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武曌大笑:“这是哪里的话?六郎,你知道她说的是谁?”最后一句,武曌对着给二人计算筹码的张昌宗道。
  张昌宗略一沉吟,便道:“我知道了。淮阴侯韩信少年家贫,钓鱼为食,漂母看不过给他饭食。这织履卖肉贩枣儿,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
  裹儿点头道:“是了,张郎君好学识。”张昌宗闻言笑起来,摇头道:“县主谬赞了。”
  武曌催促裹儿继续下棋,裹儿掷了一个好点子,打落武曌的棋,不过最后还是惜败。
  武曌难得起了逗弄子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念头,又开了一局。裹儿这局不再说话,全神贯注,不觉身子前倾,双手撑在几案上,眼睛紧盯棋盘,但还是输了。
  她不服气,又开了一局,还是输。
  裹儿郁闷不解道:“我和阿耶、阿兄打双陆,都是赢多输少,今日的运气怎么如此不好?”
  张昌宗笑道:“我算了下,小县主投的点数不错,只是圣人的棋艺更高明罢了。”
  裹儿:“……唉……技不如人,不能怨天尤人,只能甘愿认输。”
  武曌抬眼道:“你既然认输了,彩头呢?”
  裹儿想了想,解下金项圈递给张昌宗,又对武曌重复道:“愿赌服输。”
  张昌宗拿起来给武曌细瞧,笑道:“这金项圈精致,坠子又是这么大一块极品金精,只怕要几百贯钱,小县主破费了。”
  武曌颔首笑道:“既然你喜欢,就赏你了。裹儿,可有什么意见?”
  裹儿从小长到大没摸过钱,对几百贯钱也没什么概念,便道:“圣人赢来的,自然就是圣人的了。圣人喜欢谁,就赏谁。”
  一语说得武曌和张昌宗都笑起来。“县主大气。”张昌宗忍笑道。
  忽见张易之抱着披风走来,给武曌披上系好,然而笑吟吟坐在她身侧,问道:“圣人好兴致,天都黑了还在这里,叫我好找。”
  裹儿听了,猛然抬头,只见余晖落尽,夜色苍苍,因着亭内四周燃着蜡烛才不觉天暗。
  武曌笑笑,张昌宗把新得的金项圈向张易之显摆:“刚才圣人与县主连下三局,连胜三局,赢了这副项圈,就赏了我。”
  张易之听了,果然期待地看向武曌。
  裹儿见状忙叫道:“不能再下了,我连输三局,明知赢不了,怎么还会往上撞?”
  武曌又笑起来,眉头一挑,不经意道:“你心里是不是想着,我是皇帝富有天下,不会稀罕你一副金项圈,赢来之后还会还给你。”
  寻常人家的祖母必定会这么做了,但武曌偏不。
  裹儿道:“我是认真的,圣人也是认真的,所以我才不敢傻傻地继续下,否则就是一千副一万副金项圈也不够输啊。”
  张易之转头向武曌看去,笑说:“圣人,这个不能骗了,只能换其他人了。”
  武曌若有所思地看向裹儿,裹儿忙道:“阿娘等我回家吃饭,圣人,我先告辞了。”
  说着就起身往外走,刚下了几个台阶,忙返身回来。她忘了行礼了。躬身屈膝间余光瞥见张昌宗依偎着圣人,仰面说笑,张易之斟酒侍奉。
  三人听到声响,皆看过来,裹儿心中窘迫,讪讪一笑。“我忘了行礼,这就走,这就走。”裹儿边说,边抬脚悄悄往后退。
  武曌眉头一挑,神色如常,衬得仿佛是裹儿做错了事,她慢悠悠接过张易之手中的金盏,道:“朕不是老虎,你退什么退?”
