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校长,我们愿意跟着山离去他的家乡,帮他查出真相。”
两个分到山里山离家乡的小子,也是高声说道。
“校长,我们愿意换。
正好我们想去看看大海是何等壮阔呢!
等山离以后事情了了,想要去海边,我们再换回来。”
“是啊,都是一个楼里的兄弟,山离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我们分到隔壁州府了,有需要帮忙,山离一定要喊我们。”
旁的小子们也是纷纷应声,听得山离红了眼圈儿,方玉也很是欣慰。
都是苦命人,互相帮衬,互相庇护,才是前行的动力。
山离团团作揖,谢过众人,这事就算定了下来。
他开了个好头儿,其余小子们有的也动了心思,想要换个自己向往之地。
方玉也没拦着,给他们自由交换的机会,最后报上来,记录成册,有事能找到人就好。
左右这些孩子出行,一是为了历练,二是为了给家里安一个落脚地,方便以后来往。
就算有个差池,也于大局无碍。
很快,小子们就定了地方,册子也写好了。
当晚,小子们各自整理了东西,塞进一个灰扑扑,不起眼儿的双肩包。
双肩包也是学校统一发下来的,没什么标志,但却是羊皮做旧之后缝制的,轻巧防雨水。
几乎每个孩子的背包里,都有铅笔,喜爱的书本,记录沿途风土人情的册子,简单的常用药。
换洗的衣衫鞋袜,还有平日喜爱的一些用物。
凑一起不过是半背包,最后再加上一小张狼皮。
狼皮上缝了绑带,折叠起来是坐垫儿,当真需要时候,打开来,可以铺,也可以盖,保暖不成问题。
至于干粮,孔家里老少忙了两日,烙了很多面饼,一个小子带了十张。
另外,还一人配了一罐子的肉酱。
不是众人吝啬,不肯带好吃的给孩子们。
实在是出门在外,吃用之物都不好太扎眼。
而且孩子们年纪不大,万一舍不得吃,食物放太久,再吃下去,反倒容易害了肚子疼。
不如就是面饼加肉酱,随便抹一抹,加一杯热水,就能对付一顿了。
出发的时候,赵金莲婆媳等老少妇人们,挨个检查了孩子们的衣衫,摸着他们的衣角缝了碎银子,袖口里还有银票,这才勉强放心。
原本给孩子们准备的是铜钱和碎银子,但后来又怕孩子们银钱露白,惹了祸事。
最后,集众人智慧,就一人给了五两的小银票,三两碎银,都缝在衣衫里,外边只留随时能花用的一点儿银子和铜钱。
方玉和方圆儿方老二都是觉得好笑,但也没有拦阻。
这是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孩子们先前兴奋又欢喜,到了当真分离的时刻,才知道不舍。
也不知道谁带了头儿,跪倒在地,扑通通给众人磕头。
赵金莲等人都是抹眼泪,毕竟是整日在眼前长大的孩子,说散就散了,以后这里可要冷清了。
方玉喊了孩子们起来,最后嘱咐了一遍。
“出门在外,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
学会分辨善恶,学会量力而行。
最主要是不要羞于同家里求助,一旦有你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回来搬救兵。
另外,你们挂在脖子上的瓷瓶一定要保管好。
关键时刻,倒出里面的湿泥,握在手里,默念要回家,你们就会回到这里。
一年内,这瓷瓶有效,超过一年就不成了。
所以,无论你们在外边如何,到了一年之期,一定要回来一次。
听懂了吗?”
“懂了,校长放心。”
小子们下意识摸了摸藏在衣领里的小瓷瓶,都是更有了底气。
只要随时都能回家来,他们就走到哪里都不怕。
“好了,出发吧。”
方圆儿取了名单,开始带着孩子们出空间。
大魏十八州,暂时方圆儿可以定位来去的地方,只有力熊夫妻在沈老爷的那个县城,京都,桥安县和金河县。
按照就近原则,她把孩子们分批送了出去。
其中因为金河县地处大魏正中,聚集的孩子最多,达到六十个左右。
方圆儿怕引起外人注意,这六十个孩子,她提前吩咐力虎赶到东州府,临时又增加了一处地点。
小子们在空间里生活了四年,集体生活让他们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体谅。
能写会算,也有几分自保的手段。
就这么,在众人的担忧和祝福里,展开翅膀,离开了温暖的家园…
京都以西三十里有个小镇,因为来往的商队常在这里打尖儿落脚,还算繁华。
这一日黄昏,一个百十人的车队停在一个常住的熟悉客栈门前。
立刻有小伙计笑着迎上前招呼,很是热情。
两个灰色衣衫的半大小子,也随后跟出,帮着车队众人卸车,给马饮水填料。
又忙着给众人倒热茶,上饭菜,很是麻利,回话也痛快。
车队的管事就同掌柜笑道,“老郭,你这里什么时候添了这么两个伶俐小子啊?”
