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裹儿闻言,刚要进去,就听后面有人唤自己,原来是宋璟,便停下脚步,问:“宋公,你是来找陛下?”
  宋璟听见里面的说笑声,眉头微微一蹙,回道:“太子命人送来奏疏,请陛下裁决。”
  裹儿看见宋璟身后跟着的两个小寺人,怀里都抱着高高的一摞奏疏,奇道:“陛下不是让太子监国,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奏本?”
  宋璟道:“这刚送过来。”
  裹儿先叫宋璟来到东配殿坐下,说:“陛下在神都极少出宫,现在难得开心,不好打扰。太子和重臣商议过的内容到了陛下跟前,也不会驳了。”
  宋璟摇头说:“公主这话不妥,陛下乃是万民之主,朝中大小诸事俱要掌控。再者,陛下虽是过来养病,但公主可还记得纣为象箸的典故?”
  传言纣王初年尚励精图治,一日吃饭忽然想用象箸,箕子知道后十分惊恐,这奢华的头一开,便再难关上。果然,不出五年纣王筑酒池肉林,以致于亡国。
  裹儿自然听懂了,脸色发白,拱手说:“宋公说的是,我受教了。”
  宋璟微微颔首,裹儿想了想,说:“我去里面讨陛下的主意。”说着,裹儿起身进了正殿,一股暖香扑鼻而来,乐声悠扬,文士们正喝酒做诗。
  裹儿满面笑容走到李显身边,李显见了她忙说:“快来看婉儿做的诗。”
  裹儿接来一看,婉媚秀逸的字体赏心悦目,不由得念出口:“……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上官婕妤写的真好。”
  这是上官婉儿写的应制诗,主要为了歌颂太平和皇帝功德,这几首着实让李显喜欢。
  上官婉儿笑说:“公主谬赞了,你若是做了,只怕做得比这几首还好。”
  韦淇问:“你怎么过来了?”
  裹儿走到李显身后,手搭在他肩膀上,转头笑说:“我来找阿耶说事。”
  李显听了,扭头问:“什么事?”
  裹儿将京师来的奏疏给李显说了,李显听了便道:“你看着办就是,不必回我。”
  裹儿又将宋璟的话如此这般给李显说了。李显一听,道:“你别放在心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一天不给人找不自在就不舒坦。我换个人过来温泉宫。”
  裹儿噗嗤一声笑了:“他是大臣,履行自己的职责,赏他还来不及,怎么要逐人出去?”
  李显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就这样罢了。”殿内乐声悠悠,下面的文人小声地说着话。
  “奏疏我与宋公他们看着办,晚上给阿耶汇报好不好?”裹儿问。李显点头答应了。
  裹儿推辞了父母的挽留,离开去了东配殿,将此事与宋璟说了。
  宋璟半响无言语,然后叫来其他相公与裹儿一起将这些奏疏处理了,待下午向皇帝汇报这些事情。
  闲处光阴易果过,倏忽到了岁末。李显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温泉宫,御驾前往大明宫。重润等率领百官在城外迎候。
  岁末庆典祭祀自不必提,到了上元佳节前一日,姚崇匆匆拿了一本奏疏,请了几位相公并太子过来,传给众人相看。
  “这是什么,京师的粮价和储备?”工部尚书张锡道。
  众人没有说话,只有姚崇点点头。待传看完,裹儿问:“这是怎么回事儿,粮食储备应该能支持到二月啊。”
  原先预计的是二月中旬,御驾在天暖和后回神都。
  姚崇说:“关中去年秋嫁收成平平,年前也运了粮来,但是陛下临幸京师,又恰逢年节,四方之士云集,这粮就不够了。军队和京师的粮是能保证,但粮铺只怕要粮价飞涨,百姓吃不起饭。”
  重润想了想说:“早点回去也好。先派人去附近……从神都调粮过来,抑制粮价。”
  说着,重润看向裹儿,裹儿心下明白,估算了一下道:“先让陛下高高兴兴把上元节过了,一月下旬御驾离开京师。”
  姚崇道:“如此甚好,越快越好。”
  商议完事情,立刻下了命令。不料,李显竟然晚上知道了这个事情,因是一双儿女也同意了,不好说其他的,私下里和韦淇抱怨了两句。
  韦淇也是奇怪:“京师粮库中的粮是够的,怎么
  就要提前走?”
  李显郁闷道:“从古至今哪有像朕这样追逐着粮食跑的天子?”
