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是啊,这颜色真好,口脂颜色太张扬了。
  你这个性子的,真是太适合这个豆沙色了!
  好,衬得脸色都更白嫩了。”
  崔夫人是闺女高兴,她就高兴,更何况这口红确实也是好。
  “娘,你快试试。”
  崔小姐又给老娘抹了一下,娘俩凑一起臭美。
  崔大人回来的时候,本以为会是媳妇闺女都在哭啼啼。
  结果听得屋里欢声笑语还很是纳闷。
  最后发现,居然只是因为花想容送了两管儿口红。
  他放了心,也有些哭笑不得。
  女人的心思真是奇怪,前一刻还哭着,因为一点儿小东西就又笑颜如花了。
  想起,白日里,花想容的管事在京兆尹,连一句都没多问吴婆子母子,只抓了宋家的人说事儿。
  他心里也是感激,毕竟吴婆子的事儿不爆出来,就对自家闺女没有影响。
  自家无论如何,也得承这个情儿。
  以后,方玉碰到什么事儿,他少不得要帮一把,还了今日的人情儿…
  夜幕降临之后,方玉和方圆儿兄妹一起到了花想容的后院。
  小姑娘们都回去宿舍小院儿了,这里只有陈武和力山两个,倒也安静。
  陈武行过礼,就说起白日之事。
  胭脂铺子的宋东家被咬出来,自然不会承认。
  姓角的,早就被差役吓唬过了,明知道姓宋的不承认,他就要面临流放做苦力的下场。
  于是,他绞尽脑汁儿,把所有细节都说了个清楚明白。
  这个时候,但凡有个脑子的人,都知道宋东家就是幕后主使者了。
  毕竟,他也是开胭脂铺子的,算是同行业。
  嫉妒花想容日进斗金,想要撬个生意,也是常理。
  可惜,这世上,比道理要厉害的东西多了去了。
  比如权势…
  京兆尹府当堂收押了姓角的和吴家母子,宣告明日再审。
  结果,当晚,姓角的就因为被老鼠咬了腿,感染了恶疾,暴病身亡。
  京兆尹府尹直接判了吴家母子十年的苦役,算是结了案子。
  当然,宋东家没有出现,但宋家的管事在退堂之后,找到了陈武,说明自家无辜被牵连,更同情花想容的遭遇。
  所以,他代表宋家赔罪,送了一份厚礼。
  陈武对他的说辞,只给了“呵呵”俩字,厚礼也没要。
  不说宋家管事的脸色多难看,只说京都里哪有傻子,能在这地方站稳脚根儿的,都是人精。
  这场官司,到底为何,谁都心里明镜似的。
  宋家的处理手段简单粗暴,好用是好用,却给家门抹了重重的一笔墨色。
  宋家是个大家族,这么一点儿小事,倒也不至于有灭门之祸。
  但千里之堤始于蚁穴,小事儿多了,伤害却不小。
  更何况,当真是小事儿吗?
  恐怕不见得,起码宋家的胭脂铺子是没人去光顾了。
  其余铺子也多少都受了些影响。
  毕竟,做买卖,不是靠实力和质量说话,反倒玩阴损手段。
  败露之后,杀人灭口倒是迅速。
  谁还敢同这样人家做买卖啊!
  再说了,花想容那边推出了口红,颜色任凭挑选,抹在唇上油润亮泽。
  稍稍晕开一点儿在脸颊上,气色好的像春日的娇花,别提多惹女子喜欢了。
  谁还愿意买鲜红的口脂和胭脂,抹个猴子屁股一样的脸蛋儿啊。
  闹哄哄半个月后,京都众人才发现。
  看着吃了闷亏,委屈隐忍的花想容,实际才是最大的赢家。
  雕刻假牌子的人死了,窝藏的母子变成人不人鬼不鬼去做苦役了。
  宋家失去了信誉,亏了生意。
  倒是花想容,趁着这个机会,二两一只的口红,买了一千多只…
  贵宾牌子,又派出去七八十块。
  里外里,花想容进账两万多两。
  京都最好的铺子,经营一年也不见得有这个数的利润。
  花想容只用半个月就做到了!
  是运气,还是巧智?
