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在处理镇国公的问题上,他采取的措施虽然看似严苛,实则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他明白,权力的集中若不加以适当的制衡,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根基。因此,他必须确保所有的臣子,无论功绩多大,都不得超越法律和国家利益之上。
  他并没有考虑到,如今他才是那个滥用职权的人。
  保护萧让,是他做的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
  可是他一直以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他的子民能够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他的决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引起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因此,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他这样给自己洗脑,试图让自己也觉得其实镇国公父子去世,对自己来说确实是利大于弊。
  崔安如听到这些,对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这样的皇上,确实是足够让人失望。
  崔安如的失望并非没有道理,整个镇国公府都曾经对这位皇上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上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失望。
  皇上不仅对朝政保持权衡,不问根本,而且沉迷于权术,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崔安如深知,这样的统治者无法带领国家走向未来。
  镇国公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表达过,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德行息息相关。她开始思考,是否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对待这样的帝王,仅仅失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变。
  她看了一眼太子,又看了一眼三皇子,她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商讨对策,或许通过辅佐有能力的皇子,或是通过改革制度,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她深知这条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充满危险。
  但崔安如坚信,只要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她想着,策划如何在不引起皇上注意的情况下,逐步实施改革。
  她知道,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斗争,但她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付出一切努力。
  这个狗皇帝,她想换掉了。
  镇国公府对得起他,可是他对不起镇国公府。
  镇国公府的忠诚与牺牲,换来的却是皇帝的猜疑与手段。
  他忘记了在边关的风雨中,是镇国公父子和千万将士为他守护着江山社稷;忘记了在朝堂的权谋里,是镇国公府的退让为他稳固着皇权。
  如今,皇帝的疑心病越来越重,甚至开始对镇国公府的忠臣进行打压,这不仅让相信镇国公府的忠良之士心寒,也让天下人对这位狗皇帝的统治感到失望。镇国公府的忠烈之名,本应是皇室的荣耀,却因皇帝的昏庸而蒙尘。
  崔安如深吸一口气,想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而停止转动,镇国公府的光辉事迹终将被后人铭记,而那个狗皇帝,终将被历史遗忘。
  “皇上,既然这件事已经是这样的处理,如今臣妇说得太多,是不是有些不太尊重皇上的嫌疑……”
  崔安如的话,让皇上没有办法回答。
  这个时候,陆景琛又说了一句:“毕竟当初镇国公府对整个大夏做出的多大的贡献,确实让人刻骨铭心,如今萧让做了那样的事,还能因为国师的一句话,就变得尊贵起来,还需要用他的心头血来拯救大夏,难道之前战乱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抵抗,直接取他的血就够了?”
  第591章 最后机会
  皇上知道他这是想为镇国公府讨回一个公道。
  可是萧让是自己要保的人,也是他给崔安如出的题目。
  若是她能接受萧让继续存在,说明她对皇权还是有足够的敬畏,不然的话,她就有些骄傲了。
  萧让的存在,对皇上而言,是检验崔安如忠诚度的一块试金石。
  皇上深谙权力的平衡之道,他清楚地知道,只有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才能确保皇权的稳固。
  萧让若能继续存在,那便意味着崔安如能够理解并接受皇上对权力的掌控,她会明白,皇上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深远的考量。
  只有这样的崔安如,不仅对皇权有着足够的敬畏,而且也显示了她的智慧和政治上的成熟。
  皇上希望她能从大局出发,理解自己的苦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恩怨。
  毕竟,她该恨的人,从来不是萧让自己。
  镇国公府那件事,是他背后授意。
  崔安如一直揪着不放,早晚会查到自己头上。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皇上想要看到的。
  皇上说道:“没有人会忘记镇国公府这些年对于我们大夏的贡献,一门父子都这样优秀,实在是让人敬佩,只不过是命运多舛,遇到了萧让这样的败类。”
  他还知道,这一切因为谁而起。
  “所以朕倒是觉得,轻易让萧让死了,并不能告慰镇国公父子和边关千万将士的在天之灵,他就应该生不如死……”
  皇上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遗憾与愤怒,他继续说道:“朕要让萧让受尽折磨,让他日日夜夜都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以此来偿还他所犯下的罪孽。朕会亲自监督,确保他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天下人都知道,背叛国家,背叛忠良,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皇上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镇国公府的敬意和对萧让的愤慨,他想让大家知道,正义必须得到伸张,而罪恶也必须受到严惩。
  之前他没有阻拦崔安如把萧让的罪行公之于众,让所有臣民都明白忠诚与背叛的界限,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律法的威严。
  同时,皇上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告慰那些在边关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的牺牲不会被遗忘,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
  只不过这个说法在崔安如看来,实在是幼稚可笑。
  那个如尘大师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一直清楚。
  当年就是他说了镇国公府的坏话,如今皇上让他重新出山,又通过他保护了萧让的性命,这对于镇国公府已经是一种羞辱。
  她说道:“皇上的话,臣妇都明白,毕竟这些年镇国公府的上上下下都是忠君爱国,没有任何二心。”
  她继续说道:“臣妇自幼便在府中学习家训,深知国之大事,不可轻视。镇国公府虽为武将之家,但亦注重文治,父亲常教导我们,效忠皇上才是第一任务,方能保家卫国。臣妇之前想过,愿以身许国,若皇上有所差遣,臣妇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言毕,她恭敬地低下了头,表现出对皇上的忠诚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随后,她抬起头,说道:“可是父亲因为这个萧让而死,安如实在是不懂,留下萧让这个祸害,对于朝廷到底有什么好处。”
  “臣妇不敢质疑皇上,只是觉得如尘大师有私心。”
  崔安如继续说道:“父亲一生忠贞不渝,却因萧让而遭不测,这叫臣妇如何不痛心疾首?臣妇虽为女流之辈,却也明白国法家规,萧让之流,若不严惩,何以正视听?何以安民心?”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哀伤,声音虽轻却铿锵有力:“臣妇愿以父亲之名,请求皇上明察秋毫,为父亲讨回公道。若能如此,臣妇愿终身为皇上效忠,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言罢,她再次低头,以示对皇上的尊重和对父亲的哀思。在场的众人无不为她的忠诚和孝心所感动,同时也对她的勇气和坚持表示敬佩。
  可是,他们忘了眼前这个人是大夏有史以来最为善于收揽人心的皇帝,只喜欢平衡朝政,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太后娘娘已经在叹息了,即便崔安如这样变态,对于皇上来说还是不够分量。
  皇帝的智慧在于他总能洞察人心,他坚定认为权力的平衡是维系帝国稳定的基石。
  他不会轻易让任何一方势力独大,以免造成不可控的局面。
  崔安如虽然手段狠辣,但皇上明白,只要他能掌控全局,崔安如的野心便不足为惧。他更清楚,朝中大臣们对崔安如的忌惮,正是他用来制衡各方势力的棋子。因此,他总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巧妙地利用这些大臣们的恐惧和猜疑,维持着朝廷的微妙平衡。
  太后娘娘的叹息,或许是对皇上这种策略的无奈,也或许是对崔安如这样人物的悲哀。然而,皇上却始终保持着他的冷静和理智,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自己的统治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
  让他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也许他会更早地对镇国公父子下手。他可能会在更早的时机,利用自己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察觉到镇国公父子的威胁。
  他们确实是劳苦功高,这些年也是无人能够替代,可是也造成了他们功高震主的局面。
  若是自己在他们羽翼未丰之前,采取果断措施,削弱他们的势力,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和威胁,通过精心策划的策略,他或许会逐步分散他们的势力,还有所谓的战功,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