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一条留言底下的评论越多,它就会变得越靠前,也更容易被人发现。
于是狗哥在找素材的时候,便跟这位住客联系上,赶在这天饭点的时候,在对方的指引下,偷偷溜进了养老院的食堂。
直播的时候他还跟网友们解释:“家人朋友们,不是我要吃霸王餐付不起这20啊,但我要是告诉人家我来直播取材,人家有有准备了,那我吃的东西肯定就会跟平时供应的不一样!”
“我先吃,吃完回头我再给他把20块钱打过去。”
本来养老院人就不算少,每天有增有减的,多一个人不多少一个人不少。
里头的住客不乏一些自由职业者,所以大家在食堂里看见一个带摄像头吃饭的,也没多在意。
结果这家伙就在人家的食堂直接顶风作案。
他精的咧,还专门找了个别人不注意的角落,小声直播。
每道菜都是先去自助餐区夹到盘里,端到角落坐下才开始播。
原本事情发展到这里为止,其实都跟禾嫒尺关系不算很大,她的笔记评论区回复数量仍是正常笔记范围之内。
要命的是,狗哥直播的时候,在内容方面狠狠地跟她联动了。
“来来来,家人朋友们来看看啊,这道菜应该就是小迟说的那个鸡味很浓的鸡,我们来试试看……”
“……确实很浓,我们看看评价原文,小迟说的是入嘴一股怪味直冲头顶,思前想后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鸡有鸡味,只是仔细一想发现跟鸡屎的气味十分相似……嗯,虽然不知道小迟为啥能知道鸡屎是什么味,但我现在大概能懂这种感觉。”
“她还说自己很奇怪,为什么味这么浓,还特意去扒拉过里面的配料,发现配料里也正经搁了葱姜蒜,就是不知道为啥去不了味。”
“她说的鱼有鱼味就是这道菜吧?……她说她很喜欢吃鱼脂的部位,尤其喜欢鱼油和鱼肉交汇时的软润口感,但是这家的鱼吃起来有一种死了很多年的感觉,神奇的是这道菜闻起来居然是香的?我闻一下……真的,怎么做到的啊?”
“炒土豆,对对对,这个炒土豆据说是所有菜里放姜放最多的菜,而且姜都擦成丝了,给你们看看,姜丝跟土豆丝非常像,每一口都是祛除风寒感冒暖宫的味道。”
“来,大家还想看哪些菜?刚才那位网友说想看油大的那个是吧?应该是这个。”
“小迟说能接受不好吃的油不大的菜,因为吃了感觉至少感觉自己健康,也能吃油大又好吃的东西,因为至少嘴巴舒服了。但是不能接受油又大又难吃的菜,因为觉得吃完之后很冤枉……”
“是吧,你们也有这种感觉?这个我就吃一口啊,真的有种吃起来很冤枉的感觉……”
“青菜?青菜不错的,要不我吃二十块青菜好了,顺便刮油。”
本来狗哥的直播就有固定受众,每场直播的观众数量都不算很少。
再加上禾嫒尺的难吃粉闻着味过来凑热闹,整得直播间越来越热闹,连带不少路人都停下在里头看两眼。
而某些正在看直播,觉得有点意思的人,又跑来搜小迟的笔记,想看她评论原文是咋写的。
一来二去的,她的笔记评论区就越来越热闹,而狗哥的直播间观众也越来越多。
这场直播被做完饭,在厨房歇息摸鱼玩手机的大厨看见了。
平台推送机制就是这样的,更容易给附近的用户推进附近直播。
狗哥所在的食堂和大厨所在的厨房距离也就一面墙,走过去几十米吧,肯定容易收到推送。
最开始大厨看直播看得挺高兴,还发弹幕来着。
[哈哈哈,鸡有鸡味,我懂那个感觉。]
[油大怎么了,油多贵啊,现在的人吃饭真是挑剔。]
只是很快,大厨便开始察觉,狗哥直播地方看起来很眼熟。
“不是吧……该不会说的是我们这?”
