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若是宣纸,怕是会擦破。”
“不用宣纸,宣纸是画画用的。
记账的本子,本来就是硬的。”
方老二兴奋的搓手,催促道。
“赶紧做一些出来,给我来两套,马上过年了,家里流水账太多了。
我随时都要记两笔!”
方玉也是说道,“若是做得多,给我也备一些,加到年礼里面。”
金子和七斤八斤几个在旁边,也是毫不示弱。
“还有我们,姑姑,我们也要!”
“好,好,都有!”
方圆儿赶紧笑着应声,嗔怪道。
“原本是给初学写算的学童们准备的,你们倒是先瓜分了。
不着急,慢慢改进一下工序,一日做个百十根儿应该不成问题。”
两个半神族人一直咧嘴笑的骄傲,听得这话就道。
“神主放心,我们一定不偷懒。”
方圆儿点头,仔细把工序分解一下。
粉碎矿石和黏土,铅笔木壳,这些都可以分下去,让更多人帮忙一起做。
唯一有些技术含量的,就是煅烧笔芯了。
这个学一学,也不算难。
而且相对来说,学校里的孩子们学起来会更容易领会。
于是,勤工俭学里,除了摘花和秋收,又添了一项制作铅笔的活计。
方圆儿在空间逗留了两日,赶着出去做早饭,就彻底放手了。
待得忙了一日,再进空间的时候,装铅笔的箱子,已经有二百多根儿了。
相比先前,工艺可是好太多了。
而且,一些挑拣出来要放进礼单里的,也开始在笔身上雕花了。
总之,怎么雅致,怎么折腾。
叶天逸陪着师傅师兄们,吃喝说笑,放松了两日。
他冷眼瞧着方圆儿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有几分猜测,却没有露出半分。
这一日,桥安县各村的学堂里,有一个算一个,都领到一只光杆铅笔。
众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时候,小先生们就拿了一摞子硬纸钉成的小册子,发了下去。
这段时日,村里人每晚都跑来听故事,多多少少也学了不少字,当然学的最好的还是算数。
因为小先生们故事讲得好,办法也是最多。
算术课,用的道具是铜钱啊。
一堆一堆的铜钱,分下去,大伙儿一起数,数完加一起。
谁加的对,奖励一文,谁错了,扣一文。
其实一个时辰的课下来,得失总共不过十几文。
但却极大的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毕竟冬闲时候,吃过饭,没有一点儿活计。
跑来坐着热炕,听听故事,学学写字,走动时候再揣上两文铜钱,简直幸福的冒鼻涕泡儿啊。
平日做工,一日也有十几二十文,但加一起也不如课堂上得的一枚铜钱,让人得意啊。
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孩子们。
他们本就年纪小,脑子活络,写字算数接受的很快。
在他们的爹娘刚学会写名字的时候,他们已经能背诵默写几句三字经了。
他们爹娘学会“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在小先生指导,开始学写信了。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也各个算的灵透。
而针对他们的奖励,不是铜钱,是点心和芝麻糖一类。
隔个五六日,会有一次小考。
考的最好的孩子,还会有一包糖炒栗子,或者一个新荷包帕子之类。
总之,小先生放在手边的箱子就像百宝箱,随时能变出适合大伙儿的奖励。
这个冬日,也就变成了所有人最欢喜最热闹的一个。
村里老人家们,脑子实在迟钝了,学不会什么,但也喜欢跑来跟着听听。
第四百零四章 这个年没法过了!
屋里坐不下,就凑在堂屋的灶堂旁烤火。
听着大人孩子们笑哈哈,书声琅琅,老人家们也笑眯了眼睛,好像村子从这里就不一样了。
这会儿,小先生们发了册子,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的抚摸着,不敢动。
等着再发了铅笔,众人就疑惑了。
“先生,这棍子是做什么的?”
有孩子聪明,问道。
“这个像我娘烧了画眉的柳条枝啊!”
“嗯,嗯,我娘也有!”
