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等点过菜后,那位姨便进厨房去了,只剩叔坐在收银台旁嗑瓜子。
  跨年假期的饭点啊,这也太闲了吧?
  过去好一阵,两人点的蔬菜豆腐汤先上来了。云南的蔬菜鲜嫩,养得好,只要随便煮一下都好吃,倒是不易踩雷。
  禾嫒尺略有些无聊地用筷子把碗里的豆腐夹成超级小块,再配着蔬菜汤慢慢喝。
  一碗还没喝完,店里终于出现了新的顾客。
  三位客人刚进店便熟悉地跟老板打招呼,聊几句便坐下了,听大家的聊天内容,这几位客人似乎都是司机。
  刚坐下便开始抱怨客人,或是吹这些天赚了多少钱,该怎么接单。
  禾嫒尺和卢贝敏支着耳朵悄悄当八卦在听,还没听几句,薄荷排骨便被端上桌来。
  “要不要米饭?”端薄荷排骨上桌的叔问。
  “要一点。”禾嫒尺心不在焉地听着八卦,顺手夹起一块排骨吹凉,再塞嘴里。
  原本这几天吃东西已经有些不太情愿的禾嫒尺忽地快速用牙齿把排骨肉蜕下来,再多嚼几下,便开始朝给她添饭的叔那边张望。
  饭能不能快点,她食欲来了。
  薄荷排骨属于油炸做法,油炸物本来就很香。
  只是炸排骨这种东西做起来还是稍微需要些技巧,生炸要是炸过了很容易干,火候太大里边又容易不熟。
  店里的大厨现在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排骨外边酥脆,里头的肉却是刚熟透还带肉汁的状态,吃着不油腻,还带一阵淡淡薄荷香。
  禾嫒尺给自己夹了一片炸过的薄荷增添口中香气,在卢贝敏的提醒下,又手忙脚乱地把拍摄道具拿出来架上。然后小声说:“这家店好像味道还可以,怎么客人这么少,就因为地段偏吗?”
  卢贝敏吐掉一块骨头:“可能只有排骨好吃。”
  话音刚落,端菜上桌的叔便端着傣味蒸鱼来了。闹得卢贝敏有些尴尬,不太好意思地小心瞧这位叔的表情,却因为他脸上皱纹多又比较黑,瞧不出来。
  禾嫒尺则盯着鱼研究上了。
  作为广东人,禾嫒尺和卢贝敏从小海鲜没少吃,蒸鱼更是经常能在家里的饭桌上见到。
  傣味蒸鱼的做法跟两人概念中的蒸鱼完全不同,第一眼印象,根本不像蒸的。
  鱼身在蒸之前的处理方法和傣味烤鱼很像,均是顺着主骨分开,好让鱼变得更薄更容易熟透,又各自开了花刀。
  上边的料好多,比剁椒鱼头的剁椒瞧着还要丰富。
  就这么随便瞧一眼,便能看见花椒、干辣椒、云南老缅芫荽、香菜、蒜和小米椒,鱼身上还盖着一层油,没尝过的人很难想象出它到底是什么味。
  禾嫒尺拿着筷子和勺,小心翼翼地顺着鱼身,将一块完整的鱼肉盛到勺里,再将它送至嘴边尝。
  “呼、哈。”被热油刚浇透的鱼好烫!
  只是刚被烫过之后,鱼肉的嫩滑便伴随各式傣味佐料的香气荡在口中,酸、辣、鲜、酸、麻,极其复杂。
  第260章
  吃饱喝足,两人开着车便从大理往丽江方向去。
  也不知是适应了云南的节奏,还是因为大家越来越懒,在丽江的时间过得很快。
  眨眼间,便是一周。
  如果说在大理还是旅游,到丽江后,禾嫒尺和卢贝敏便已经进入半旅居状态。
  除了去过一次玉龙雪山和千古情,她俩便再没去别的景点。
  去玉龙雪山时吸取过爬苍山的教训,禾嫒尺还特意另外租了件羽绒服。因为她本身有一件羽绒,又额外再套一件实在不多见。爬山时叫路过的大爷看了,大爷还问她:“你怎么穿两件外套?”
