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可惜这个味道仅停留了一瞬。
  下一秒,一股奇特的腥味就从嘴里漫延上来,给禾嫒尺冲得脑门子嗡嗡响。
  “啊~呀~”禾嫒尺捂脸,我滴个天神呐,这就是传说中折耳根的威力吗?
  老板娘看她这样也是有些好笑,随后用店里纸杯给她打水喝。
  “谢谢。”喝过水后,禾嫒尺很快缓过来。然后开始好奇折耳根在自己嘴里的味道是不是和贵州人不一样。
  “听说你们把折耳根当凉拌菜吃,不会觉得腥吗?”
  老板夫妻估计平时没少听游客这么问,给的答案相当标准:“不会,可能是我们吃惯了,就跟香菜一样,有些人能吃有些人不能吃。”
  “原来如此。”
  禾嫒尺只好小心翼翼地先将折耳根拨到一边,只吃其他的配菜。
  店里的腌菜很特别,是店家自己做的,材料和别家不一样,是紫甘蓝,吃着酸味不算很重,脆脆的,和洋芋粑搭着也很清新。
  刚尝过洋芋粑的禾嫒尺,又将注意力转至自己还没尝过的白色臭豆腐身上。
  她将臭豆腐夹起,放入蘸水碟里,与各种配料一块搭着送入嘴。
  “嗯?”
  白色臭豆腐的口感相当神奇。
  里头绵绵的,没什么支撑力,全靠外头被煎出来的微焦外壳包裹,和内脂豆腐有点像。是她以前在其他地方吃臭豆腐时没尝过的口感。
  而且真的臭。
  哪怕煎熟了吃,依旧能在嘴里感觉到一股发酵味,要是直接干吃,细品会觉得底味略有些苦,就像酒、酵母的苦一样。
  但是配上蘸水和酸甜口的腌紫甘蓝,却变得不光不让人讨厌,反而臭香臭香的,还有些上瘾。
  贵州蘸水有点东西。
  禾嫒尺将碟子里洋芋粑和臭豆腐慢慢夹着吃完,甚至连蘸水里的腌菜都没放过,最后仅剩一小坨折耳根。
  她盯了它好一会儿。
  贵州人喜欢它,并把它加到蘸水里,配着各种美食一起吃,当然是觉得它好吃才吃啊。
  那么在贵州人嘴里,好吃到停不下来的折耳根到底是什么味呢?
  作为一名美食赛道的自媒体人,她相当想知道。
  刚才老板是不是说折耳根像香菜来着?
  香菜好啊,她爱吃。
  贵州有那么多和折耳根有关的菜,要是都不能吃,岂不是很亏?
  说不定现在试一试,习惯之后会有奇迹?
  *
  就在禾嫒尺盯着折耳根时,也有人悄悄盯着她,是隔壁已经吃完东西却还没离开的游客。
  也不能怪人家好奇,毕竟吃东西时在旁边架着一台相机拍摄,时不时还悄悄念叨几句的人确实不多。
  “她是不是在拍探店视频呀?”
  “一个人,是干自媒体的吗?”
  “说不定是网红,你们认识吗?”
  三人组的游客在自己同伴嘴里啥也没问出来,却又好奇,还犹豫着要不要跟她打个招呼。
  问题是上去打招呼,却不认识人家,是不是有点尴尬啊?
  就在他们悄悄盯着禾嫒尺看时,却发现她开始夹起蘸水碟里的折耳根往嘴里丢。
  一颗、两颗、三颗、脸拧一块了。
  做自媒体不容易啊,要不然上去问个账号名,关注她一下吧。
  正当三人琢磨要不要给禾嫒尺一个关注时,却发现她的表情已经恢复正常,像是在想些什么似的。
  蘸水碟里的折耳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她消灭得一干二净。
  “老板,买单——”
  “买过了是吧,我忘了。”
  *
  推着行李箱离开土豆局小店的禾嫒尺被旁边三名游客整得有些稀里糊涂的。
  她吃完饭正准备走呢,游客们忽然围上前来问她账号名,说要关注她。
  等她报出id名后,才发现这三名游客居然都看过她的视频,一问才知道是在鹏城上学的大学生,趁暑假出来玩来着。
  “你在p站发第一部视频我们就关注你啦,贵州羊肉粉!记得吗?贵州羊肉粉好吃啊,所以今年放假我们就到贵州来了。”
  他们还问她:“为什么后来学校周边的探店视频越做越少了,是不喜欢吗?”
  禾嫒尺:“那边房租贵所以我搬走了,从现在住的地方过去不那么方便。”
  “哦,那折耳根好吃吗?”
  禾嫒尺:你们仨看着我吃呢?
