而这时候,城里城外也渐渐有流言开始传播。
  这一日,方老汉从饺子馆往家走,路上见到几个村人在地头儿闲话儿。
  眼见他过来,村人纷纷招呼。
  众人坐在路边,脚下踩着开始踩着草地。
  冬日的枯黄刚刚退去,已经有隐约有了绿色。
  有村人压低了声音,说道。
  “大叔,您听说了吗,城里有人传说,今年要发蝗灾呢?”
  另一个老汉不等方老汉说话,就开口呵斥道。
  “胡说什么,这两年都是风调雨顺,怎么可能有蝗灾?”
  第一百零九章 有时常备无时需
  旁人也道,“我也觉得不可能,这两日开始翻地,也没见多少虫卵啊。”
  方老汉却是摇头,眉头紧皱,低声应道。
  “我也听说了,这几日我一直守在饺子馆,见到南边回来的车队,我就多问几句。
  这事啊…怕是不好。”
  “大叔,怎么不好?难道是真的!”
  村人都是惊了一跳,盯着方老汉不敢错过他一丝表情变换。
  方老汉叹气,应道,“蝗虫这东西,隔个十几年就要来一次。
  算一算,上一次还是二十多年前,总觉得也到时候了。
  加上那些车队的人说,南边几州春旱啊。
  我记得我年轻时候起蝗虫也是开春大旱,倒是同今年有几分相像。”
  这话倒是提醒了那个老汉,他也是嚷道。
  “哎呀,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倒是真有几分像。”
  方老汉摆摆手,示意大伙儿压低声音。
  “这事儿啊,谁也说不好,但过日子,总要多几分准备。
  家里的陈粮别卖了,若是不够吃就再想办法买点儿。
  油盐酱醋这类用物也都存一些。
  过些日子山上的野菜蘑菇,能采都采一些,晒成干,关键时刻也饱肚子呢。”
  众人都是点头,填饱肚皮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毕竟命没有了,什么都是空。
  “大叔说的对,备着点儿总没坏处。”
  这般的闲话儿在各处田间地头,时常有议论,但有人当回事了,有人却依旧不在意,那就没有办法了。
  方圆儿在家里,跟着老娘和嫂子,除了看孩子,就是折腾孵化鸡雏。
  毛茸茸小鸡雏,简直是世间最可爱的小生灵。
  但几千只聚集在一起,就是噪音了。
  特别是给一点儿小米和清水,小鸡们就像得了信号,哗啦啦聚集到一处,那个场景,真是壮观。
  村里妇人陆续挎着篮子来取走了几百只,方家还剩了两千多只。
  赵金莲总觉得压力山大,索性放出话去,一文钱一只,又卖了一半给各村的妇人。
  最后,家里鸡舍就多了一千多新成员。
  即便白日里撵出去吃虫子,但晚上总要总给点儿粮食。
  这一千多只生力军,每日都要消耗一袋子谷糠,半袋子苞谷。
  惹得赵金莲每次喂鸡都心疼,忍不住拉了闺女一再确认。
  若是蝗虫不来,家里这么多张嘴,可是白白喂了半年啊。
  方圆儿为了免得耳朵起茧子,干脆接了喂鸡的差事。
  偶尔闲下来,她就上山,同老树聊上一会儿。
  密切关注南边几州的消息。
  自从她们从南边回来,金河县已经下了两场雨,足够种地。
  但南边几州依旧是一滴雨都没有,已经有百姓在议论是不是要找道士求雨了…
  而方家的安排正按部就班,一步步在执行。
  西瓜秧已经从空间里挪了出来,分发到了村人的手里。
  为了好照管,村人呢几乎都把种西瓜的位置选在了方家附近。
  一来,就这里挨近河岸,沙土多,利于西瓜生长。
  二来,大伙儿都没种过,要方老汉和方老大指导,离得近也心安。
  别的村里听说,羡慕之极,为此很多人跑来看热闹。
  日子就在这样吵闹里,慢慢过着。
  待得山上梨花开,比之去年赶来赏花的客人就更多了。
  庄园的租金是去年的一半,人人都是欢喜夸赞。
  但其实方家的收入只多不少,因为梨花蜜卖疯了,埋藏在梨树下一年的梨花白酒更是要抢夺竞价才能得一坛子。
  而独自拥有五十坛子的县令大人,这个时候越发感念方家的好了。
  于是,他特意在新社院子里宴客,请了金河县大半文人墨客。
  方玉自然在其中,作为庄园主人,他更是为此同众人混个脸熟。
  待得宾客散去,陈大人请方玉私下喝茶说闲话儿。
  方玉就把话头儿往城里流言上引了引,果然陈大人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等流言说不定是哪个江湖骗子,哗众取宠之言。百姓愚昧,才多有流传。”
  方玉却是摇头,“大人,事事必有因果。
  突然冒出这样的留言,定然也是有原因。
  但具体为何,学生也是不知。
  不过,我家饺子馆常有南边的车队过来,据说南边大旱,这不是什么好征兆。
  我们家里都想着多存几袋子粮食,常备不时之需。
  大人是一县父母,掌管一县百姓生死大事,想必看的必定比学生还要深远。”
  陈大人微微皱眉,心里有些动摇。
  “南边回来的车队当真这么说?”
  “是啊,大人,随便一个车队都能问的出,听说都要做法求雨了。”
  方玉伸手给陈大人倒了茶水,随口应道。
  “说起来,县里的常平仓也到了晒粮食的时候,大人不如多费心查看一下。
  万一真是遇到天灾,粮食就是救命之物,不好怠慢。”
  陈大人不知想到什么,点了点头。
  方玉也就随后说起了别的闲话儿,很快,陈大人告辞回去,当真亲自去查了常平仓。
  不想,还真是让他查出一些东西。
  通常都是新粮下来入仓,陈粮才会低价卖给粮商,银钱充入府衙公账。
  但胆大的小吏们,多半时候,在春日就把粮食卖了。
  提早几个月,得到的利润自然不少,也养肥了很多人。
  而陈大人上任这两年,从来不在意这样的小事儿,小吏们的这笔银子也是照赚不误。
  不想今年却被抓个正着,粮食刚刚运走两成,陈大人就来突击检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