  这话一下子把韦淇都逗笑了,她为儿女说了句公道话:“世上没有逐粮天子,只有体恤百姓的天子。”
  李显听了,一扫被扰了兴致的郁闷,顿时高兴起来。
  这话又传给了裹儿等人,裹儿好一通撒娇让李显忘了此事,也答应二十一日起驾回神都。
  二月初,李显等人回到神都,刚洗去旅途的劳顿,又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那口气又提起来,逐渐变为常态。
  李显对于温泉宫之行意犹未尽,现在看奏疏也不大看进去,对着韦淇长吁短叹说:“人老了,精力也不济。”
  韦淇夺过奏疏,道:“拿来,我看看是什么东西。”结果扫了一眼,又还给李显,揉了揉额头,说:“谁上的奏疏,这么刁钻古怪?”
  韦淇不是没看过奏疏,但别的奏疏里娓娓道来中透着追捧和恭敬,这本奏疏都是光秃秃的文字,虽然数字暖心,但韦淇没这个意识,故而瞧数字也是冷冰冰的。
  李显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韦淇,松了一口气说:“原来不是我年纪大了看不懂。”
  这话气得韦淇捶了他几下,说:“定是裹儿上的奏疏。”
  李显打了哈欠,看得犯困了,说:“算了,不看了,把他们叫来商议,再听听几位相公的意见。”
  韦淇好奇之下,又拿过来,这才看明白,原来是一份江南开发的计划,里面涵盖了水利工程、桥路港口等等的建设。
  看罢,韦淇叹道:“她想得忒远了。关中就缺一次粮,怎么就想到了这些,莫非以后连京师也不能长住?”
  西北驻扎重军防御吐蕃突厥,关中之地人口繁衍生息,长安常住人口高达百万,这几乎超出了关中平原支撑的限度。
  李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她若是不说得这样透彻,我也只当是荒年所致。来人,叫几位相公过来。”
  韦淇闻言起身要走,李显留下她说:“你也来听听,他们怎么商议的。”韦淇留了下来。
  宫人答应着去了半日,领了相公们过来。李显将裹儿的奏疏下发下去。
  众人看了,李显说:“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姚崇回说:“我查过关中历年的天灾,这些年水患多了些,但亩产量变化不大,没怎么主意。只是李侍郎这么一说,倒是有几分道理。”
  魏元忠说:“关中人多地少,立国以来便是狭乡,且地力开发殆尽,公主所言有理。”诸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显见众人没提什么反对意见,便说:“这不是什么急事,也不急这一时半刻,诸卿心里有个底,日后做事想着这些就是了。至于修路挖渠的,待工部勘探的人回来再说。”
  众人道:“是。”又商议了一些事情,李显便叫他们散去,留下裹儿和重润。
  李显笑问:“这是你们的主意?”裹儿和重润点头。
  李显说:“日后你们商议了就是。这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来。朕老了,以后要靠你们了。”
  裹儿笑说:“阿耶从温泉宫回来,面色红润,精神更好,仿佛是年轻了几岁似的,怎么能说老呢?”
  重润附和说:“裹儿说的是,我们还要阿耶指点呢。”李显摇头笑了,说:“你们都已经长大了。”
  他去温泉宫几乎不理政事,太子坐镇京师,裹儿代他处理政务,一点岔子也没出,这让李显既欣慰,又感慨。
  从这日后,百官隐约觉得朝堂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事情交到中书门下,太子和公主就能决定了。
  裹儿这些日子干劲十足,春风得意。当然,比她更得意的是那些考中明经进士的文人。
  出榜后,中第之人呼朋引伴,赏花作诗,更有甚者流连秦楼楚馆,得意非凡。
  这日,裹儿骑马带着仆从去上朝,马儿正跑着,忽然火把照见两人直往路上扑。
  裹儿立刻用力拉紧缰绳,才使马儿停下。仆从喝道:“什么人?不要命了。”
  一人声音发颤,道:“民女有天大的冤情上承公主,请公主为我的姐妹伸冤。”
  裹儿翻身下马,只见这名女子颤巍巍捧着一张状子,身边是刚留头的小丫头,便问:“为何不去找洛阳令?”
  女子说:“民女发现姐妹过世,便派人告知衙役,衙役看过后,没说什么就走了。”
  裹儿心生疑惑,命人接来状子,借着火把的光芒看了,越看眉头越紧。
  金刚小声催促她上朝的时间近了。裹儿回神,指了一名仆从说:“天冷,你送她们回去。这事,我会查清楚的。”
  女子感激不急,磕头说:“多谢公主殿下。”裹儿等人复翻身上马,朝皇宫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