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吴嫂子快步迎上前,眼里都是盼望,小声问道。
“三爷,小姐…”
“没事了,”方玉摆摆手,应道,“只是受伤,需要将养。”
吴嫂子当时就掉了眼泪,她和吴岩虽然不常进空间,但隔三差五会回去取些吃食用物。
自然也常见到小姐,她是最开始在小姐身边伺候的,同小姐感情不一般。
突然进不去空间,知道小姐出事,她也是日夜惦记。
她还要说话,方玉却是身形一晃,她赶紧一把扶住。
“三爷,你这几日都没太吃东西,我这就去端粥。
你可要养好身体,家里还指望您呢。”
方玉点头,也不进屋,就坐在院子里石桌旁边。
“你去端来吧,就在这里吃。”
十月的冷风已经不温柔了,轻易可以吹透夹棉的袄裤。
方玉有抬头望向天空,终于看到了湛蓝的颜色。
活着就好,活着就一切都有希望…
千里之外的东州府金河县梨花坳里,方家大院儿门外很是热闹。
原本几日前就该发的工钱,主家一直拖延没有发下来。
要知道,几年了,他们给方家做工,这种情况可是从来没有过。
相处这么久,所有人都摸透了方家的脾气和习惯。
只要大伙儿干活儿别偷懒,多用心一些,方家必定不会亏待。
不说工钱年年都会涨一点儿,碰到年节,就是临时来做工的,也会收到细粮,点心或者一条肉之类的吃食。
而签了工契,常年在方家的,更是待遇丰厚的羡慕死个人。
四季衣衫,夏日发瓜果,冬日发鸡蛋猪肉。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还有沉甸甸的赏钱。
十里八乡,不,整个县城,不知道多少人盯着方家呢。
有一个差事的空位,都一堆人打破头争抢。
若是某年赶上天灾,方家也会舍粮食,舍棉被,舍药材。
县里有家方家的药堂,常年为穷苦的妇人孩子义诊,舍药。
就是最尖酸刻薄的书生,也不敢把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词按在方家头上。
因为,方家这几年,没听说买任何庄园田地,也没置办铺子。
家里只有几十亩地,一个梨园。
有心人仔细算算,好似所有出息,都舍出去了…
这是怎样的善心啊,或者说,有些傻透气了。
要知道方家长房两个孙子,二房一个孙子,还有个方三爷能成亲呢。
难道说,这些都是做样子。
方三爷这个县令能私下偷偷弄回不少银子?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县里县外,关于方家的说法可是不少。
但从来没被证实,也没人敢去证实。
因为方家在百姓中口碑太好了,特别是梨花坳附近几个村屯。
跟着方家种西瓜,养鸡,这两年又开始从方家换稻种。
春日浇树要人手,秋日熬梨膏要人手,都是做工的机会。
可以说,附近十个后生成亲,八个的聘礼银子来自方家。
每到过年时候,这家半篮子鸡蛋,那家一串干蘑菇,土产山货,方家能收半院子。
也正因为如此,方家这次如此反常,惹得所有人都是好奇,也多关注了几分。
这会儿,杨老爷子带了儿子杨文、姚强、张松等人,护在七斤八斤身后,听着朱盛同众人说话。
七斤八斤,今年满七周岁了,平日在家里和空间两边跑,吃的好喝的好,也跟着三叔读书。
他们比之村里普通孩子要长得高大一些,也见过不少市面。
但再如何优秀,他们都是七岁的孩子。
前几日,他们本来同村里孩子一起,跟在村人后边进山采核桃榛子。
下山时候,一个村人受了伤,耽搁了行程。
他们也不好当着众人的面前进空间啊,所以就拖到了半夜才下山。
幸好有杨文、姚强几个陪着,倒也不怕凶险。
结果,到家时候,朱盛就守在院门前,一脸的惊恐。
第六百一十二章 讨债上门
要知道朱盛可是家里大管家,平日什么事都不会这样。
两个小子心里就是打鼓,好不容易糊弄走姚强几个。
朱盛请小主子进了屋子,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进空间。
两个小子没当回事,背了打回来的核桃榛子,却怎么努力也进不去了。
两人这才知道大事不好!