  裹儿忙钉住脚步,笑说:“我怕扰了圣人的雅兴。”
  武曌道:“朕有什么雅兴?”她的声音随和,但烛光映照的眼睛里却满是探究,几乎让裹儿无所遁形,更让她脊背一阵寒,一阵热。
  裹儿向来思维敏捷,立即笑道:“银河耿耿,皓月澄澄,金风玉露相逢,此情此景,此景此人,胜却人间无数。”
  武曌听了,觉得这话到有几分意思,就挥手放她离去。裹儿立刻飞快地噔噔噔下了台阶。
  她转过假山,越走越快,那跟随的小宫女几乎跑起来,过了一道门,正撞上打着灯笼寻她的姑姑。
  “王爷王妃正等着县主回去。”那姑姑道。裹儿道:“这就回。”
  她进了院门,只见正殿廊下一人坐着,一人来回踱步,左右配殿也都灯火通明。
  “小县主回来了!”门口的寺人喊道。
  正殿廊下的人忙相扶着下了台阶,果然是李显和韦淇。
  “裹儿,你去哪儿了?”韦淇的声音盛满了担忧。
  这宫中虽富丽堂皇,但也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悄不声地人就没了,比如李显的前王妃,李旦的刘王妃和窦德妃。
  李显夫妇怕这份厄运降到女儿的身上。
  “阿娘,我饿了。”裹儿道。
  “哦,来人,传饭。”韦淇忙道。三人进了内室,裹儿坐下来说:“我刚才和圣人打双陆。”
  韦淇和李显吃了一惊,忙低声问她详情。
  第18章 立太子 但这句话值得让朕改变主意
  突厥窥探到大周在营州平乱时军事上的无能后,先挟平契丹之功,向朝廷要了粮食、绢帛、铁器等物无算,又讨了六胡州数千帐突厥降户,实力大增,继而明晃晃地剑指中原。
  突厥所过,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边地为之一空。
  武曌发兵平叛的决心毋容置疑,但是朝野上下心中存在隐忧。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营州之乱时,统帅武懿宗懦弱畏战,损兵折将,后来又杀良冒功,弄得河北道百姓民怨沸腾,人人不能自安,最后还是狄仁杰收拾了烂摊子。
  武氏在河北道尽失人心。
  如今突厥来袭,朝野唯恐再发生营州平叛那样的惨剧。只是去了武懿宗,又来个武重规。
  监军使吉顼硬着头皮去募兵,应者寥寥,惨淡不已。吉顼明白缘故,上书武曌,趁机再次请求立庐陵王为太子,以安人心,并请庐陵王挂帅。
  吉顼的奏疏上去,其他大臣也跟着纷纷上书。
  徽猷殿中,宫人噤若寒蝉。
  武曌的眼睛里燃烧着怒火,语气却很平和,说:“好啊,好啊,朕的儿子、朕的女儿、朕的股肱之臣都逼着朕立太子。若朕不立太子,这仗就不能打了?”
  上官婉儿立在一旁不敢说话。武曌挥手将案上的奏疏扫落在地,宫人和上官婉儿都吓得跪下来,甚至不敢呼吸。
  良久,上官婉儿才听到:“婉儿,拟旨,册封庐陵王为太子,命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太子遥领,狄仁杰知元帅事。”
  上官婉儿心中一震,强行镇静,起身道:“婉儿遵命。”她提笔为自武周革命以来的储位之争画上了句号,又拉开大周与突厥之战胜利的曙光。
  武曌再愤怒,也没有一意孤行,依然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上官婉儿拟好圣旨后,请圣人过目。武曌拿着册封太子那份草诏,犹如万钧之重。
  她千辛万苦建立的武周一世而亡了!
  她历经千辛万苦,又回到了起点。
  “拿走吧。”武曌微微闭上眼睛,心里都是茫然。
  ……
  自从得知朝臣再次发起拥立自己为太子的浪潮后,李显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战战兢兢。
  他在害怕。
  这些年来,他养成了顺承母亲以自保的性格,若有人打着他的名头,行违背母亲之事,他是既怕且恨。
  李显因身处宫中,连害怕也不能表露出来,幸好有韦淇寸步不离地陪伴左右。
  这日,突然一个小寺人上门来,守门的寺人问他话也不答,直往正殿走,见了李显才笑说:“王爷大喜!奴婢给王爷贺喜,圣人立太子的圣旨到了相公们那里了。”
  李显听了这话,吓得魂不附体,差点跌倒,手指颤颤巍巍指着小寺人,道:“休得胡言乱语,快打出去!你这贼子,竟敢害我!”
  小寺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韦淇扶住李显,声色俱厉道:“来人,将他拿下,送到掖庭!”
  这小寺人才十三四岁,得了这个消息,便来讨个喜,他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几个健壮的寺人按住拖走。
  “王爷饶命……”小寺人惊恐的声音从院外传来。
  韦淇扶李显坐下,担忧道:“王爷,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是好是歹,咱们认命就是。”
  李显依然颤抖不已。忽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吓得李显浑身都软了,韦淇只好扬声问:“外面是谁?”
  “阿娘,是我们。”李重润闻言,领着兄弟在外面停住脚步。他们几人正在读书,听到动静,忙过来探问。
  韦淇道:“没什么大事,不过是一寺人得了狂疾,胡言乱语罢了。你们回去好生读书。”
  李重润顿了顿,回道:“既然无事,阿娘我们回去了。”
  李重润领着兄弟回到殿内,思来想去,他仍然不放心,命人悄悄找裹儿回来。
  不得不说,在众人眼中,裹儿是圣人最受宠的孙儿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