  禾嫒尺抱着灌满热水的保温瓶理所当然地说:“我怕冷啊,冻着怎么办,小命要紧。”
  惹得路过的游客和大爷一块哈哈大笑。
  不过她俩景点没多去,倒是把白沙、束河、大研几个古镇都逛了一遍,目前正住在大研古镇的民宿里。
  最近几年,丽江的热度没有大理高,而且大多数游客都把这里当作游玩的中转站,不会在这久住。因此丽江的民宿酒店价格也会比大理便宜些。
  装修不错的普通客栈在淡季时一百左右随便住。带地暖、加湿器、智能马桶的中高端民宿单价不到三百,多住几天还有折扣。
  再加上丽江几乎是最早火起来的古镇,民宿多得数都数不清,业内卷得惊人,客房管家每户必备,住起来舒适度高很多,也不怪她俩天天在民宿里泡着。
  这么说其实也不太严谨,毕竟她们各有自己的事要干。
  禾嫒尺每天抱着电脑,在客栈的各个景观位、或是古城漂亮的咖啡厅里处理她的素材,准备把在昆明、大理时拍下来的内容剪成新作。
  卢贝敏则跟之前在大理摆摊时加上的几位路人联系上了。
  其中有一位正住在丽江的青旅里慢游,另一位则在丽江民宿打工换宿,几人一合计,玩上了。
  聚点是青旅。
  丽江的青旅本来就热闹,年轻人多。
  一群人每天有人领着在里头玩狼人杀、剧本杀之类的桌游。卢贝敏只要醒来就跑去跟人家混着玩,一天天的根本不见人影。
  也不知道桌游玩起来是不是特别容易影响心情,愣是让平日里情绪总是格外稳定的卢贝敏也产生了明显起伏。
  昨晚回来郁闷半天,还跟禾嫒尺生气地说:“气死我了,我玩预言家全票出局!不行,我不能再玩了。”
  结果今天中午刚吃过饭便又跑去玩,昨天说过的话根本不作数。
  剪过片子,再重看一遍的时候,禾嫒尺又想起上周在离开大理双廊前吃的那顿饭。
  那家离开前禾嫒尺才在灰蒙蒙的招牌上隐约找到店名的店子,名叫淑云饭店。严格来说,位置不算偏,就在环洱海路,以及前往丽江的三岔路口上。
  再走个一百多米,便是双廊入口,也算个景区店。
  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店子被一条宽广的马路与双廊之间隔了开来,游客都不往那边去,倒是来这吃饭的本地司机不少。
  有做客运的,包车的,还有货车司机。
  不得不说这些天天在路上跑的司机确实会吃,那家店的薄荷排骨便不提了,傣味蒸鱼更是几乎完全长在禾嫒尺的味觉审美上,如果世界上有一见钟情,那她定是遇见了一吃钟情。
  蒸鱼的味道,和川菜中的水煮鱼、沸腾鱼略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麻辣为底味,只是傣味蒸鱼会额外多出一层酸。
  它的酸味和酸菜鱼的酸又不同,处于果酸和醋酸之间,并且还带着一丝隐藏的鲜甜。
  更妙的是,因为鱼是蒸的,外头不必像现在大部分店里做的水煮鱼、酸菜鱼片那样在外头裹上一层粉浆,不会有奇怪的粉浆口感。
  禾嫒尺从她爸那儿学过蒸鱼基础做法,在吃傣味蒸鱼的时候,便几乎能从味道以及蒸鱼碟里的配料将过程猜得七七八八。
  鱼估计是先清蒸,把鱼汁倒掉。再加调好的佐料汁水、最后再把热油、花椒油浇在鱼身上将调料汁和佐料呛过一遍激发出香气。
  只要想起那个滋味,鲜酸麻辣的滑嫩鱼肉便仿佛又在她嘴里滑过一遍。
  可惜来到丽江之后,她便再也没尝过同款蒸鱼,主要是这里没店子卖这个。
  来之前禾嫒尺对云南印象很模糊,总觉得都是云南,各地口味应该区别不大。等她去过大理,又来丽江之后才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云南少数民族多这事真不是吹的,滇菜好复杂。
  大理那边似乎更偏爱酸辣口,再额外带个甜。丽江这边虽然也吃酸辣,整体却更偏咸香一些。
  或许是因为整体温度比大理更冷,丽江火塘和各种锅子特别多。
  腊排骨、雪山鱼、黑山羊、野生菌、汽锅鸡的店子开得到处都是。禾嫒尺尤爱汽锅鸡和汽锅。
  当地有名的腊排骨她至今还没吃明白,但是丽江粑粑和荞面粑粑还挺香。
  禾嫒尺尤其喜爱荞面粑粑,烤过之后吃起来外皮微酥,内里嚼起来有粮食自带的香甜。和喜洲破酥粑粑的香酥口感不太一样。
  据说这些饼子和粑粑都是以前的干粮。烙好之后带在身上,想吃的时候直接干啃。或是奢侈些烧个火,在火边略烤便又会恢复六七成刚出锅时的香气。
  这日,坐在民宿窗边工作的禾嫒尺见天色逐渐变暗,便合上电脑给卢贝敏打了个电话。
  见她暂时没有想要回来的意思,禾嫒尺便干脆自己一个人出门找东西吃去。
  她先是在古城里买了份铁板包浆豆腐,十块钱。
  出来玩过好几次,禾嫒尺在各个地方都尝过包浆豆腐。她发现大家都叫这个名,实际上吃起来却各不相同。
  丽江的铁板包浆豆腐好些年前上过舌尖纪录片,是整块的扁平大豆腐,得放在铁板上用油猛火煎。
  等两面都煎好了,再撒上少许辣椒面、酱汁、香料、葱花等,用铁板烧铲将它分割成12块小豆腐,方便夹着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