  “我要想一下。”
  对禾嫒尺来说,吃折耳根是一种相当新奇的体验。
  别名鱼腥草的折耳根,入口之后大约一秒,会出现一股从根上往上冒的腥味。
  腥得相当纯正。
  大约会在五秒之后逐渐消失。
  神奇的是如果在腥味冲上来的时候,连续再吃一小颗折耳根,里头的腥味却不会往下延续,反而会被折耳根本身的植物香气压下不少。
  而这时候的折耳根,吃起来就会和香菜有些像,只是它的纤维更多,吃起来‘梗’的感觉会更重一些。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股折耳根特有的辛香味,和生蒜生葱有一点点像,严格来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气味。
  要是能习惯,确实很容易上瘾。
  和游客们闲聊了会儿,再与大家告别,禾嫒尺便带着行李往预定的酒店里走。
  这次她订的酒店风格属于商务中带着少许民族风,三年前开的,还算新。
  酒店里设备齐全,还有一张办公桌,配上里头带靠背的沙发椅倒是能满足她的基础工作需求。
  进房后,禾嫒尺将行李箱往旁边一放,便拿出平板和键盘,打开文档,开始在里面记录自己对折耳根的新印象。
  才没写几句,脑子便又被刚才那顿贵州风味十足的小吃占满。
  “给这家店写篇笔记好了,系列标题就跟上次去广西时用的一样吧。”
  贵州真好吃!
  第155章
  图文笔记写着写着,禾嫒尺又觉得不是很对劲。
  就两个菜写什么笔记,店里还有好多东西她没吃过,例如包浆豆腐、炒牛肉炒饭什么的,探店就探两个菜算怎么回事。
  素材太少不好折腾,还是得先多玩,多吃几顿再想工作的事。
  这么想着,她便理直气壮地把工作丢下,出门玩去了。
  玩什么?
  不知道。
  刚来第一天,先随便逛逛吧。
  离开酒店的禾嫒尺先研究会儿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应该用什么付款软件。然后从酒店前往地铁站的过程中,成功在贵阳地下通道里迷路了。
  “……之前去广西时,还说那儿地下通道多来着,原来是我见识少。”贵州在挖地道这块是一点儿不输呀。
  耗费十几分钟,禾嫒尺从地下通道内成功逃脱,乘上地铁来到当地较出名的青云步行街,准备按照以往习惯,先买杯奶茶之类的饮料边喝边溜达。
  结果她还没怎么走,便被人潮推着向步行街里挤去。
  “……人多得是不是有些夸张。”快要赶上鹏城早高峰。
  “好些以前没见过的奶茶店。”是本地品牌吗?队伍好长。
  迷失在步行街中央的禾嫒尺正琢磨自己应该喝些啥,两位手捧冰沙碗的游客从她身边路过,说话声自然地飘入她耳中。
  “我的黄瓜味不错,让我尝尝你的西瓜味……”
  “西瓜是不是也不错?里面的糯米好魔性……”
  禾嫒尺敏锐地捕捉到两人谈话中的关键信息‘糯米’。
  哦?贵州的冰沙里居然加糯米?
  那肯定要尝尝。
  禾嫒尺快速回头看了一眼两位游客手里的冰沙碗logo,准备照着她们的路线吃冰试试。
  结果等她看清logo上的品牌名‘小明冰浆’,才发现原来人家手里那杯类似冰沙一样的冰饮名为冰浆。
  不管,先吃为敬。
  ……
  冰浆能吸引禾嫒尺的注意,当然也能吸引其他游客的目光。
  因此,步行街里的每家冰浆店,客人都相当多。
  好在小明冰浆提供小程序下单服务,倒是不需站在门口一边排一边等。半小时后,禾嫒尺终于成功把属于自己的黄瓜冰浆拿到手里。
  拍张照再说。
  贵州的冰浆与禾嫒尺平时吃的绵绵冰、冰沙、甚至广西吃的水果炒冰都不太一样。是用新鲜蔬果、冰沙机制作出来的冰沙、糯米等主料用搅拌机搅打出来的成品。
  嫩绿色的黄瓜冰浆上撒的不是各种果酱糖浆,而是花生碎,光看样子倒是蛮特别。
  先来一勺带花生碎的冰浆尝尝味。
  “嗯?”
  口感还挺神奇?
  冰沙和黄瓜、糖浆、糯米混合搅打之后,居然变得相当绵密。
  冰浆里的糯米并未被完全打碎,尝起来还有一点软糯的颗粒感,配上咬起来嘎嘣脆的花生,让冰浆的口感更有层次。
  除了口感以外,调味也很棒。
  天然的新鲜黄瓜哪怕直接生啃,已是一道相当适合夏天的小凉菜。与冰沙一并搅打,冰凉的温度更是将黄瓜特有的清新味凸显得淋漓尽致,仿佛多吃几口就能将任何暑气都解开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