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怕你笑话我。”虞悦轻咳一声,有些难为情道。
若他们只是往常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盟友关系,她会大大方方地说自己吃撑了,腰都直不起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面对喜欢的人,总是会无端变得有些忸怩,格外在乎自己的举止,希望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对方。
梁璟将下巴轻轻搁在她的头顶,松了口气,懊悔道:“对不起,刚刚是不是吓到你了?”
“有误会就是要及时说开才好呀。总比我说‘你听我解释’,你捂着耳朵‘不听不听’,然后转身就走,各自黯然神伤,冷战好长一段时间好吧。”
她三两句话间还代入角色,换了声线演了起来。
梁璟听得哑然而笑,“是那本《三少奶奶出逃记》?”
“对呀,真是看了让人生气,长的嘴巴只会吃饭不会说话,嘴巴不需要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虞悦愤愤道。
她仰面看向梁璟:“你以后也不许一个人生闷气,哪怕是大吵一架也要说出来。”
梁璟伸手轻柔地抚摸上她的后脑,脸上所有的愁云散尽,眉眼又飞扬起来:“知道了。”
*****
昨儿才下过雨,今日就下了雪。
昨晚梁璟没有再闹她,只是老老实实抱着她睡。清早醒来,即使屋内烧着银碳,气温与昨日并未相差多少,但虞悦鼻子敏锐,闻着空气有股泠冽的味道,于是轻轻退出梁璟的怀抱,动作尽量轻地下了床。
一推开门,就见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一层薄雾就空中飘着,大大小小的雪花如鹅毛般,纷纷扬扬从空中飘落。
地上已经积了不薄不厚的一层雪,偶尔一阵稍强的寒风吹过,树枝轻轻摇曳,一小块积雪被抖落,洒到空中,又隐匿于地上的积雪中。
她抬头在空中哈了口气,呼出的气息化作一股轻盈的白雾升腾,最终缓缓消散于空中。
好冷。
她紧了紧身上的外袍,退回屋内把门紧闭,坐到桌边细细琢磨起来。
这样突至的极寒天气,恐怕许多人家都未必来得及备冬衣,尤其是普通百姓家。
外祖父信上说,南方罕见下雪降温,许多人家并未备冬衣,如今金陵制作冬衣的材料已经供不应求。俗话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眼下已经连棉花都买不到了。
京城的情况稍微好些,昨日她去名下的布庄和成衣铺问过,裁缝和绣娘们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全是赶制厚冬衣的,有钱人家都不惜加重金加急赶制。
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即使现在去做,也来不及,冬衣价格上涨,穷苦百姓想买也买不起。
虞悦趴在桌子上,一声撑着额头,在脑中算起账。若是她家名下所有的产业都坚持不涨价,高进低卖,赔些钱倒是赔得起。
问题是怎么样能保证让真正缺资源的普通百姓买到,不会被有心人买去加价倒卖,或是被富贵人家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买去。
灾难当前,人性经不起考验。
一阵极轻的叩门声响起,虞悦看了一眼里面还在熟睡的梁璟,蹑手蹑脚地去开门,是开阳。
“主子,刚刚陛下急召了老爷入宫。”
虞悦低声问:“有战事?”
开阳摇头:“不知所为何事,不过好像陛下急召的不止老爷,还传了其他人进宫。”
“比如?”
“目前已知的只有易相、萧国公、周尚书。”
这么巧?宣文帝急召的这些人,皆是与皇家有姻亲的。周二姑娘虽现在还未正式与安王成亲,却已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宣文帝不好好琢磨赈灾的事,又动什么歪心思了?
梁璟被一道细微的冷风冻醒,才发现怀中空了,摸摸床上还有余温,应是刚起。他翻了个身看到门口的倩影,睡眼惺忪地唤道:“夫人,你要去哪儿?”
