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你吃过饭了?”
“吃了,你别惦记。”
方圆儿听他没有问询她去了哪里,悄悄松了一口气,从身侧挎包里拿了两个蜜桔两根香蕉塞过去。
“你也饿了吧,垫垫肚子。”
末了,她替他按摩麻木的大腿,又说道。
“我弄到一些鸡蛋,一会儿让人煮了,明早给大伙儿加餐。
你不必等我,早点儿睡。
我明日困了,可以在大王背上眯一会儿。”
“好。”
叶天逸慢慢吃了两个蜜桔,两分酸,八分甜蜜的味道刚刚好。
他也没有洗漱,留了嘴里的酸甜味道,揽着哪吒睡了。
两根香蕉儿就放在了哪吒枕头边,虽然知道方圆儿不会缺了孩子那一份儿,但他还是留下了。
十几大筐鸡蛋,要煮出来,也不是小活计。
莲字组的姑娘们比较大,撵了桃字组去睡觉,然后挑水烧锅。
巡守的兵卒听说明早有鸡蛋吃,也都是高兴,帮忙抱柴烧火…
天亮时候,众人起床,一人一碗白粥,两个鸡蛋,一个馒头,吃的饱足就继续出发了。
急行军,中午不好停留做饭,只能干粮对付一口。
所以,早晨这顿是顶下一日的关键。
众人虽然好奇鸡蛋是哪里来的,但更感激的是方将军费尽心思给他们改善伙食。
就这般,先锋军势如破竹,往前推进。
碰到县城顽固抵抗,就攻城,开仓放粮。
碰到识时务的,肯交出大印,服从命令的,就留下百十人,等待陈大海带大队赶到交接。
许是近卫军势头太猛,这一日兵临陶州府城下,知州和通判等人就绑了知府,出来投降了。
叶迟翻了大先生留下的册子,找出陶州府知府的名字,小声同殿下禀报。
“殿下,这人是宫里那位的伴读,五年内坐到知府的位置,全是那人一手提拔。
先前宫里那位建道观,他还搜集了不少奇石送去,路上累死了民夫三百多人。
实在是个十恶不赦的!”
方圆儿在一边听得咋舌,她以为在军营里,眼见大魏子民互相残杀按已经是人间惨剧了。
不想还有这样鱼肉百姓,以人命为刍狗的冷血官员。
叶天逸也是皱眉,下令道。
“原地驻扎,补充粮草。
贴出公告,明早公审,斩杀此人。”
“是,殿下!”
叶迟兴奋坏了,赶紧忙碌开了。
叶天逸不耐烦应付这些投诚的官员,虽然他们这会儿看着各个义愤填膺,忠心不二,但之前恐怕人人都是帮凶。
于是,他打发了这些人,传令要陈大海连夜行军,赶到这里。
明日一早,先锋军要继续前进,攻城略地。
眼见初冬就要来临,若是每处耽搁太久,一旦落雪,行军会困难很多。
万一京都坚守,说不定还要拖过一年…
这些却不在方圆儿考量范围内,她正忙着往空间里倒腾细面和苞谷面等物,这是蒸馒头烙饼的主要粮食。
另外,今晚还要给先锋军张罗一顿好饭菜,起码就有肉。
行军打仗可是辛苦活儿,不吃饱,哪来的力气!
碰巧府兵的库房里,居然还有三千套棉袄。
虽然一看就是偷工减料,棉花不够厚,布料也粗糙,但绝对要带走!
越往北越冷了,提前做好准备,总好过突然降温时候,措手不及。
掌管库房的小官儿被撵的很远,待得方圆儿等人走了,他跑进去一看,心疼的恨不得掉眼泪…
第五百九十章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但凡能用得上的,都被方圆儿扔进了空间,万一路上需要,找个机会拿出来就成。
穷家富路,更何况这可是一万人马呢,两万张嘴啊。
她是后勤大总管,比任何人都要精心筹谋。
停留了一晚,第二日一早,传令兵禀报,陈大海带领的四万大军,离得这里还有五十里,一上午可到。
叶天逸留下百人帮忙交接,然后就带着先锋军先走了…
云州府里的京都一千五百里,八百里加急快马赶路报信,也要三四日才能跑到。
就在叶天逸带着先锋军像一把尖刀,向北直插的时候,京都终于接到了消息。
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兵背着大旗,一路从城门跑到皇宫门口。
就算什么都没喊,但他凝重的表情,狼狈的模样,都说明了太多。
几乎整个街路的人都冲了出来,酒楼饭馆二楼的窗口也差点儿被压垮。
“不是我眼花儿吧?