  最后,所有人都只能归功于一句话。
  吃亏是福!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是巧合的巧合
  若是说花想容,原本是一快肥肉,那如今就是一头肥猪。
  还是放在所有人眼前的肥猪,谁都想吃肉,谁也不好动手。
  就在这个时候,花想容又有了动作。
  陈武召集了很多工匠,采买了很多木料砖瓦,开始修缮京都所有济安堂。
  朝堂每年其实都有银子拨下来,用于修缮,救济孤寡。
  但一层层拔毛下来,济安堂连一文铜板都见不到。
  孤寡乞儿们,白日里乞讨求生,晚上回到济安堂,有面墙能挡挡冷风就不错了。
  先前方玉还在京都时候,也不是没能力,关照所有济安堂。
  但是,他一个小小的七品书记官,到底不好太张扬。
  所以,只有两座济安堂受了改造,受益很多。
  为此,也顺利收容了那些被拐卖来京都的几百孩子。
  就是方玉外放出京,陈武也每日都要来往一趟,继续照管。
  如今,花想容成了高调的肥猪,索性就高调到底了。
  于是,半个月功夫,所有济安堂被修葺一新。
  墙壁的裂缝堵好了,缺少的屋瓦换了新的,门窗重新刷漆,糊窗户纸。
  屋里大炕重新搭建,铺了新炕席。
  地上有长条桌,长条椅子,放置东西的木格柜子。
  所有在住的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名字年纪。
  若是接受方家的救济,就保证要听从方家的安排。
  偷盗者,不要。
  逞凶斗狠者,不要。
  赌博,不要。
  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者,不要。
  总之,在这里能吃得饱,穿的暖,住的舒坦,但也要守规矩。
  对于这一点儿,自然有人不满,但大多数人都是盼望欢喜的。
  因为有珠玉在前啊,那两座被方玉早早经管起来的济安堂。
  如今老人孩子可都活的不错。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在外边找差事,养活自己了。
  很快,京都所有济安堂都面貌一新,街面上,也极少能见到乞讨的老弱病残了。
  取而代之的是穿戴一新的半大小子们,拎着扫帚,推着小车,仔细清扫街路。
  各家做生意,谁不想门前干干净净,看着也舒坦啊。
  但凡不是抠门儿到极致的掌柜,都会让小伙计送点儿东西出来。
  馒头饼子,简单用物,甚至是几文钱。
  这般,用体力换活命,乞讨者有了尊严。
  京都也多了几分平和富足之向。
  最重要是,陈武花银钱,雇了一些滞留京都,等着大考的学子。
  每日下午给济安堂的孩子们上课,教简单的写算。
  学子们可以住在济安堂,吃在济安堂,少了一份嚼用。
  每月还有二三两银子的束脩,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
  原本以为,学子们还会觉得这事掉身价,不想却是争抢一空。
  眼见进了三月的时候,京都里爱美的女子已经换上了单薄的春衫。
  男子们抽出扇子,边摇晃边穿行于街市。
  街市上再没有马粪粘脚,没有枯叶灰土,干净的好像青石都被水洗过。
  商家们笑脸相迎,坐在街边歇息的孩子们,穿着干净的粗布衣衫,怀里抱着大扫帚。
  偶尔还有孩子拿出一个本子,手里抓着一截铅笔,写写画画。
  孩子们或者哄笑,或者齐声背诵某一段蒙书,很是热闹。
  有路边停靠的马车,马车里有老者在打盹儿,听得读书声就开了车窗。
  上了年纪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孩子,当然读书的孩子就更好了。
  老者听了几句就笑着撸了胡子,正好去店铺里取东西的管事出来了。
  他就指了那些孩子问道,“这些孩子是哪里来的?倒是好学,把他们手里的本子拿来给我看看。”
  那管事应声,赶紧走了过去。
  几个孩子有些拘谨,他们年纪大小不一,下意识的,小孩子被大孩子护在了身后。
  眼见本子和铅笔被收走,他们就眼巴巴站在马车旁边等着。
  那老者拿了本子翻看,见上边密密麻麻写了不少字,比毛笔字要小很多,但字迹完全谈不上好看。
  他微微皱眉,想了想就问车外的孩子们。
  “你们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坐在街边读书?”
  一个稍大的孩子,眼里带了防备,上前两步应道。
  “我们是济安堂的,平日在这条街上打扫。
  这会儿人太多了,扫地会有灰尘,惹大伙儿不高兴。
  所以我们等着中午时候再打扫。
  这是我们平日跟着先生学的字,下午先生要考教,我们拿出来看几眼,记得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