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抹了一把汗珠子,他试着给主公宽心。
  “大人也该去看看坝上的西瓜,天气热一些,西瓜更甜,也不愁卖啊。”
  这话也有道理,方玉叹气,应道。
  “只能这么想了,今年最好能用税银顶税粮。
  日子不太平,百姓家里还是要多留粮食为好。”
  易先生压低了声音,小声说道。
  “京都那位是正疯了,沧州叛乱的人马直逼京都了。
  那位还逼着户部给他找银子,建道观呢!
  京都私下骂声不断,各府也是人心躁动。
  加者…”
  易先生再次扫了四周一眼,又道。
  “九皇子死而复生,恐怕是真的。
  当年平定大魏,几乎是九殿下一人之功。
  即便皇宫里那位登基之后,没少下狠手清除。
  但还是有很多人留下了,毕竟当初所有人都是九皇子的属下。
  被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征服,而且九皇子为人礼贤下士,仁义博学。
  是所有人盼望的帝王!
  那位若是要完全清楚,怕是朝堂都要空了。
  没想到,如今九皇子死而复生,那位如今怕是以为人人都有二心了。
  就是没有,他也不再相信,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大战将起,大人这个时候,护住一方百姓就好。
  一定不要参合进去,不要进京!”
  方玉听得点头,但是最后一句,还是让他有几分心虚。
  “咳咳,那个看情况再说吧。
  如今形势,一日一变换,谁也说不准。”
  说罢,他就换了话头儿。
  “各村要多派人去走动,一定不要让各村因为抢水打架。
  再熬两个月卖了西瓜,百姓们拿到银子,就一切都好说了。”
  “是,大人放心。
  徐昆就是这会儿也在各村间走动呢!”
  当晚,方玉处理好琐事,进空间约上妹妹,就到了京都的一条小巷。
  这小巷正是辛家院子的后门外,充当定位桩子的陈武,一身黑衣隐在墙角儿。
  眼见主子们到了,他赶紧上前行礼,小声说道。
  “三爷,小姐,辛家这几日一如往常,小人也给辛先生送过信儿。”
  方玉点头,“辛苦你了,陈叔,回去路上小心。”
  “都是应该的,小人先走了。”
  陈武迅速退下,方玉才轻轻拍了三下院门儿。
  立刻有老仆开了门,夜色暗淡,但方玉也认得出,这是辛先生身边伺候的老人家。
  他于是行礼,“安伯,一向身体可好?”
  “好,好。”
  老仆赶紧把她们二人让进门,前边引路,很快到了书房。
  书房里,一个小书童正在烹茶,辛先生安坐书桌后。
  见得方玉到了,他笑着点头。
  “你倒是准时,我还以为要多等一会儿,毕竟夜路不好走。”
  方玉和方圆儿行礼,方玉笑道。
  “深夜叨扰先生,是学生失礼了。”
  辛先生摆手,示意他们落座。
  “你已经送了两桶好水做赔礼,我到是盼着你多失礼几次。
  这泉水如今可是难得,若是知道我这里有两桶,不知道多少老友要上门来打秋风呢。”
  众人都是笑,方玉应道。
  “这水是从百万大山运送而出,实在太过费工,所以难得。
  先生不要怨怪学生小气就好。”
  第四百八十章 两个住宿生
  辛先生点头,转而望向含笑安静的方圆儿。
  “这位就是你常提起的妹妹?”
