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煮菜时放一勺,再加点儿封在油里的菌菇,就能起到类似用菌菇鲜、鸡精提鲜的作用。
  三人正研究菌菇油,老板则又有些急:“天气凉,你们先喝些汤。”说着,便开始给她们打鸡汤喝。
  其实禾嫒尺不太喜欢在外边喝汤。
  她妈妈虽然饭做得不好吃,汤却煲得很好,在外边总不太容易喝到家里的味道。
  好人小吃店里的鸡汤却意外地不错,尤其是里面的鸡。
  养殖场里圈养催肥的鸡肉,吃起来总是有些散,炸着吃、煎着吃还可以,煲汤却不太合适。
  而这里的鸡,肉是有嚼劲的,也就是俗称的走地鸡。
  于是禾嫒尺又把老板的鸡汤夸了一顿。
  很好,一套流程走完,老板终于被夸满足,决定回厨房给大家做他的压轴大菜。
  做之前还先给大家放了句狠话:“等会儿给你们做的鱼汤比这个鸡汤更好喝,你们先吃,不够再加。”
  等三人把菜吃掉一半,老板端着他刚做好的鱼汤出来了。
  鱼汤极浓,色泽奶白偏黄,瞧不见底。
  汤刚上桌,老板便又给几人各拿上几个一次性纸碗,亲自给每人把鱼汤盛上,又拿来勺子,并叮嘱大家:“不要把筷子往汤里放,沾着杂味不好喝的。”
  见大家听话地开始喝汤,他也还没走,又继续说:“我跟你们讲,我店里的鱼汤别处你们绝对喝不到,是我母亲的独门配方鱼现杀现做,不放一点葱姜蒜调料,能喝出一点腥味算我输。”
  刚出锅的鱼汤还很热,三人小心翼翼地勺着汤喝,嘴里没得空闲答应他,他也不管,反正继续说自己的:“喝完汤吃鱼,还可以用鱼汤泡饭吃,我们店里米饭用的是高原红米,可软了。”
  最后看大家听话地把鱼汤都喝了,并如他所想一般露出惊艳的神情,还开始按照他说的方法用鱼汤泡饭吃。过了一阵,店里又进来几位新客人,老板才满意地转移阵地,接待新来的朋友们。
  走之前还留下一句:“多吃肉,把肉吃饱了再吃饭啊,管够!”
  ……
  活着就是有意思,能认识到很多性格完全不一样的人。
  好人小吃店的老板是禾嫒尺以前完全没见识过的类型,他是个好人,是个显摆的好人。
  他喜欢做好事,但是做的好事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最好是大家知道之后还能认可他,他就高兴,然后有动力继续做好事。
  证据就是贴在店里的好人事迹。
  这家店名为好人小吃的原因,就是老板本人是个好人。
  他被发过好人奖。
  锦旗还挂墙上,是位被认证过的真正好人。
  好多年前,这位老板曾经以命相拼在湖水里救过两位差点淹死的人。
  因为施救时间过长,导致他本人生了一场大病,救人那年冬日,每个夜晚都在咳嗽,还会咳出血来。
  当时他家里穷,花了好些钱,还找亲戚借钱拼凑着,才将病治好。
  钱借了肯定是得还的,他又不想做头蒙拐骗的事情挣亏心钱。于是便在湖边搭了个棚子,把自己最拿手的四道菜拿出来卖给游客。
  20年前物价低,店里卖的大部分东西又都是自家种的,要不了多少钱,便收25一人。
  明码实价,能让当时的游客吃饱,吃好,还不必担心被坑钱财。
  后来渐渐把店子做起来,看病借的钱也还了,前些年才将棚子拆掉,建起房子,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门面,继续干。
  禾嫒尺把墙上贴的故事都拍了下来,准备充当自己的作品素材。倒不是因为故事有意思,而是鱼汤真好喝。
  就像老板说的一样,她没在汤里尝到任何葱姜蒜的味道,将鱼肉都捡着吃完了,也没见到除小松茸以外的其他调料。
  神奇的是,真的如老板所说,半点腥味都没有,且极鲜。
  鱼在干净的水源里养大,并且得现杀现煮,才能只得鲜味。鲜鱼煎过之后再配上山珍炖煮,套上‘喝一口鲜掉眉毛’这句总能在美食评文里看见的话,竟再合适不过。
  好人小吃的鱼汤水平已经足够成为泸沽湖的一个打卡点,对不喜欢葱姜蒜,甚至连一点儿姜蒜味都不能尝的人来说,这家店的所有餐品都很棒。
  最难得的是,禾嫒尺问老板,店里的鱼是不是在泸沽湖里捞的时候,老板理所当然地说:“肯定不能,鱼是我另外买的。”
  还真是个实诚人。
  就是爱显摆些,还爱听人夸他。
  店里人少的时候,客人得给他提供些情绪价值,三人离店那会儿,禾嫒尺又看见老板跑到另外一桌刚来的客人那边,重复地又来上一套刚才在她们那桌时干的事。
  并乐此不疲。
  ……
  离开好人小吃店,吃饱饱的三人没上车继续环湖,而是先在附近溜达几圈消食。
  溜达时白苓一直憋着笑。
  “笑死我了,刚才我还特意上点评看过往期评价,这个老板好像真的会给每桌客人演示一遍应该怎样吃他做的菜。”
  “据说新建了店子之后,地方大,人多,旺季的时候就没时间这么干。”
  随后她还问禾嫒尺:“刚才在店里拍的那些你都会传到网上吗?”
