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舜华和静淑二人听了这话,心里明白这次出游肯定有猫腻,不然这样的好事,王妃怎么不让六娘去?
  仙蕙笑盈盈挽上裹儿的手臂,说:“阿娘,我与裹儿一起去。”
  裹儿也道:“阿娘,六姐想要去,你就允了她吧。”
  李显的目光扫过三个女儿,沉默了一下,问:“这事的头是裹儿起的,她定要去的。你们两个确定要去?”
  “要去。”纨纨和仙蕙起身道。
  裹儿回头看了眼仙蕙,仙蕙脸上的笑容一直都在,丝毫未变。
  裹儿想了想,道:“大姐还要教季姜针线,且她又爱静,若是为了我,强求大姐去,我过意不去。”
  纨纨愣了一下,李显看向韦淇,韦淇思索半响,叹道:“裹儿和仙蕙两个耐不住性子,留在家里也无益。我正好有事找纨纨你们几个。我们去后院说,那里清静。”说着,便带走了几个姑娘。
  殿内只剩下李显、裹儿和仙蕙三人。李显叹气道:“仙蕙也非要去?”
  仙蕙和裹儿对视一眼,笑着一左一右围着李显,齐声道:“打定主意了要去,阿耶你放心。”
  李显看看左边的仙蕙,六女儿眼睛里的是了然,再看看右边的裹儿,小女儿眼里的是跃跃欲试。
  他顿时心里软乎乎的,又愧恨不已。女儿们心里如明镜一般,却依然选择这么做。
  然而武氏封王做宰,可天下人谁把他们当做皇族来看?多半是看作吕禄吕产之流,早晚都要覆灭。
  第10章 东宫之位 这些大臣儿子侄子难道就不能……
  韦淇叫来宫人回去覆命:仙蕙和裹儿一起出宫游玩。
  武曌听了一耳朵,不置可否,上官婉儿叫人回复梁王让世子明日过来接两位小县主。
  武曌半歪在榻上,她最近两日精力不济,心中也不自在,立储君意味着她老了,要将皇位让给年轻人。但对于武曌这个一辈子将权力死死攥在手中的人,是何等的难?
  这些大臣们、儿子们、侄子们难道就不能体谅体谅她吗?
  武曌觉得自己病了,患了一种权力被冒犯就要发狂的病。
  次日一早,仙蕙和裹儿满怀期待地起床洗漱吃过饭,就有宫女来报:“宫外备好了马车,请县主移步。”
  韦淇放心不下,过来叮嘱几句,才放二人离开。
  仙蕙和裹儿跟着宫女出了宫门,就见门口停着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并几辆青绸车,旁边候着婆子仆从,而武崇训和略大一点的青年立在一边,见人出来忙上前。
  “裹儿妹妹,你来了。”武崇训笑道。
  “你等多久了?这是我六姐仙蕙,和咱们一起出去玩,不知道方便不方便?”裹儿笑道。
  “方便……方便,啊,这是魏王家的延基阿兄。”武崇训颇有些不好意思,这是阿耶昨晚临时决定添加的人选。
  武家的年轻一代都是好相貌,武延基自然也不例外,身上有一股独属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
  “延基见过两位县主。”武延基道。
  仙蕙和裹儿连忙避开,回礼道:“延基阿兄见外了。今天在外,咱们只是兄妹,可没有什么郡王和县主。”
  武崇训是高阳郡王,武延基是南阳郡王,即便仙蕙和裹儿封了县主,品级上还要低他们兄弟一品。
  武延基从善如流,改口称六娘和七娘,并请二人上车,他与武崇训骑马在前面开路。
  仙蕙和裹儿坐在车内,摇着团扇,外面的热闹喧嚣传入车内,那团扇慢慢停下来,不一会儿两人就凑在一起看外面的行人。
  窗外大道通衢,行人车马络绎不绝。裹儿小声道:“回来时,没注意看,神都人多,香车宝马也多。”
  仙蕙也感慨了一声,与裹儿一起坐回去了。仙蕙突然说:“裹儿,我明白了一件事。”
  裹儿接道:“什么事?”仙蕙卖个关子:“回去再与你说。”
  自从两个小女儿出门后,韦淇一直坐立不安,倒教李显劝慰起韦淇来:“刚过去一个时辰,连中午都不到,怎么会回来?”
