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腊肉、软哨、猪板筋、肉丸子,这几个东西就没一个不下饭。
  但禾嫒尺总想着司机大哥嘴里说的那句锅底拌饭,便一直留着肚子等锅底彻底煮好。
  见隔壁大哥开始拌饭吃,她见了便知道锅底大概已经煮好。
  她不像大哥那么激进,为了避免浪费,仅先乘了一小碗米饭,店里碗小,一小碗其实也就两三口的事。
  随后,浇上一勺已经把芸豆豆沙炖出来的汤底,放上一颗刚才特意留下没吃的肉丸子,戳碎了和米饭拌到一起,再大口闷。
  入口瞬间,她忽然理解了大哥说的锅底拌饭都好吃是什么意思。
  贵州人很聪明。
  早些年间,能吃的东西其实不像现在这么多。
  像现在最常见的主食大米、面条、现在几块钱一斤,一百一大袋,总归只要随便干点活,吃的东西就肯定缺不了。
  以前不这样。
  白面馒头和大米饭可不是每个人都能顿顿吃得到的好东西。
  煮一碗米饭的大米,加点水能炖出来四碗稠一些的粥,要是想再省着吃,煮八碗特别稀的也行。
  而芸豆的亩产量可以到达大米或麦子的5~10倍。
  同样的地拿来种豆子,或许就能让更多人吃饱。
  只是单纯的煮豆子,其实还真不那么好吃。禾嫒尺吃过,空口吃吧,最开始吃着还行,吃得多了一嘴豆味。
  配菜吃当然也远不及米面。
  手里稍宽裕的人家,会更愿意把它用来养猪养马,回头好换成肉吃。
  可以前哪有那么多有钱人啊?全国上下都是穷过的,哪家家里要是有根腊猪腿已经算是富豪。
  只是物资不充裕,总归也不能苦着嘴巴和肚子。
  于是当地人便想着法子,把各种产量高的食物变得好吃。
  例如洋芋。
  在贵州,洋芋不光能作为主食,还能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吃,什么洋芋粑粑、锅巴洋芋、爆酱、凉拌、烤来吃煮来吃,总归就没放过它。
  被当地人称为四季豆的芸豆显然也没能跑掉。
  炒、炖、烧,他们有很多方法能将这种亩产量1800~2500公斤的豆子变得更好吃。
  其中一种就是做成豆米汤。
  对了,豆米火锅其实最开始不是火锅,它的前身是豆米汤。
  把提前泡过一天水的芸豆煮透,配上切碎的酸菜一块炒,最后加上少许盐、煮芸豆的水焖烂,就是一碗咸鲜带酸的豆米汤。
  不配任何东西,直接来上一碗也很舒爽。
  后来米面不缺,豆米汤便彻底成为一道汤菜。
  不太富裕的人家,只要花上几个钱,在菜市场买上一斤芸豆、一把酸菜回家煮。
  煮烂的豆米混合酸菜,便能直接配着来上两三碗大米饭。
  也就是现在贵州家庭也依旧常见,成为不少贵州人童年回忆的酸菜豆米饭。
  随着物资越来越不缺,大约90年代时,开始有人往豆米汤里下肉吃。
  他们不嫌弃豆米价贱。
  什么山上跑的,地上摘的,贵的便宜的,就连珍藏许久的腊肉都能往里下,煮成一大锅,想吃啥就捞啥。
  像是要把当地能吃到的所有东西都煮里头,这种一锅烩对于度过物资缺乏时期的人来说是一种日常又平凡的幸福。
  阴差阳错,这种做法也使豆米火锅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美味。
  而这种美味,在交通方便、媒体发达的现在,已经可以进入全国各地的人们视野,或是嘴里。
  游客禾嫒尺和大圈圈就吃着呢。
  豆米火锅的汤底在配上各种食材熬煮过之后,质地和味道已经完全发生变化。
  最初喝起来豆味比较重的汤底变得很鲜,绵软的芸豆在锅里炖上半小时,里面的豆沙已经融到汤底里。
  锅里的糟辣椒和番茄更是已经烂得根本看不见原样。
  不好看,却好吃,最妙的是每口都会有些小惊喜。
  吃火锅的时候,总是只管把东西一股脑的倒进去一起涮煮。
  要是不用漏勺框着,丢下去的食材就不一定能全捞上来,所以锅底总是很容易有漏网之鱼。
  例如小半块没捞起来的腊肉、非常小的板筋、软哨的碎末、煮烂的不知名野菜叶子、豆芽等。
  仿佛包含了贵州的大地山林。
  微酸微辣的粘稠汤底配上之前被禾嫒尺嫌弃的店里略硬的米饭。
  一碗拌饭下肚,胃里暖和得有种说不上来的舒服满足。
  ……
  吃舒服了。
  隔壁的司机大哥看起来也挺舒服。
  26一份的工作午餐对于物价不高的安顺来说,比日常消费会略高一些。
  而作为一份火锅,蔬菜畅吃,并且带有腊肉的26元锅底又恰好处于可以接受,日常消费也不心疼的范围。
  像司机大哥,就能在接客时把自己聊馋以后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地马上到店消费。
  现在吃饱饭,已经满足地回车上准备继续接单赚钱去。
  大圈圈则是吃得有点撑,主要是锅底拌饭之前其实她已经吃饱了。
  但看见禾嫒尺这么伴着吃好像很的样子,愣是没忍住也来上一碗拌饭。
  然后……
  大圈圈:“刚才捞菜吃的时候我就应该光吃菜不吃饭,米饭留到最后配着吃才对。你倒是很会,早就晓得要留肚子对不?”
