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三日后,禾嫒尺终于坐上了前往贵阳的高铁,嘿嘿,还是比二等座更舒服宽敞的一等座。
  加10w影响力换的。
  今时不同往日,她禾嫒尺手握百万影响力,已经是个小富婆,不过区区10w而已,按个键就花了,根本不缺。
  不过她会加价换取任务报销额度升等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她想试试坐一等座的感觉,而是和当地消费水平有关。
  七八月是旅游旺季。
  贵州又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好些游客会选择这个时候携家带口的出门游玩,人多起来,旅费自然就会上涨。
  贵阳市区稍微好一些的酒店都得大几百,无法像上次去广西那样,省着花,3000就能直接在当地住上一个月。
  十天吧,十天还行。
  可是贵州本身景点就比较分散,如果一边玩一边探店,还要攒够4部新作品的素材,十天时间还是稍微有些紧。
  光探店倒是还算够用。
  可是来都来了,怎么可能不玩耍光干活?
  加钱加钱!
  *
  “到站,贵阳北——”
  随着高铁逐渐停稳,车厢内的游人一个个站起身来,拿行李的拿行李,排队下车的排队。
  禾嫒尺也一样,她拖着行李箱便混在人群中往车门方向走。
  这是一趟从鹏城前往成都的高铁,贵阳只是中途站。眼看刚到贵阳北,便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客人从座位上站起来。
  排除少数几位准备到站台抽烟的大哥,其他都是来贵阳玩耍的游客。
  人是真的多。
  而走出地铁车厢门的下一刻,禾嫒尺便瞬间理解为什么来这儿的游客能这么多。
  凉快。
  明明站在室外,却仿佛像已经开启空调一样凉快。
  哪怕从开足冷气的高铁里下来,也仅只是感觉气温上升少许,不会像鹏城那样让人浑身燥热。
  一般情况下,鹏城得等到11月之后才能这么舒服。
  不过禾嫒尺的感叹也仅维持到她乘上前往酒店的出租车前。
  出租车司机说:“最近好几天没下雨,热得有点受不了,往年能更凉快些。”大哥口音挺重,禾嫒尺听了好几遍才听懂。
  禾嫒尺:“……”
  听懂了也没法接。
  这次出行,禾嫒尺没像大部分游客一样,把酒店定在大喷水池附近,而是选择住在观山湖区。
  原因也很简单,观山湖区能便宜些。像现在这样的旺季,同房型,观山湖区的房子基本能比老城区便宜至少一到两百。
  禾嫒尺选择的酒店329一天,距离贵阳博物馆大约2.9公里,700米内有地铁站,出行还算方便,想去当地各种夜市小吃街都可以直接乘地铁来回。
  楼下也有不少餐饮商超,不愁吃喝。禾嫒尺才刚下出租车,还没进酒店放行李,便看见不远处的社区门口有一家专卖洋芋耙的小店。
  名为土豆局的小店不大,门口摆着两张中间有铁网的烧烤桌和一圈小马扎,其中一张桌子旁正坐着三名游客模样的年轻人。
  他们仨边吃边聊边点头,像是十分认可这家店的味道似的。
  好得很,正巧禾嫒尺坐高铁时没吃任何东西,正饿着呢,推着箱子就进去了。
  哦,进不去,店里就一张桌子,也有人坐。
  就坐外面吧。
  土豆局是家夫妻店,夫妻俩都是年轻人,瞧着不会超过30岁。
  店内装修不能说好,只比毛坯好一些,门口的菜价牌却弄得挺时髦。
  ——咖啡店门口常见的落地木质小黑板。
  菜价牌上写的价格相当讨人喜欢,与旅游旺季上涨的酒店费用相比,划算得让人吃惊。
  现舂洋芋粑一份4元,臭豆腐4元,包浆豆腐10元,盐菜炒饭还是10元。
  店子主营食物基本上都是各种小吃炸货。全店最贵的炒黄牛肉是30,还能点半份。
  在这就餐,哪怕吃正餐吃饱,人均价格也在20以内。
  禾嫒尺倒没想要在这直接填饱肚子,所以炒饭这种看起来就很饱腹的东西就不点了,吃点儿平时不常见的。
  “老板,我要一份现舂洋芋粑……这是啥,白色的臭豆腐?也来一份。现舂洋芋粑是什么?”
  洋芋粑她知道,之前在网上看旅游攻略时见过了,现舂又是怎么搞?
