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这是方大人拜托沈公子寻来的呢,自然是好的。”
  很快,众人开始摘西瓜,报数记账,装车。
  方圆儿负责把关,摘下的西瓜最少也要八分熟。
  这般运到京都售卖的时候,才正好合适。
  百姓们好似捧着宝贝疙瘩一般,轻手轻脚运送。
  但人多手杂,即便这般,也摔了三四个西瓜。
  百姓们心疼的跳脚儿,方玉却笑着劝道。
  “大伙儿辛苦一年,总不能西瓜什么味道都不知道。
  这几个西瓜放一放,一会儿给大伙儿分吃了。”
  众人这才罢了,一边干活儿,一边流口水。
  人多好干活儿,不过一个时辰,众人摘了足足二十车西瓜。
  每车不到三十个,因为要送到京都,路上起码走三天。
  每个西瓜都包了草帘子,草帘子浇了水,降温,又保证了西瓜的新鲜。
  这些西瓜都出自县城最近的一个村子,总共种了三亩地,几乎西瓜被摘空了大半。
  县衙的书吏上前,同商贾们交接,结算了银钱。
  五百八十个西瓜,一个二两半,总共一千四百五十两。
  扣除税银,扣除府衙的一成,最少有一半是百姓的。
  也就是说,三亩西瓜,满村的农人收获七百两银子。
  再分配到五十多户人家,一家平均收获十四两左右。
  十四两是什么概念,是一家四口人活命两年的银子。
  是三亩良田种粮食的纯收入!
  而这些,只因为村头这三亩沙地种了西瓜,就轻易得到了…
  所有人都是半晌没有说话,当然其中一半的人是因为没算明白这些账。
  但这不妨碍所有人知道自己发财了!
  于是,下一瞬,所有人都是激动的疯狂起来。
  “呜呜,发财了!”
  “这不是西瓜,这是银子啊!”
  田里还有二百多西瓜,起码还能卖个四五百两。
  也就是说,三亩地收获两千两银子是妥妥的。
  这哪里是西瓜,这就是满地的银锞子!
  百姓们恨不得跪倒亲吻土地,他们眼里的废弃砂土,居然成了宝地!
  方玉心里也是激动不已,这大半年,他不知道走废了多少双鞋子,为的就是这一刻啊。
  但这才刚刚开始,绝对不可以骄傲。
  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嘱咐众人。
  “大伙儿不要高兴太早,田里还有这么多西瓜呢。
  一定要继续好好看顾,等所有西瓜都卖了,县衙这边算好账。
  我再亲自给大伙儿分银子!”
  “是,大人放心,这是聚宝盆啊,我们一定看好了。”
  众人纷纷高声应和,半点儿都不怀疑,也不害怕方玉会吞了银子。
  商贾们看在眼里,对方玉这个县令越发敬佩三分。
  能让百姓这般信任,方玉一定是付出了太多辛苦。
  众人再接再励,又奔去了另一个村子。
  方圆儿带了人,只管下田挑拣成熟的西瓜,做出标记。
  方玉随后带村人采摘,装车。
  这般分工合作,倒也迅速。
  中午垫补了一口吃食,众人忙了足足一日,才把五六个商贾都打发了。
  这个时候,时机就是商机。
  商贾们带着西瓜走了,路过下一个县城,就会再雇了车队过来。
  继续摘西瓜,运西瓜。
  这般,三十六个村子,几乎五天就摘过第一茬。
  这时候,最开始卖西瓜的村子,也可以摘第二茬了。
  如此循环,银子也是流水一样进了桥安县的县衙。
  而西瓜这时候也到了京都,五两银子一个,实在算不得便宜。
  但京都可是天子脚下,什么都缺,就不缺富贵人家。
  几千个西瓜,几乎是眨眼间就卖没大半。
  买主不只是自己要吃,还要买了送亲朋,送师长…
  而桥安县和方玉的名字,再一次响彻京都。
  吏部衙门里,众人坐在廊檐下,一边分吃西瓜,一边说着闲话。
  “仲良真是厉害,当真把西瓜种出来了。”
  “是啊,最难得是,他们家里居然愿意把这这样的财路让给桥安县。”
  “听说桥安县种了一百多亩西瓜,可以卖掉四五万两。
  若是明年种上五六百亩,岂不是一个小小桥安县的税收,几乎要堪比一个州府了。”
  “也不至于,到时候西瓜多了,价格就会降下来。
  但比不上一个州府,在所有县城里,起码可以排进前十了。”