  禾嫒尺:“走吧,回去啦。”
  第179章
  天无三日晴,说的就是贵州的天气。
  安顺本来就属于相对凉快的地方,雨往下一飘,城里的火气便瞬间被浇透。
  起了个大早跑去景区玩过一个上午,一天内禾嫒尺和大圈圈已经没再打算继续出门玩,正躲屋里歇。
  禾嫒尺甚至兴致满满地想写要给今天这顿火锅来一期单独视频,已经把笔记本电脑掏出来,坐在屋里的小茶几边开始编辑。
  大圈圈也有活干,她的减肥挑战作品也已经要到该发的时候。
  民宿里没有专门工作用的桌子,坐着有些累,禾嫒尺干活干着干着不知怎么的便躺到床上,开始欣赏雨滴打在窗上留下的水痕。
  不错,天然白噪音。
  zzz。
  ……
  就在禾嫒尺听着雨声香甜入睡的时候,一件与她新笔记相关的事情正在逐渐发酵。
  禾嫒尺其实有一批难吃粉。
  听起来似乎过于小众,但确实有。
  这群人就爱看她吐槽难吃的东西,越难吃越好,这样她就吐槽得更猛,甚至有人曾在她笔记底下留言:
  怎么今天吃的东西不难吃啊?人设崩塌,脱粉了[狗头]。
  然后第二天还来。
  最神奇的是,这群人不光喜欢看她吐槽,甚至还有非常小一部分还会好奇她说的难吃到底多难吃,而跑去店里打卡尝试。
  这次禾嫒尺吐槽青年养老院的午饭内容算是近期以来比较狠的一次。
  她在文字笔记里吐槽的时候本来还只是随口带过说一句,毕竟人家养老院也不以餐饮为卖点,专门说人家饭不好吃好像也有点不那么合适。
  结果笔记刚发出来不久,就有人在评论区问她怎么难吃。
  那她看见了就回复呗,人家一直问,所以她便描述得有些详细。
  等她昨晚睡觉之后,这条评论便在评论区被顶得越来越高,她描述如何难吃的单条发言点赞甚至已经超过她本身笔记的点赞。
  这时,她的笔记也被名为狗哥吃四方的主播看到了。
  狗哥是去年入行的美食赛道主播,默默无闻了一年左右,最近才火起来的,有时在家里播,有时出门到店里播,不过他和别人播的内容不一样。
  他的直播主要内容是品尝猎奇食品以及据说很难吃的店。
  什么鲱鱼罐头,活珠子,胎盘炖汤乱七八糟的都能播。
  这回他来贵州主要是冲牛瘪来的,昨天刚播完正准备走,便看见了禾嫒尺的吐槽。
  在这里要重点提一下的是,狗哥是小迟没吃饱的账号关注者,能算她半个难吃粉。
  而他会关注小迟的原因,也和别人格外不同。和她的美食笔记、吐槽笔记,旅吃vlog都没有关系。
  他是个观察者。
  干自媒体这一行不太容易,最初入行的人大多是两眼一抹黑,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那么这个时候,最好就是先看看同行大概是怎么干的。
  不抄袭人家的作品,但是可以参考思路,或是剪辑卡点,如何转场等等,从而找到观众有可能会感兴趣的点在哪里。
  只是多看同行作品,其实也不一定就能找到合适的思路,将账号做起来。
  那么拥有这些烦恼的人会怎么办呢?
  他们会被《教你如何获得更多粉丝》《一个月涨粉三万以后我辞掉了百万年薪工作》《账号解析,如何做到半年内全平台涨粉三十万?》所吸引,然后给发布课程的账号点关注,最后买课。
  很巧,前期没将账号做起来的狗哥之前看的某篇文章内,分析的账号,就是@小迟没吃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