是不是八百里加急?”
“没眼花,我也看到了,是八百里加急。
就是不知道是哪里的!”
“我觉得是涿州府的,听说那里的民乱很厉害,已经聚集了一万多人了。”
“你真是,脑子是榆木的吗?
一万人的民乱算什么?如今外边最厉害的是…那位啊!
西南的永王可是带了大军,预备决战云州府呢。
这说不定是交战结果出来了!”
“对啊!永王十万大军,听说那位才六万。
应该是…永王胜了吧!”
“这个…说不定啊,若是大捷,方才那传令兵应该高喊报喜啊。”
众人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但皇宫里却是不用如此,很快文武重臣都被聚集到了御书房。
皇帝眼窝青黑,不知是不是酒色过度,瞧着也比消瘦很多,一身道袍,哪里有一国之君的威严。
文武重臣们心里叹气,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
兵部尚书手里拿着战报,眉头皱得都夹死蚊子,开口说道。
“永王十万大军,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不过一战就大败。
几乎一半兵卒被俘虏,完全被近卫军容纳,简直是给近卫军送兵源去了。”
“是啊,永王在西南也是威名赫赫,不想居然如此…”
“西南戍边,平日出兵不过是同南夷对战。
南夷兵器人力都不如我们,自然百战百胜。”
“永王倒是死了,一了百了,留下如此烂摊子!”
众人都是议论,众口一词的讨伐永王无能,却没一个人说出如何应对。
魏文帝焦躁的转着手里的玉把件,原本以为永王十万大军,怎么都能抵挡两月,到时候降雪天寒,战事就要拖到明年开春儿。
那时候,道观修好,他得了想要之物,延年益寿。
登高一呼,天下应答,以正统之名,想要拿下“反叛”,岂不是轻而易举。
可惜,永王那个废物,永远是犹犹豫豫,想做不管做,做了又后悔的废物!
当年为了他帮忙除掉那人,很是废了一番手段。
如今,他带了十万大军,比之当年不知强势多少,居然这么轻易又被打败,送了性命!
“调兵!”
魏文帝越想越生气,“无论如何,要把夜天逸堵在京都千里外,只要坚持两月,大雪封路,他就只能扎营等待年后。
有这几个月,朕一定会让他成为手下败将!”
众人都是低着头,谁也不肯应声,也不肯抬头望向皇帝,心里不屑,也是不愿被点名。
魏文帝见此,哪有不明白的,直接砸了茶杯。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朕养你们这些废物是做什么的?
文不能定国,武不能杀敌,要你们什么用!”
最后还是阁老们出面安抚皇帝,“皇上,事关重大,一时间臣等也没有好办法。
不如容许臣等商量一个可行之策,再来同您禀报。”
魏文帝虽然生气,但也真不能把这些文武重臣都拉出去砍头啊。
只能应了下来,摆手撵人。
众人出了御书房,走在路上,都是紧皱眉头。
还是于丞相先开了口,“各位,还是到值房里喝杯茶,商量几句吧。”
值房就在宫门附近,平日有阁老重臣轮流再次值班,备着皇帝处理奏折时候,需要应答。
众人自然都说好,但心里揣着什么念头,就不知道了。
大魏的皇宫就是个筛子,有风一吹,就什么消息都能带出来。
阁老门不等凑在一起说几句话,京都各处已经知道,永王大败,近卫军大胜,而且壮大,五路挥兵奔京都而来的消息。
“什么,永王真败了?那可是十万大军啊!”
“是啊,十万对六万,一场就败了!”
“还给近卫军送了几万人的俘虏!”
“这永王…真是,若不是他被赐死,我都要怀疑他是投敌了!”
无论身份贵贱,这会儿都在惊讶永王的不堪。
也有聪明人嘱咐家里人,“出去都别乱说,这京都以后谁做主还不一定呢。
听说九殿下行军打仗,从来不扰百姓分毫,显见是不愿伤了大魏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