  “仲良那人太过耿直,心又软,原本还以为他做了县令会吃亏,没想到风生水起。”
  刑部衙门里,罗侍郎也带了四个西瓜到衙门,请同僚和上官们吃西瓜解暑。
  尚书大人难得夸赞,“这西瓜真是解暑的好东西,送进井水里镇上半下午。
  晚上时候来一块,一日的暑气都消散了。”
  “是啊,当初罗大人说起桥安县种种,如今看来,只这西瓜一样,收上来的农税就已经够扎眼了。”
  “以一人之力,带全县百姓致富。
  若是人人都如此,大魏何愁不强盛。
  可惜…”
  “是啊,若是世族子弟都如此,也不是不可入仕。
  可惜,多是浮夸之辈,难当大任。”
  这样的对话,几乎在人人吃起西瓜时候,都会说上两句。
  所以,桥安县的税册子没有交上来的时候,大名已经是京都人人皆知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推拿的魅力
  西瓜的旺季,不过一个多月,七月末最后一批西瓜,只有六七分熟,也被运走了。
  商贾们在京都外寻了地窖,打算储存半月,等待中秋时候,提价再售卖。
  桥安县内外三十六村的西瓜田里,也只剩了零星几个最后的罢园瓜了。
  村里做主,再长几日,切开分掉,让全村老少都尝尝西瓜的滋味。
  众人一边等着县衙的消息,一边磨刀编筐,准备开始秋收了。
  县衙里忙的热火朝天,有书吏和主簿们主张,以西瓜银子抵扣农税,这般就可以轻省一些。
  方玉却是一口否决了,宁可众人多忙碌几日,也要西瓜的进项和粮税分开。
  只有拿到实实在在的银子,百姓才会对县衙的信任达到一个高度。
  以后县衙再有任何政令,百姓才会更放心支持。
  于是,抢在秋收之前,方玉请了三十六个村长到县衙,把各村的西瓜银子分了下去。
  县里两个最大的钱庄,因为事先打了招呼,凑了很多现银。
  方玉挨个同村长们亲自确认了银钱数额,村长们签了字,按了手印。
  然后,众人见证之下,点清银子,封了箱子。
  村长才带了人,把箱子搬回村去。
  倒是不用担心路上安全,因为每个村长都带了三四十的
  村人。
  这可是全村一年的成果,若是有人敢打主意,这些村人保证拎着镐头把他脑袋刨开花!
  回去之后,分银子也是有规矩的。
  这一年,干活儿的,巡逻的,都是额外有一份工钱的。
  除去这些,其余才是全村按照人头平分。
  村长也不敢不公平,毕竟县老爷如今对各村都太熟悉了,隔几日就要走一遭。
  谁受了委屈,寻了县老爷告状,实在太容易了。
  再说,明年还要加大西瓜种植,银钱更多。
  这才第一年,就出了问题,万一县老爷生气,明年不让种了,就是绝了全村的财路了。
  这般,整整忙了一日。
  全县所有村子都拿到了银子,没有抵扣粮税,也没有以各种名目层层克扣。
  农人们拿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县城里,几家乡绅,也难得露出了笑脸。
  这大半年,他们捐粮捐地,千百个不愿意。
  如今见了成果,对方玉的抵触和怨怪也终于散了。
  第一件事,他们不是去县衙道谢,反倒是同易先生恢复了走动。
  这是认可了易先生依旧是他们的领头人。
  这一年,因为易家事事带头支持县老爷,他们不得不跟随,可是没少给易家脸色看。
  如今,再不修复,以易先生的手段,以后他们再难有好处了。
  这一晚,家家户户,都兴奋的睡不着。
  这个计划给儿子看媳妇,那个计划修葺房子。
  媳妇儿要新衣衫,孩子要点心,热闹的比过年还厉害。
  第二日拿起筐篓镰刀下田,收粮食的时候,人人都满身的力气。
  这一年也是风调雨顺,粮食收回去,交了粮税,剩下的够全家吃饱肚子,卖西瓜得了银子。
  居家过日子,还有什么贪心的,这简直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方圆儿跟着忙了几日,再挤出时间又开始跑京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