虞悦朝开阳挥挥手,把门关上,解下外袍,又钻回暖和的丝衾中,搂着那个天然的大火炉,满足地喟叹一声,道:“哪儿也不去,我看到外面下雪了。”
梁璟紧紧回抱着她,把偏高体温产生的热意,源源不断地传给她,以此驱散她身上沾染的寒气。
他发现自从和她睡在一起,自己的不寐之症便不药而愈,今日更是连她离开都未发觉。
她就是他的灵丹妙药。
他忍不住亲了亲她的额头,虞悦对此没有什么反应,依旧闭目养神。
她已经习惯了他的任何亲昵之举。
这样的天气,两个人依偎在一起分享体温,简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不过此刻还是要考虑些别的事情,虞悦道:“刚刚开阳来报,陛下急召了我爹入宫,还有易相、萧国公、周尚书,目前只知道这几位,其余的还不知道。”
梁璟睁开眼睛,眼神恢复清明,思考了一会儿,道:“不必太过担心,这么多人的话,可能只是单纯的有事相商。”
*****
虞峥一头雾水地跟着公公进了宫。
一路踏雪行至御书房,他在门口跺了跺脚,解下身上的大氅抖掉积雪,递给站在一旁等候的年轻太监,得了公公的通传后,提步进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与外面简直就像两个极端,屋内银碳烧得极多极旺,宣文帝的衣着比他们单薄许多,丝毫不显臃肿。
虞峥先给宣文帝行过礼,坐下前微不可查地扫了一圈屋内其余的人,到场的有易相、萧国公、周尚书、黄尚书、荣禄伯、阳信侯、历王和庆王。
他们这些人里有朝中重臣,有皇亲国戚,还有像他一样虚有空爵,并未在朝中挂一官半职的勋爵世家。
为什么只召他们?还是急召?
若非说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倒是能勉强找到一个:这些人里除了历王,虞峥一个也不喜欢。
人终于到齐,宣文帝开口道:“今日召诸爱卿进宫,是有一事要与诸爱卿相商。”
虞峥在心里默默吐槽:说得这般客气,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江南道罕见连降大雪,地面积雪寸步难行,冻死者已逾百人,实属百年难遇的大灾。前几日河南道也突降暴雪,昨夜京城亦是风雪交加。赈灾需发放冬衣,开仓放粮,然而如今的国库远远不够支撑整个大朔度过灾年。”
话说到这,大家心里都有了数,这是伸手要钱呢。
“朕忧国哀民,不能眼睁睁看百姓受苦,遂请诸爱卿进宫献策,有无方法支撑大朔百姓顺利度过灾年。”
大家光看宣文帝嘴上说得好听,结果一低头,发现他的手都伸到自己兜里了。
他们这才明白过来,为何是他们几个。
都是钟鼓馔玉的人家。不论是家族积业还是论功行赏攒下的,在宣文帝眼中别无二致,横竖都是钱。
恐怕若非离得太远,宣文帝的手,都恨不得伸进各州首富的兜里也掏一圈。
屋里陷入一片死寂,宣文帝舍得拉下脸面找他们要钱,绝不是小钱。他们也各自一大家子人要养,也要囤物过冬,此刻谁都舍不得轻易松口。
黄重珍到底是跟在宣文帝身边多年,最会审时度势,狗腿道:“臣愿献绵薄之力,与诸位大人齐心协力,尽臣之所能助大朔度过灾年!”
有人开了这个头,其余人再不情不愿也只能跟着附和。
虞峥倒是没有不乐意,虽然是宣文帝胡乱挥霍导致的国库亏空,很是可恨。但百姓是无辜的,不该为宣文帝的错误承受代价。
宣文帝心满意足地放松了些身子,“诸爱卿都各说一说能捐多少,让黄尚书心里有个数。”
先是庆王带头说了个一万两,其余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生怕再有人往多的说,赶紧跟风都说一万两。
虞峥本盘算的是两万两,但其余人都是一万两,在朝为官不可当出头鸟,于是也报了一万两,心中想着其余的由他私下救济百姓用好了。
不过萧国公却有了意见:“定国公世代受朝廷赏赐颇多,国公夫人又出身金陵王氏,家里大把的闲银才捐一万两未免太说不过去。”
这一开口,竟是引得其他人纷纷附和,如鬣狗般围了上来。你一眼我一语的,竟吵了起来。
被迫多捐的虞峥却被隔绝在争吵外,在一旁静静看着他们吵。
虞峥:“……”
“萧国公言之有理,所谓能者多劳,定国公当之无愧,待到日后史书上必有一笔定国公的丰功伟绩,供后人传颂。”阳信侯落井下石道。
虞峥在心中冷哼一声,他可不稀得什么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