  身穿黑色围裙老板娘正准备给她做洋芋粑吃,听了她的话,便随手往店里地上的大石舂那指:“喏,就现舂。”
  说着,也不知是为了给她展示到底怎么舂,还是本来就要备货。带黑框眼镜的老板把一旁已被蒸透,并剥好皮的土豆放石舂里,拿着大木棒就往土豆脑袋上砸。
  洋芋就是土豆,蒸透以后本来就软乎,根本经不起那么大的木棒使劲砸,才没砸几下,它们便逐渐烂开,变成带着粉泥的块状。
  见土豆已经不再完整,老板便熟练地往里撒上少量盐和葱花继续舂。
  本来只想进店随便吃吃的禾嫒尺职业病一下就犯了,她不可能放过这种素材,已经兴致满满地掏出相机和麦克风,准备拍上一段。
  老板年轻人,深知自媒体的威力。见有人拍视频甚至自觉配合起来,每舂几下还用大木棒碾着土豆泥挑起,好让禾嫒尺在拍摄时能更容易将土豆泥的粉糯状态拍进去。
  这头禾嫒尺拍着呢,正在锅里烙洋芋粑的老板娘又问:“洋芋粑要吃锅巴多的,还是正常嫩的?臭豆腐呢,要臭的还是不臭的?”
  “臭的!锅巴多的!”
  转头,禾嫒尺便将镜头从还在石舂里的土豆,挪到锅里已经成型的洋芋粑上。
  舂好的洋芋泥会被放在一个不锈钢大圆盘里,塞得满满当当。
  要做洋芋粑时,老板娘会巧妙地将洋芋泥用一个大饭勺舀出来,团成一个个圆圆扁扁的土豆饼,放在店里的平底大煎锅上煎。
  大煎锅底下的油略有些厚,热油与土豆接触的地方不停冒出大大的油泡,逐渐将淀粉量充足的洋芋粑煎出一层厚厚的脆壳来。
  与此同时,臭豆腐也正在锅上和洋芋粑一块躺着。跟禾嫒尺以前吃的臭豆腐不太一样,是一整块比巴掌还大些,发酵充分的白色扁豆腐。
  和一般豆腐不一样的是,它的表面瞧着不光那么滑,已经有些烂,和豆腐乳有些像,煎的时候气味不太好。
  在锅上就已经呈现快要塌下来的状态,看起来比内酯豆腐都要软,相当不容易翻动。
  为了处理这种形态的臭豆腐,老板娘双手各拿一把铁板烧专用小铲,耐心地等待油将豆腐煎出焦壳后快速翻面。
  等两面都煎透,再用铲子在豆腐上狠切几下,把一整块豆腐分割成小块,和洋芋粑一同装在不锈钢碟子里呈上桌。
  见自己点的餐已经做好,禾嫒尺赶紧回到座位上,用支架把相机架起,再调角度。
  与此同时,老板恰好在给她调制蘸水,问:“能吃折耳根和葱花不?”
  只听过折耳根大名,却还没正式和这种食材正面对决过的禾嫒尺也没多想:“吃!”
  见这位外地来的新客人应下,老板便按照往常习惯一般,利落地给她打蘸酱。
  土豆局的蘸水主打干湿分离,不会把酱料完全浇在洋芋粑和臭豆腐上,而是用一个单独的不锈钢碟子分开装,让客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慢慢蘸着吃。
  蘸水本身用让洋芋粑吃起来味道层次更丰富的甜酱打底,再配上葱花和折耳根、辣椒面,以及自家做的腌酸菜。
  等蘸料也上桌,禾嫒尺便迫不及待地拆开一次性筷子,将筷子头伸向洋芋粑。
  煎好的洋芋粑壳子硬,里头却依旧很软。用筷子一夹,焦脆外壳会直接裂开,而里头的土豆泥却还粘黏在一起。
  禾嫒尺没马上着急地蘸着蘸水吃,而是选择先来一小口原味的尝。
  刚煎好的洋芋粑热得烫嘴,只要轻轻一咬,便能品尝到口感香酥的外壳在嘴中碎裂。
  与此同时,柔软的土豆泥会从焦壳中的夹层内渗开,绵滑地充满整个口腔。
  原味的洋芋粑已经这么好吃,禾嫒尺更是好奇当它配上当地特色蘸水后,会是什么味道。
  她再次用筷子分出一块连壳带馅的洋芋粑往蘸水碟里放。
  被煎得金黄略带些褐色焦皮的洋芋粑,在裹满辣椒面和蘸水后被染得有些红。配上泡在蘸水里的折耳根和葱花、腌菜,让土豆这种简单的食材显得尤其丰盛。
  禾嫒尺大胆地将各种小配菜与热乎乎的洋芋粑一并夹起送入口,再用牙齿碾碎。
  咸中带着甜味的蘸水和辣椒面附着在洋芋粑的焦壳上,刚咬下时,会感觉脆壳上的味道更浓厚,虽说略有些重,却又有一种在吃重口小零食的感觉。
  随后经过咀嚼,脆壳上的蘸水便会爽快地在口腔中与土豆泥融合在一起。
  咀嚼过程中,脆中带着有些冲的折耳根与腌菜还会在嘴里爆炸开,多出一丝复杂的清新味,让原本口感已经相当丰富的洋芋粑,又翻出更富层次感的花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