  禾嫒尺打了个饱嗝:“那肯定的。”
  万一视频火了,回头老板又可以在店里多贴一个标签。毕竟之前有明星在这连吃一礼拜的事就被他做成牌匾贴门旁来着。
  三人在湖边溜达十几分钟,感觉饱意稍微下去些,才又继续环湖,还坐索道上女神山和山上的猴子斗智斗勇。
  没斗得过。
  禾嫒尺被抢走了半包苹果干,白苓拼命护住了她的眼镜。
  在山顶眺望过湖中全景,进过女神洞,才又小心翼翼地回到山脚继续环湖观景。
  上女神山的索道相当古老,和现在常见的全封闭索道不一样,只有一把椅子,和一个小小的防护栏,坐在上面吓人得很。
  刚从山上下来,几个人便到处寻找卫生间,恰好走到山脚下的一家便利店里。
  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事,让禾嫒尺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泸沽湖边上,生存着真正的母系社会氏族。
  第266章
  泸沽湖里住的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支。
  不久之前摩梭人还维持着母系社会氏族的走婚生活习惯,哪怕是现在,摩梭人依旧以女性为尊,家中拥有最大话语权的人是祖母,泸沽湖是最后的女儿国。
  这些话,禾嫒尺在进入泸沽湖后,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民宿里、餐厅里、各处石碑、都有关于当地文化的详细介绍。
  禾嫒尺听进去,似乎明白了,却又未能切身处地了解。作为一名外来游客,她不参与当地人真正的生活,也并未能看出来母系社会氏族到底有什么不同。
  她大约知道,这里的人在户籍系统引入之前是不结婚的,实行走婚制度。
  相爱的情侣不会生活在一个家庭,等大家都到了适合走婚的年龄后,看对了眼,到晚上时,男方就得走到女方家里,然后悄悄爬入她的房中过夜。
  到第二天清晨,又会从家里离开,回到自己的家。
  孩子出生之后,只知道自己的母亲、祖母、姨姨、舅舅、却因为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会对父亲的观念较为模糊,甚至没有。
  每一位父亲,都会成为自己家中姐妹孩子的舅舅,以长辈的身份带大姐妹的小孩。
  走婚,显然和现今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婚姻形式完全不同,第一次接触这个说法的人,会比较容易产生不解。
  有些不太明白走婚底层逻辑的人,会觉得这是大家不必对家庭负责的结合方式。
  有些人还会容易往歪处想。
  禾嫒尺在泸沽湖这些天,大概捋了一下其中的底层逻辑,发现走婚制度、以及以祖母为尊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摩梭人维系家庭的根本是‘血缘’。
  摩梭人极其注重血缘,珍视家人,不结婚,只走婚,就没有人需要离开家庭,也就没有‘嫁’的概念。
  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永远可以活在生养自己的家庭里,没有养大了以后会离家变成别家家人的说法,所以也不会有所谓的‘赔钱货’。
  孩子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也不会有血脉混淆的说法。
  所有孩子出生之后,都会本能地尊敬自己母亲,这样的氏族会以家中祖母为尊,理所当然。
  捋到这里的时候,禾嫒尺觉得自己已经大概明白了事情的逻辑,但在这里行走,眼着在当地生活的摩梭人似乎和别处其他人也没什么不一样,她便又不觉得这里有什么太大不同。
  直到她和白苓、蓉初从女神山下来,到便利店附近找洗手间。
  借用便利店的洗手间,就会自然而然地会想在里头买些东西,也算是让店主多一分收入。
  白苓蹲坑的时候,禾嫒尺和蓉初便在店里找些自己能买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