掌柜的就笑道,“赵管事可是太抬举我了,我可没福气得这么两个好孩子。
说起来,这两孩子的事儿最后还要落到你身上呢,我就等着你过来,可有两日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两个奇怪的小子
“哦,什么事儿啊,还要落在我身上,这可是新奇。
我一个押车的粗人,有口饭吃就成了,什么时候这么重要了。”
赵管事且说且笑,却是没答应一句实质。
“先吃饭歇着,等管事歇好了,让那两个孩子自己来说,管事也看看这两孩子如何。”
掌柜的说这话,忍不住望向两个小子,见他们忙忙碌碌,很有眼色,干活儿也麻利,眼里就又添了几分欢喜。
这样的好小子,若是能留在他的客栈里,以后可是两个好帮手。
但他也看得出,这俩孩子有来头,他这里庙小,怕是耽搁了人家。
很快,众人安顿好车马货物,也洗漱干净吃了饭。
照旧是一半人手去睡觉,一半人手守夜。
赵管事吃饱喝足,眼见两个小子一个帮着关门板,一个在捅炉子烧水,举手投足很是稳当。
他也是好奇,谁家十岁左右的小子,不是抬手砸完,抬脚踢门槛的时候。
这俩小子到底什么出身,不像主子,也不像奴仆。
这般想着,他就请了掌柜的一起喝茶。
掌柜的会意,喊了两个小子上前,问道。
“两位小哥儿,听掌柜的说,你们有事想要找我帮忙。
不知是何事,出门在外,互相搭把手是应该。
两位小哥儿说说看,若是赵某里有所及,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这话说的好听,若是别的小子,怕是立刻就欢喜了,以为赵管事答应了。
其实,这话还是什么没答应啊。
结果,两个小子只是行礼道谢,并没什么喜色。
其中身形稍微有些胖乎乎的小子,笑着应道。
“管事,我叫山川,我弟弟叫河畔。
我们兄弟想去西华州,一直没寻到合适的车队搭伴儿。
前几日得老掌柜赏识,提醒了几句,于是在此等了两日,冒昧恳求管事的车队,能不能带我们兄弟一程?
作为回报,路途之上,我们兄弟可以跟着守夜,可以赶车,也可以做些杂活儿。
若是管事信得过,我们兄弟还会做饭菜,会算账写字。
总之,我们兄弟不是拖累,请管事行个方便。”
赵管事同老掌柜对视一眼,更是惊奇。
“兄弟,我能问一下你们的出身何处吗?
去西华州所为何事?”
这次是那个瘦高个的小子接了话,同样是行礼之后才开口。
“管事,我们兄弟这次去西华州是为了帮主家送一封信给友人。
其实,主家多半是想放我们出来走走,看看大魏的大好河山,也长长见识。
我们兄弟五六岁时候遭逢大难,濒死时刻被主家救下,教导养育到如今,身受大恩,发过誓做牛做马回报主家。
我们主家只是普通的良善人家,我们不能说出主家名号。
万一我们兄弟不懂事,惹下祸事,只求不连累主家。
管事若是为难,我们兄弟也可以买辆马车,跟随在车队之后,图个前后照应。”
这兄弟俩说的诚恳,赵管事自觉不好拒绝,也不想拒绝。
一来,他对这俩孩子的主家很好奇,不知道什么样的主家,能教导出这样的孩子。
二来,这俩孩子确实不像什么惹祸招灾的脾气,收在车队里,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他想了想,就道。
“那好,正好我们车队里,也缺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