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武延秀想了一想,虽然觉得与张易之同为奉宸令有些晦气,但这是奉宸令,光名字就得了武延秀的喜爱。他如今随裹儿居住在宫廷内了。裹儿封武延秀之前,先封了崇训为太玄真君,以亲王礼待之。
  永乐元年春,裹儿从广州调回了宋璟,仍使他担任吏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接任广州都督,韩休成为刑部尚书。
  上官婉儿从中书侍郎升为中书令,令其参豫政事,至此她的宰相之称有实又有名。万叶涛调到工部,担任工部侍郎,监管新武器研制。
  在元旦大朝会上,裹儿对群臣坦坦荡荡道:“朕以公主之身体,忝列帝位,担万民于双肩,朝乾夕惕,诚惶诚恐,上怕辜负苍天之恩德,下怕难当万民之厚爱,从今往后,唯有兢兢业业,使大唐国强民富。
  凡生活在大唐土地上的百姓,无论贵贱士庶夷夏男女,朕皆立志使其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饭可食。若百姓生于水火之中,而朕不加赈济抚恤,是朕之大过也,请诸爱卿当面直谏,勿有隐瞒。”
  众臣皆道:“谨遵陛下吩咐。”
  从这年开始,裹儿就定下了永乐一朝的统治基调:务实、开明和谦逊。
  永乐这个年号是大臣讨论年号时,裹儿灵光一闪,就想起了这两个字。说出来之后,得到大臣们的一致赞同,这可比什么景云先天好多了,既朗朗上口,又脱胎于陛下当公主的封号,还寓意极好。
  这么好的年号,裹儿当然拿过来自己用了,多谢后人的馈赠。
  身为帝王,与当公主时的情形决然不同,裹儿要更要注重用人和制衡。
  国家大事千头万绪,裹儿忙不过来,自然要借鉴则天皇帝的女史制度。于是,裹儿召来上官婉儿两人商议了一番,命上官婉儿主理此事,下了诏书。
  诏书大意说,陛下求贤若渴,凡女子不论贵贱婚否长幼等,若能通过考试,皆可成为女史,参赞左右。考试的时间设在了秋季,同时也印发了考试的内容和大纲。
  天下女子听闻趋之若鹜,虽然招收的人数极少,但这可是女子当官的途径。家中为什么重视男子,就是因为男子能做官打仗,为家族争夺资源,然而女子却不能,多成为联姻的工具。
  如果说则天皇后给天下女子如何掌权夫家树立了模范,裹儿就为天下女子如何掌权娘家指明了方向。
  生在这样的时代,女子若不能搏一搏,岂不是白辜负了这一世?
  只是临近考试时,上官婉儿得了病,精力不济,且皇帝要求严格,故而上书请罪,推荐宋璟代替自己,做了女史的主考官。
  宋璟只好应命,命户部侍郎主持考试(因员外郎官低,明经进士等科业早先已经改为户部侍郎主持考试)。
  宋璟为人刚直,他底下的人不敢糊弄。主考官在考场看过试卷后,瞠目结舌,这几乎涵盖是大唐科举所有考试的科目,而这些考生要全部做完,而且这些题目的难度比之男子科举有过之无不及。
  即便这样,也有两百多名女子参考,其中更有一位贱籍乐妓,引发朝臣的争议,上官婉儿无奈,只好迂回行事,考查完这位女子的才学品行后,采选入宫,以内廷宫女的身份参与考试。
  考卷由上官婉儿带人批阅,再由宋璟监督完成,一共选了五人,那名乐伎因文采华美选为女史。
  有好事者将五人得了甲乙两等科目的试卷刊印发行,一时引得洛阳纸贵,更引得娘子们钦羡不已。这成为女子参与科举考试的滥觞,十五年后,女史科与科举合并。
  永乐六年,荣娘带着水师,从广州北上,泊在润州水面上,演习水军,上官婉儿、兵部尚书张孝嵩并燕王李继植奉圣命前往观看,大为震惊,对船上装的炮台十分感兴趣。
  张孝嵩立刻上书,请求多造炮台,建立大唐的军事防御体系,裹儿准奏。
  虽然裹儿一直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国家的收入反而越来越多,关税和商税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大。
  裹儿生活并不奢侈,工作勤恳,就连身边侍奉的人,多少年来也就个武延秀。国事忙碌,她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应付陌生人。
  内廷开支减少,国库钱财充盈,裹儿将钱用到兴修水利、修桥铺路上、蠲免租赋,以及建设军事防御体系上。
  永乐十五年,李继植以长被立为皇太子。
