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旁边也没有差役举着鞭子看管,简直颠覆他以往的印象。
  这个时候,不知道谁敲了两声铜锣。
  农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东西,聚集到路边的两处草棚子。
  一个棚子洗手洗脸,一个棚子就领了饭菜,然后寻个地方蹲坐,边说笑边吃喝起来。
  罗侍郎假意口渴,到棚子里讨口水喝,仔细看了锅里的饭菜。
  居然是白菜炖豆腐,难得还有几片肉!
  而干粮是苞谷饼子,许是掺了细面,蒸得金黄。
  他还想问点儿什么,看守着棚子的两个差役却是警惕,呵斥道。
  “喝完水,就赶紧上路!
  不准动这里的食水,万一出问题,小心抓你们去衙门问罪!”
  罗侍郎不等说话,他的随从就恼了。
  “几块破饼子,几口菜汤,当谁稀罕啊。”
  那差役冷笑道,“对啊,就是有稀罕的。
  昨日还抓到一个跑了倒巴豆水的呢!
  如今就在大牢里,你要不要去作伴啊!”
  那随从还要吵架,这时候,外边不知道谁喊了一句。
  “大人回来了!”
  那个差役立刻探头出去一看,回身冲着做杂役的婆子喊道。
  “婶子,大人应该没吃饭呢,给大人盛一份儿饭菜。”
  那婆子赶紧现洗了一个碗,盛了满满炖菜,上面还放了几片肉,筷子穿了两个饼子就递给了差役。
  这会儿,远处跑来的三匹快马也到了。
  当先马上跳下一个年轻公子,粗布衣裤,甚至带了一些泥污,却掩盖不了他眉眼间的威严和正气。
  许是饿的厉害,他谢了差役,端着碗寻了个人多的地方就坐过去,从众人一起吃起来。
  难得农人们也不躲闪,这个问着,“大人,昨日那场大雨,不妨事吗?”
  “不妨事,西瓜如今长秧呢,还没开花。
  开花时候才怕下雨!”
  “那就好,这可是金疙瘩啊,我指望分了银子给儿子娶媳妇儿呢。”
  众人嘻嘻哈哈,说的热闹。
  罗侍郎实在忍耐不住,上前高声问道。
  “可是桥安县令方玉方大人?”
  那年轻公子闻声起身,转身时候,嘴里的苞谷饼子还没咽下。
  “唔,正是本官。
  不知您是…呃,侍郎大人!”
  方玉赶紧放下碗筷,整理衣衫行礼,眼里都是惊奇。
  “不知道侍郎大人到此,实在失礼了。”
  罗侍郎回礼,扫了一眼四周的百姓,就道。
  “不知方大人可有空闲,寻个安静地方小叙几句?”
  “好,大人稍等。”
  方玉居然又拿起碗筷,把半碗炖菜吃完,同百姓们嘱咐几句,这才陪着罗侍郎往城里走。
  到底是年轻沉不住气,刚进了城门,方玉就问道。
  “大人,您不在京都,怎么来了桥安县?
  大人是接了巡风使的差事?”
  罗侍郎想起路上的辛苦,就带了点儿怨气,反问道。
  “我为什么过来,难道方大人不知?”
  方玉听得苦笑,指了指身后说道。
  “大人,您看我铺的这一摊子事,真是一天当两天过呢。
  根本无暇顾忌京都那边,而且就算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一个七品小官,又怎么知道。”
  罗侍郎扫了一眼他的粗布衣裤,干咳两声,也为方才的责难心虚。
  他改了话头儿,“你怎么想起修路了?一任三年,恐怕等你修好了,也该离任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可甘心?”
  方玉笑了,应的豁达。
  “大人说笑了,我带着全县种了一百多亩西瓜,为了秋日售卖方便,这才开始修路。
  就算政绩落到了别人头上,但百姓们总是得了最大的好处。
  这就足够了!”
  罗侍郎想骂一句幼稚,但不知怎么就是开不了口。
  为官多年,他已经没了这份赤诚,这份为国为民的公义。
  不得不说,他居然有些羡慕方玉。
  他再次改了话头儿,“这县城打扫的真干净!”