  方圆儿起身再次行礼,“先生安好,之前我三哥在您这里读书,劳烦您费心了。”
  辛先生听得忍不住笑了起来,“方姑娘客气了,请坐。
  说起之前,仲良每次从家里得了好东西,都忘不了我这份儿。
  其中很多都是姑娘精心准备的,倒是我该谢谢姑娘才是。”
  客套寒暄几句,众人落座喝茶,才说起正事儿。
  “先生,学生当年跟随先生读书,得先生教导,受益匪浅。
  如今家中有两个小侄儿,性情纯厚,也开蒙有几年了。
  我想送来住一段时日,请先生帮忙教导一下。
  当然,若是先生喜爱他们的品行,收为弟子,学生感激不尽。
  若是他们愚鲁,不得先生喜爱。
  先生放在身边做几年书童,也是他们的福气。”
  辛先生点头,端起茶水喝了一口。
  这事儿,方玉已经在先前的书信里说过了,他倒也不为难。
  原本辛家行事低调稳妥,族里之人虽然多半做官,但都是副职。
  三品极少,四品五品居多。
  整个辛家,没人敢小看,但也不算什么豪门。
  他这支更是因为他没有家小,没出仕,只有一些才名,被人遗忘个彻底。
  没想到,方玉这个当初求到门前的弟子,却出乎意料的出息了。
  人品被整个京都盛赞,在吏部衙门当差时候,才学和能力也极不错。
  所以,这两年陆续有不少人家送了家中子侄过来。
  不求科考出仕,只求他带在身边教导几年。
  如今再多两个,无非是学堂里多添两张桌子而已。
  但两个孩子的身份,当真是方家的子侄,居然让方玉特意瞒着众人从桥安县赶回一趟…
  “好,家中有个小学堂,倒是不怕添两张桌子。”
  “多谢先生。”
  方玉同方圆儿起身行礼道谢。
  “京都风物,与南边多有不同,盼着先生带两个孩子多看看。
  两个孩子先前常伴一位久病初愈的叔叔身边,很少在外走动。
  很快,怕是就要到处动乱了。
  但想必也乱不了多久,终究会迎来安宁太平。
  到时候,两个孩子总会入仕。
  方家从不想欺人,但也不想因为孩子纯良,被旁人欺负。
  所以,以后要劳烦先生多费心了。”
  辛先生淡淡笑着,看不出神色如何变化,但握着茶杯的手却在微微颤抖。
  当初方玉到他这里来,就有一分隐情。
  这几年风平浪静,他偶尔会怀疑真假。
  但前一段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搅和的京都人人都是蠢蠢欲动。
  今日方玉特意提起,怕是这两个孩子同那位有些干系!
  若是当真如此,这两个孩子就不只是他的弟子了。
  是方玉送给他的丰厚回报!
  一旦那人当真重归,登上那个位置。
  辛家因为教导这两个孩子的情分,即便分不到什么好处,起码以后有事求到那位跟前,也不会不应!
  “好,寻个日子把孩子送来吧。
  最近时常感到孤寂,起意出去走走。
  有两个小弟子在身边,日子也会热闹许多。”
  如此,入学之事算是谈妥了。
  又坐了一会儿,方玉和方圆儿就告辞了。
  聪明人,不必多说,点到为止就好…
  空间里,福伯一家已经进来好几日了。
  福伯福婶子整日笑的合不拢嘴,福伯身体一般,旁的活计做不了,同方老汉讨了个马夫的差事。
  每日从小官场这里赶马车,拉着大伙儿往花篮山和楠木山那边去。
  这一年那边种了药材,需要人手更多,来往也就多了。
  福伯每日照料马群,擦洗马车,慢悠悠赶车来往几趟,不那么累,也有事做,有人一起说笑,别提多高兴了。
  福婶子也是闲不住,去灶间帮了忙。
  摘菜,舂米,偶尔陪着赵金莲做个针线,也是清闲又舒坦。
  根生跟着金子疯跑两日,习惯下来,两人又开始对坐复习功课,让大伙儿看了很是欣慰。
  突然听说,俩孩子要去京都读书了。
  旁人还罢了,方老汉和赵金莲,福伯福婶子可是忙起来了。
  衣衫鞋袜,笔墨纸砚,用惯的茶壶茶碗,常吃的果子、点心…
  四个老人恨不得连孙儿用习惯的桌椅,都想给带走。
  方圆儿无奈,劝了一句。
  “两个小子,也不是出去就不回来了。
  隔个七八日,他们就能回来一趟。
  缺少什么,到时候再拿也方便。”
  “不成,不成,外边可不比家里。
  那可是京都,跟咱们这边吃的用的,都不一样。
  两个孩子都没离开过家里,万一受了委屈呢。”
  赵金莲把脑袋摇成了拨浪鼓,就是方老汉这一次也没劝,反倒又填了一句。
  “是不是给两个孩子带个跑腿儿的帮手啊?
  人家大户人家的孩子都有书童,咱们家里也给添两个 ?”
  福伯福婶子虽然没说话,但也眼巴巴望过来。
  方圆儿彻底没了脾气,原本他还想让两个孩子完全不依靠家里,好好体验一下人情冷暖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