朱盛心里也是急的要撞墙,但可不敢吓了小主子,只能安慰。
“也许家里是有事,那个…关门了。
明日一早起来,就好了呢。”
七斤八斤当然知道不能这么简单,试了一晚上都不成。
天亮时候,熬红了眼睛的一仆两主,只能接受现实,开始想办法应对。
王氏和方老二只有八斤这一个儿子,平日娇惯了一些。
八斤这会儿忍不住哭开了,“以后见不到爷爷奶奶和爹娘了吗?
呜呜,怎么办,我要回去!”
难得七斤只比他早出生一刻钟,却很有哥哥样子,抱了弟弟安慰。
“别哭,咱们还有三叔。
三叔肯定也回不去,三叔会回来救咱们。”
朱盛听得苦笑,赶紧安慰。
“对,小少爷,三爷离得不远,有三四日快马就跑回来了。
你们同往日一般,我去寻杨老爷子安排一下。
坚持几日,说不定就能回去了。”
杨老爷子等人不知道有洞天福地存在,他们只知道主子一家有个别院,好似在城里,但又不像在城里。
总之,很神秘,但主子们很喜欢,大半时候在那里落脚儿。
他们初始也不习惯,很惶恐。
时日久了也就看开了,主子不常在家,差事就少。
他们只要看护好整个庄园和大院儿,主子回来时候吩咐一声就跟着忙一忙。
主子不回来,就安静过日子。
对于旁人来说,也许还会觉得无趣。
但他们都是刀口舔血,脑袋挂腰带上过了半辈子的人。
最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宁静日子了。
再说了,主子在不在,他们的月银都照发,衣衫用物,年节福利,只能更厚,从来不会匮缺。
特别是家里孩子们还能上学堂,不怕受任何欺负。
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活了!
结果,好日子久了,突然就出大事了。
朱盛不好多说,只含糊说道。
“主子们有事被困在别院了,怕是几日之内回不来。
只剩了二少爷和三少爷在家,大伙儿要打起精神,守好家里,等着主子回来。”
杨老爷子人老成精,虽然猜到事情没这么简单,但也是立刻安排了下去。
这几日,庄园和院子的一切如常。
但今日,一个看果园的老汉家里出了事,跑来讨要工钱,引得所有人都跟来,也想问问看,为何延迟发放。
大伙儿都知道方家是诚信人家,不会亏了他们,但忙了一秋日,工钱没到手,心里就是不踏实啊。
有人试探着问道,“朱管家,二爷不在家吗?
工钱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我家儿子要成亲了,等着银钱置办聘礼啊。”
“是啊,朱管家,眼看要入冬了。
咱们这里雪大,那了工钱,家里要置办一些柴米油盐,做件棉袄的。
否则,再过一段,进城就费劲了。”
有人开口,大伙儿就打开了话匣子,里外都是想讨要工钱。
七斤和半斤对视一眼,七斤鼓足了勇气,按照同朱盛商量的话说道。
“父亲还在别院,大约三五日才能回来。
家里存银,没有父亲的印章是不能动的。
我们手里还有些零用,谁家着急可以先来领取。
我们会把名单记下来,父亲回来,给父亲过目。”
果然,方才还很着急要钱的人立刻都缩了脖子。
方家的差事实在太好了,谁也不想失去。
方老二回来,若是听说,他耽搁几日没回来,他们就逼到门口讨要工钱,逼迫儿子把零用都拿出来。
那他们以后怕是也不能在方家做工了…
这个时候,学堂的魏先生走了过来,扫了众人一眼,冷声说道。
“你们每日辛苦劳作,养家糊口,没读过书,不懂礼义廉耻,这无可厚非。
但知恩图报,总在话本或街头巷闲话儿里听过吧。
你们端方家的饭碗,孩子在方家读书,不收束脩,中午还有一顿饭。
方家对你们,可以说是衣食父母。
如今就因为方家长辈在外,晚归几日,你们就恨不得分了方家。
脸面何在?
良心何在?
你们这样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以后又有几分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