  第三百八十章 装傻到底
  方玉笑的更是诚恳,“家破,一时无法改变就罢了。
  但总要打扫干净一些,自己也赏心悦目啊。”
  这般走走逛逛,很快到了县衙。
  有捕快和差役赶紧上前接人,帮忙牵了缰绳。
  方玉随口吩咐道,“有客人从远路过来,告诉吴嫂子整治一桌儿席面儿。
  另外再去请易先生过来陪客,徐大人就算了,他去张罗粮食,不在家。”
  “是,大人。”
  捕快和差役们高声应了,招呼罗家的几个随从跟他们去歇息。
  但四个随从只有两个跟过去,剩下两个还是守在罗大人身后。
  方玉也不在意,一路请了罗大人到书房安坐。
  吴岩麻利的送了茶水点心,罗大人也是有些饿了,趁着方玉去换衣衫,他抓紧吃了几口。
  突然,他就嗅到一股熟悉的味道。
  原来,吴岩点燃了三支香,插进了屋角的黄铜小香炉。
  他刚要转身,退出去,却被罗大人抓了胳膊。
  “这是不是醒神香?”
  吴岩眨巴着眼睛,赶紧应道。
  “是啊,大人,小人见您一脸疲惫,怕您没精神和我们大人说话,这才点了香。
  这香不是坏东西,我们大人读书时候都要点起来的…”
  方玉正巧,见此也惊了一跳。
  “罗大人,我这随从冒犯您了?”
  “没有,”罗大人松了手,吴岩好似吓坏了,赶紧退了出去。
  方玉引了罗大人重新坐下,他倒也开门见山。
  “大人,下官之前在吏部衙门做书记,无缘同您一起共事。
  有幸远远见过您几次,并无深交。
  大人这次微服前来,到底所为何事?
  公事,还是私事?”
  罗大人也是不耐烦猜谜,直接指了香炉,应道。
  “我为这醒神香而来,这香对我家小儿的病症有效。
  方大人既然引我到这里来,就提条件吧。”
  方玉苦笑,叹气应道。
  “大人,您总该说说,我是怎么引您过来的?
  这醒神香是一位很重要的亲人送我的,按理说,大人您不应该知道啊。”
  罗大人想了想,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方玉听着皱了眉头,末了又有些哭笑不得。
  “罗大人,我知道事情始末了。
  说起来,实在对不住,这事儿怕是我家里人不忿药铺被挤兑,安排下的。
  至于引您前来,不过是为你我结识,牵线搭桥。
  虽然我不需要,但家里的关爱,我还是感激之极。
  这样吧,既然醒神香对令郎有好处,我这里还有一筒半,先给您带回去。
  另外,我再让人回老家去取一些。
  到时候,直接送到贵府。
  您看,这般安排如何?”
  一筒半足够儿子用一个月了,罗侍郎心里轻松几分,就道。
  “很好,多谢方大人。
  需要多少银钱,我会让人送去面馆儿,交给你的奴仆。
  我微服前来,若有银钱过手,容易引出闲言。”
  方玉笑道,“不过是一把香而已,大人不必这么计较。
  这把香在我这里可有可有,在大人那里就是宝贝。
  物尽其用,也是件喜事。”
  罗大人点头,心里却想着,银子一定要给。
  吴嫂子手脚麻利,很快酒菜就置办好了。
  而易先生一身青衫,摇着扇子,也赶了过来。
  三人见礼,入座,罗大人再没提醒神香之事,方玉自然也不会说。
  菜色丰盛,色香味俱全。
  酒是方家的梨花白,酒水里浅淡的花香,极趁这春日的午后。
  易先生本身颇有才学,又是本地通,谈笑间,让人如沐春风,分外舒畅。
  方玉虽然年岁不大,但也博览群书,功底极扎实,说起治理桥安县,更是意气风发。
  罗大人本来还抱了三分戒心,但一席酒宴吃下来,也是对两人少了轻视,多了几分佩服。
  三人避开朝政,畅所欲言,很是热闹。
  最后,罗大人居然喝得半醉,直接住在了后衙,没有去县里住客栈…
  这一觉儿再醒来,居然已经是第二日早晨了。
  罗大人刚起身,他的随从就进来伺候洗漱,低声说道。
  “大人,您昨日睡下后,方大人又去城外监工。
  今早再次骑马去城外村子巡视了,他要奴才转告您。
  请您自便,昨日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
  罗大人听得哭笑不得,应道。
  “本官这个客,被主家嫌弃了?”
  那随从也是脸色古怪,“恐怕是,不过方大人确实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