  韦淇闻言,瞪了李显一眼,坐回廊下。她心不在焉地扎着花,说:“两个小的比大的更懂得心疼爹娘。”
  李显听了,连连点头。韦淇又突然嗤笑一声,说:“王爷心里和明镜似的,谁孝顺当然就疼谁,怪不得王爷诸子女中最疼裹儿仙蕙呢。”
  夫妻说着话。直到夕阳西下时,仙蕙和裹儿才回来,身后的宫女捧着许多东西。
  “阿娘,我们回来了。”人还未完全迈进院来,裹儿就嚷嚷道。
  仙蕙也兴致勃勃道:“我们回来了。”
  李显和韦淇忙下了台阶,韦淇更是把女儿上下仔细端详一遍,才松了一口气,问道:“你们都去哪里呢?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了。”
  裹儿道:“阿娘,先别说这些,我和六姐给你们带了东西。来,这是阿娘,这是阿耶的,这是老大的,这是阿兄的……”
  听到院中说笑,屋里的人都走出来了,仙蕙正巧将买的东西递给他们。
  发完手信,宫女手里还剩下一个锦盒。仙蕙和裹儿对视一笑,说:“这是我们姐妹孝敬圣人的。”
  女儿外出,不忘给自己带手信,这份孝心让李显心中熨帖。又听要送圣人礼物,李显心一抖,忙道:“什么东西?”
  裹儿想了想,走过来在李显耳边说了一句。李显想了想,点头道:“那你们去吧。”
  “好。”姐妹应了一声,领着宫女来到集仙殿。
  武曌这个时候已回到寝殿,听到通禀,又见身侧有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说笑取乐,就说:“东西收了,让她们回去早些休息。”
  宫女退下后,又端着锦盒笑着进来,说:“两位县主去了香山寺,给圣人求了签,又请了护身符。”
  “香山寺?跑那么远,必定是骑马去的。拿来我看看。”武曌道。
  张易之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十分简陋,一支签和一枚护身符。
  张昌宗取出签,笑着给武曌看:“圣人你瞧,这是一支福寿绵长的上上签。”
  武曌接来看了一眼,就抛到锦盒里,摇头笑说:“她们姊妹被骗了,香山寺那群和尚最爱搞这些云里雾里的东西。”
  张易之笑说:“圣人目光如炬,这签也是好兆头,难为两个小孩想着为圣人祈福求签。”
  武曌挥手,让人把东西收起,点头赞道:“比他爹娘伶俐多了,不知像谁。”
  张昌宗接道:“当然是像圣人,圣人天资粹美,县主像了圣人半分,便一辈子受用无穷。”张易之也围着武曌凑趣。
  第二日是大朝会,然而武曌却称病缺席了,之后一连数日,连大臣都没召见。
  臣僚心中惶惶,狄仁杰托着病体求见,依然被拒之门外。
  这是什么样子?
  百官之前拼死拼活前赴后继,终于劝动圣人将帝位传回李家了,武家那边也低头认了。大家心照不宣该下圣旨立太子了,圣上之前也允了,怎么圣旨还未下?
  百官都怕迟则生变,好不容易达到这样近乎完美的局面,怎么能让它流散掉?
  只是连狄仁杰都折戟沉沙,其他大臣更不敢戳老虎鼻子了。
  吉顼倒是托人给张易之和张昌宗带话,请他们代为转圜,哪怕是让圣人见见狄仁杰也是好的。
  张六郎打发走传话的人,问兄长:“阿兄,就差一句话的事,咱们要是办成了,不独满朝文武承咱们得情,连太子也承咱们的情。”
  张易之顺手抓了引枕扔过去,骂道:“你脑子里装的是水,这话你也相信?”
  张昌宗接过枕头笑嘻嘻凑过来,说:“我脑子笨,阿兄脑子聪明。我听你的。”
  张易之招手,道:“咱们是圣人的人,之前说迎复二王不过是顺势而为。圣人心里不痛快,你有几条命去填?”
  张昌宗坐下来,担忧道:“那咱们将来……”
  张易之脸上露出嘲讽的笑容,打量六郎一眼,道:“你瞅瞅你那老鼠胆。”说着,抓起一壶酒就往嘴里灌,整个人透着一股颓靡。
  张昌宗夺过酒壶,急道:“阿兄,我为咱俩想出路,你怎么一点都不上心。”
  张易之哼了一声,弹了弹衣领上洒的酒水,直起身子说:“咱们受用一日是一日,想那么多小心长皱纹。”
  张昌宗听了,忙掏出随身携带的靶镜,细细地瞧脸上是否真多了一条细纹。
  张易之嗤笑一声,又抓过酒继续喝,张昌宗放好靶镜,见状,叹了一声,叫道:“阿兄……”
  张易之只好放下酒壶,道:“这事咱们不用管,破局点不在我们。”
  “那在于谁?”张昌宗问。
  ……
  “在于我。”
  东宫,皇嗣李旦在殿内走来走去。朝堂的事情,他也听说了,群臣没有让圣人改变心意,尽快下了封太子的圣旨,武氏诸王也只装不知道。
  李旦知道,倘若圣人表露出一点倾向武氏为继承人的念头,朝堂之中又是一场血雨腥风,残存的李氏诸子孙只怕也会波及,更不知有几人会失去性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