感觉不对劲的大厨赶紧从厨房往外跑,发现直播背景还真的和自己工作地点一模一样。
迅速将藏在角落的狗哥揪出来,才有禾嫒尺看直播时发生的那一幕。
……
看见冲突就想找警察的人显然不仅只有禾嫒尺一个。
有人比禾嫒尺报警报得早,警察叔叔来得很快,没多会儿,双方便被完全分开,开始顺从调解。
说实话其实狗哥和大厨根本没打起来,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得来不易,大家都相当理智。
瞧着声势浩大,却也只是隔空比划,最多也就扒拉对方一下,皮肉伤是一点也没有。
而经过一顿折腾,狗哥的直播间已经下播,只是他的关注人数显著上涨,就连大圈圈都关注了他,主要就是想知道后续会怎样。
不少吃过瓜的网友马上就散了,只把这场直播当做日常生活中的小点缀,或许会在平日和朋友社交时,当做茶余饭后的话题聊一聊。
而某些在网上冲浪还没冲够的网友,则在狗哥的往期作品,与禾嫒尺的新笔记之间来回横跳,甚至开始把她的笔记当作吃瓜大本营。
毕竟四舍五入,她也能算是这件事的源头。
网友们在笔记里不光聊这次直播的事,还聊起青年养老院来。
比如问问之前爆料的网友,进去住的价格如何、为啥食堂这么难吃他还继续住的问题。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其实事情对禾嫒尺来说没啥负面影响。
毕竟也就是笔记底下多些哈哈哈哈的回复,总归只有好处没坏处。
可是事情有好的一面,肯定就有坏的一面,毕竟狗哥直播连警察叔叔都招来了,影响不太好。
有些不明真相的路人一知半解的,路过就说禾嫒尺和狗哥是一伙,找好惹的商家当祭品,把事情闹大好吸流量。
而以前她得罪过的,差评过的好些商家知这事后,便也跟着披上马甲混在底下跟着连续喷她好几楼,尝试引起她的注意,并给她增加好些影响力和笔记热度。
谢谢大家。
……
闹剧过后,禾嫒尺便没再继续关注评论区。
毕竟时间已晚。
比起泡在网络上,目前的她更愿意她和大圈圈一块在安顺夜市里,被一排又一排的小吃美食摊重重包围。
第181章
贵州的夜市小吃摊到了晚上都挺热闹,安顺也不例外。
好些白天到景点游玩的游客已经回到城里,正和踩着拖鞋的本地人混在一块到处觅食。
而各小摊的老板们则在清凉的夜晚,站在摊子前干得热火朝天。
夜市里卖的美食,大多是禾嫒尺离开贵州后,不太能见得到的东西。
像一般网红小吃街里的各种连锁臭豆腐,预制炸串之类的店铺还没成功入侵当地市场,小吃街上卖的都是当地老板每天开摊前自己处理的食材。
刚进小吃街没多久,禾嫒尺和大圈圈便被同一家小摊吸引。
——烤脑花。
说实话,她俩都属于听过烤脑花的大名,实际上又没吃过烤脑花的人。
目前比较出名的烤脑花做法,来自于重庆。主要是重庆烤脑花曾经上过某个较有知名度的节目,更容易被大众所熟知。
贵州烤脑花她俩是真没听说过,这回还是第一次见。
禾嫒尺:“你想试试吗?”
“很好奇。”大圈圈盯着店里的菜牌看:“但是我没吃过脑花。”
禾嫒尺:“我吃得也少,不太记得是什么味。”
广东人讲究以形补形,禾嫒尺家也偶尔会用脑花炖汤喝。
清水炖脑花确实很原味,她尝试的时候年纪还小,觉得实在太可怕,后来再也没碰过。
只是现在长大了,口味也会产生变化,小时候她还不吃葱姜蒜,现在生蒜配肉吃得那叫一个香。
说不定对脑花的喜好也会发生改变呢?
带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两人在原味、蒜香、泡椒、山椒味里挑选,最终决定:“老板,给我们来一份蒜香和泡椒味的脑花,30对吧?给你转账。”
“对,吃折耳根不?”
“蒜香的放折耳根,泡椒的不放。”
“好。”理着小平头的小摊老板应下后,便利落地开始烤她俩的份。
这家名为老王烤脑花的脑花,是用莲花白包好,放在铁板上烤的。
在食客下单之前,老板会先把包上莲花白(包菜)的脑花,一个个整齐地码在大铁板烤盘靠边的位置慢慢煎,用热量和包菜里的水份慢慢将脑花煨熟。
等客人下单后,老板才会将脑花挪到铁板中间煎烤,进行最后的烹饪加工。
包裹着脑花的菜叶子已经被铁板烤得软烂带着微焦,已经几乎完全贴在脑花上。
小平头老板利落地用锅铲和铁板烧铲子轻松将菜叶子展开,露出里头白花花的烤脑花,随后便开始往脑花上涂酱,以及撒上各种调味料。
等脑花内的水份被初步烤干,老板用铲子将脑花以井字状铲几下,将脑花切成小块,再看情况继续补调料、油、翻拌着用经验检查脑花烤制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