  永乐十六年,勃泥劫掠大唐商队,被北洋水师将军李荣击败,自此纳入大唐版图,大唐移民十万到勃泥,李荣被皇帝册封为婆罗女王。
  永乐二十三年,裹儿以年迈退位,如她的阿兄一样,退居上阳宫,不问政事,李继植为便于民间避讳,改名李桓,登上皇位。
  三年后,李裹儿病逝,享年六十九,遗言薄葬,分私产于亲朋,葬于金粟山,庙号代宗,谥号孝文。
  第180章 番外-地府篇 最近老李家让隔壁老刘家……
  地府。
  最近老李家让隔壁老刘家看够了热闹。
  李世民虽然通过政变上位,但由于李渊活得时间长,见证了大唐四夷宾服的盛况,父子在生前已经和解,没有多大的冤屈。
  这个时候是老李家看老刘家的热闹,吕后虽然就孤家寡人,但是她一人能敌百万师,特别是高祖之后的皇帝,在她面前盘得和孙子似的,只敢在心里咋咋呼呼。
  当日,李渊嘴里咬着根草从刘家大门口经过,摇头晃脑,这是和刘邦他爹刘公学的,好好的一个世家郎君,竟变成了市井无赖,真是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二人还组了个太上皇联盟组合。
  李渊看完了吕后大发虎威,想着小孙子雉奴性格仁弱,恐有惧内之症,悄悄问李世民:“二郎啊,雉奴的妻子性格怎么样?千万别像吕雉。”
  李世民听了,看了一眼身边的长孙皇后,信心满满地对李渊说:“阿耶你放心,太子妃是姑姑推荐的,他与雉奴是一双佳儿佳妇。太子妃只是略比观音婢差些,但堪当大唐皇后。”
  李渊这才放下心,等呀等,过了几十年,李治下来了。父子再见,抱头痛哭。
  哭过后,李世民忙问他大唐情形,李治又忍不住抱着李世民哭起来,道:“阿耶去后,舅舅和褚遂良专权跋扈,视我为孩童,儿受其掣肘。”
  李世民大惊,喃喃道:“辅机怎么变成这样了?观音婢,呜呜,你说的是啊,我本想辅机是元从,又是雉奴的亲舅舅,他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长孙皇后抚摸着李世民的后背安慰他,抬头问:“雉奴,最后怎么样了?”
  李治眼光闪烁,不敢和母亲对视。长孙皇后叹气道:“我明白了,好孩子,你阿耶将江山交给你,没有错。”
  李治闻言眼泪瞬间落了下来,挤开阿耶,扑到阿娘的怀中,像小孩子一样嚎啕起来。李世民见状,刚止住的泪又落了下来,也扑到长孙皇后的身上大哭。
  半日后,一家三口才止住了哭泣。李治再怎么隐瞒,还是将登基之后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
  “阿耶,王皇后与我不同心,又无子,我换了个皇后。她出身不好,但天资聪颖,给我生了四子二女,从不使后宫之事烦扰我,是个贤内助。”李治避重就轻道。
  “好好好。”李世民连连道。古人多子多福,李世民对这个新后十分满意。
  长孙皇后有些猜测,雉奴心思玲珑,恐怕隐藏了什么要事。不过不打紧,雉奴只有她这个母亲,但二郎有十几个儿子。
  李治顿了顿,又道:“老大最是孝顺伶俐,我极爱他,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二哎,他轻信于人,杀了为我医治的大夫,我依阿兄故事将他流放,改立老三做太子……”
  听到此处,李世民骂了一声:“这个逆子!”
  李治又补充了一句,道:“老三曾被人说英果类阿耶。”
  李世民听了,眉毛几乎翘起来了,脸上露出笑容,大巴掌拍着李治的肩膀道:“阿耶果然没看错你。”
  李世民为了欢迎儿子的到来,特意整治了酒席,邀请了老对家,并向他们隆重介绍了雉奴。
  别人还没有什么说法,汉文帝一与李治对视,就闻到了同类的气息,一股白莲花的味。汉文帝只是笑笑,内心倒是期待起李家的好戏来。
  正所谓,基数大奇葩多。汉家除了前几位皇帝,其他人都是笑料。终于轮到,老刘家看老李家了,可喜可贺。
  汉文帝在心中默默祝福,李家子孙瓜瓞连绵。
  不过很快,汉文帝知道他这句祝福给李家上了debuff,李家的宗室不仅没有壮大,反而像下饺子一样,拼着不去投胎的处罚,连滚带爬地来找李渊和李世民告状。
  其状之冤,其形之惨,超过了当年的戚姬。
  “阿耶,那就是个恶魔啊!”
  “二兄,我们死得好冤啊!”
  “阿耶,雉奴立的好皇后,几乎把我们兄弟叔侄杀光了。”
  ……
  一时哭嚎之声充盈庭院,隔壁老刘家在墙头搭了梯子看热闹。李渊四人几乎都蒙了,听了半响,才理出头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