妇人们听孩子们这么说,羞得红了脸,敲着儿子脑门儿。
“胡说什么。”
众人都是笑起来,小先生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之后。
她们就把本子夹道黑板上,然后示范了拿笔的姿势,在本子上写起字来。
孩子们这一段都是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突然见这笔能在纸上写,都是惊喜的睁大了眼睛…
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桥安县都知道了铅笔的存在。
易先生和徐昆等人凑在一起,欢喜的手舞足蹈,几乎要高兴的跳起来。
“真是上天眷顾安桥县啊!
有了这石墨矿,不知道能做出多少只墨笔!
以后百姓们又多了一条财路!”
“是啊,桥安贫瘠,没有多少良田。
没想到老天爷居然给了这么好的东西!
以后可是不用愁了!”
“一只笔足够养活整个桥安百姓了!”
“可喜可贺啊!”
方玉也是高兴,手里转着墨笔,笑吟吟点头。
墨笔是说有人取的新名字,毕竟这笔不是铅制作的,叫铅笔实在名不副实啊。
而墨笔既标明用料是石墨,也有代替了墨块和毛笔的意思。
“年前先这样,年后要立刻把作坊开起来。
石墨开采要握在县衙手里,不能交给商贾。
否则为了利益,随意抬高价格,百姓孩童依旧不能受益。
还有招工,尽量要会写算的半大小子。
这样家家户户会更支持孩子读书。”
“是,大人考量的周全。”
易先生等人都是点头,易先生想了想就道。
“大人,京都那边怕是会有些人唱反调。
毕竟墨笔方便,价格低廉,写字却谈不上美观。”
方玉会意,笑道 。
“放心,我从来没想墨笔取代什么,只是方便贫寒人家的孩子学写算罢了。
京都那边,先前送去的年礼里,都添了墨笔。
这天下还是有识之士更多,不都是高傲自大之人。”
众人听方玉有安排,也就不再担心,转而讨论作坊之事。
以后的桥安县,良田种粮食,沙地种西瓜,石墨矿可以开采,就是荒山上不成才的歪脖树,都能砍了,做笔身。
这样若是都不能带着百姓富起来,那真是整个县衙的无能了!
怕是整个大魏都要笑掉大牙!
而亲自带领桥安县从一个远近有名的穷县,变成富得流油的富贵地。
他们这些人,不说青史留名,起码以后的仕途有这个资本,也是一马平川了。
不说桥安县这边如何热闹欢喜,只说京都,方玉的年礼,送了辛先生,送了同科进士,甚至整个吏部衙门从尚书到小吏都送了一份。
当然,济安堂的孩子们也没落下。
最值得一提的是,方玉还送了几盒子给咏梅社。
他没有单指给谁,只送到了咏梅社常聚会的一处茶楼。
咏梅社众人初始有些奇怪,但听说方玉的名字,也就算明了了。
当初,他们挑头向皇帝发难,为九百多孩子讨个公平。
结果因为很多不可说的原因,虎头蛇尾。
简直堪称奇耻大辱,若不是方玉帮忙收尾,那九百孩子若是冻饿而死,或者没有好下场。
他们所有人的脸面都将丢个干净,再不能抬头做人。
如今方玉不但不怪他们,还送了这么一盒新笔,众人都是心生感慨。
于是,突然有流言谴责方玉,亵渎文房四宝,为文人之耻的时候。
咏梅社众人,有志一同的出面为方玉发声。
“如此新笔,不过是为了方便贫寒孩童识字,于文运兴盛大有助益,何谈亵渎二字!”
“大魏人人读书,处处书声,从此而始。”
两方各不相让,免不得又是一番热闹。
吵吵嚷嚷中,新年也越来越近了。
最后所有人都觉得无趣,偃旗息鼓的时候,小年的酒席已经摆上了。
百姓们对于神仙打架,可是没有任何关注。
他们更关注的,是养家糊口,是年夜饭桌儿上,有没有鸡鱼肉蛋,是新一年是不是风调雨顺。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什么文运不文运,只知道,五文钱一根的笔,能让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学写算,学安身立命的本事…
方圆儿算着日子,差不多的时候,就拿了几根墨笔给叶天逸等人献宝儿。
不同于京都那些自视清高之人,叶家上下一面倒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