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扶苏已经成年,肯定不能一直闲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能入朝就能接触政事、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增加太子一脉的话语权。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不打算放着这么优秀的儿子不用。
扶苏自然无有不应:
“劳烦二位多费心了。”
回到吕不韦给他们准备的住处后,扶苏才和父亲旧事重提。
始皇沉吟道:
“昭襄王想处死白起,主要还是受范雎挑拨。范雎与白起不和,二者只可留一。”
过几年范雎会因为举荐失利而忧惧,主动辞官回到封地,最终病逝。
扶苏嘲讽道:
“他谗杀白起后,举荐郑安平为将,结果郑安平围攻邯郸失败后干脆投降了赵国。他还举荐了王稽为河东太守,结果王稽私底下和诸侯勾结被诛杀。”
“此二人皆对他有恩,他倒是有恩必报了,可惜就是看人的眼光不怎么样。因忌惮白起功高,便允赵割地讲和。他在意的并不是大秦的千秋基业,而是他自己的尊荣。”
不过战国时期多的是这样的能臣。
这个时候哪有那么多忠君爱国的人呢?用这些洗脑臣民都是后来王朝的操作了。
始皇淡淡地说:
“应侯到底对我大秦有功。”
远交近攻、巩固军权、瓦解合纵、治理巴蜀、广开言路,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范雎实打实的功劳。
不能因为他害死一个白起,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对大秦做出的贡献。
扶苏笑道:
“那是自然,只不过白起死后他也没什么建树了。舍一保一,只能保白起。”
这榨干价值就丢的处事原则,非常现实了。
不过想想扶苏连昭襄王都想一起丢掉,感觉又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秦稷:可恨!寡人也成了被榨干价值的那一个!
父子俩商量完,决定先把范雎弄掉。
没了范雎进谗言,或许昭襄王不会对白起下死手。好歹昭襄王也是自家先祖,不好一上来就对祖宗下手。
何况——
扶苏理直气壮:
“范雎如今还没犯后头的三个大错,现在死了也是保他一世英名。否则先杀白起、又荐降将等人,就要当真晚节不保了。”
宣太后十分赞同:
[阿苏说的有理,范雎应该感谢他。]
众人:……
所以稷儿能养成那个性子,你这个亲娘也是功不可没。
始皇握着特意给他定做的小毛笔在竹简上写下几个名字:
“白起死后,郑安平等人叛变投降。自此国内再无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楚国却虎视眈眈。”
昭襄王于是询问范雎该怎么办,范雎拿不出办法,还因惶恐主动请辞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过始皇帝知道哪里有大将。
大秦军队中,有还未发迹的王翦,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应该还没成年。
朝堂上,还有官至上卿的蒙骜。后来在子楚继位后开始活跃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陇西之地,李氏一族有李崇李瑶父子,常年与羌胡征战。
大秦哪里是没有能撑场面的大将,只是昭襄王没发掘出来而已。
扶苏微笑着说:
“这些都是阿父的心腹爱将。”
不给昭襄王那糟老头子用。
始皇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短手短脚,无奈地摇了摇头:
“现在是你的心腹爱将了。”
扶苏便把阿父抱起来,带他去池塘边看小鱼,借此哄阿父开心。
始皇:……幼稚。
隔了几天,临近十一月时,相邦范雎忽然病倒了。
扶苏装作惊讶的样子:
“相邦如何突然就病了?”
吕不韦也不知道:
“许是年纪大了吧,这些日子入冬,年老者更容易着凉受寒。”
扶苏叹气:
“相邦为我大秦操劳多年,一直不曾好好休息。也难怪如今身子骨撑不住,人还是要服老的啊。”
完全一副范雎生病和他无关的样子。
秦稷实在受不了:
[真的没有人管管吗?法则就任由他在任务位面大开杀戒?]
始皇盯着功德计算器看,回了一句:
[在扣功德了。]
秦稷舒坦了:
[杀个范雎就会扣功德,那他杀异人和对寡人下手的时候,岂不是要扣更多?]
始皇又翻了翻:
[那倒没有,虽然扣也扣了,不过加的更多。]
秦稷:?
始皇就在群里贴出了截图。
害死异人扣了一大笔,然后帮助始皇帝提前归国又数十倍地赚了回来。暗害范雎也扣了一笔,结果救下白起再次赚回了本。
目前还没对昭襄王下手,但猜也能猜到,到时候的局面估计和现在差不多。
始皇想了想:
[他们现在没什么用了,要是在他们还有用的时候出手,应该会翻倍地扣。]
秦稷:怎么法则也这么现实啊?!
唯一让当事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扣扣涨涨的,最后净增长还抵不上扶苏买道具花掉的总价零头。
所以总体来说扶苏是在倒贴钱干活。
扶苏表示无所谓,能帮大秦留住白起就行了,他又不心疼那点功德。
难道他和阿父跑来做任务,是当真为了赚取功德吗?功德只是顺带的罢了。
本位面的昭襄王原本还在为白起的事情怄气,听说范雎病重一下子坐不住了。亲自去探了病,询问他的情况。
范雎在病中也不消停。
他对昭襄王说:
“如今战事失利,白起又不肯发兵。此人不为我大秦所用,留着只会是个祸患。”
“臣病重至此,想来也是时日无多。将死之人其言也善,还请大王三思,不要养虎为患!”
昭襄王叹息一声:
“应侯怎么说这样的丧气话?你只是生了一场小病,很快就会好的。”
范雎却摇头:
“臣的身体情况臣自己清楚。”
他要是死了,万一白起和大王重归于好,白起少不得要报复他这一脉的其他人。
他范雎一向有仇必报、有恩必奖,如何能眼睁睁看着白起报复自己的亲近之人?所以只能对不起白起了,趁着最后这段时间,把白起一起带走。
昭襄王倒没有立刻做决定,只是问他:
“若没了白起,剩下的将领之中,谁可堪大任?”
范雎当然是举荐郑安平。
当年范雎被仇人追杀,是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带着他一起逃跑,帮他躲避追兵。
后来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也是郑安平假装成差役去接近王稽。在王稽询问魏国是否有贤才可以随他回秦时,举荐了范雎,让范雎得以翻身成为人上人。
扶苏到底还没在朝中站稳脚跟,听闻这件事的时候,郑安平已经被任命为将军,开始参与这次和赵国的战事了。
扶苏便同父亲说:
“有些人真是救不了。”
这么点时间还非要把没作的妖都给作了,带不动,根本带不动。
站在范雎自己的角度,他可能并不觉得郑安平有什么问题,为了活命投降赵国很正常,也不觉得自己利用职权报答恩人不对。
但扶苏不太高兴:
“他拿大秦士兵的性命当他报恩的筹码呢。”
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郑安平打仗没看出有什么本事,反正第一次上战场就带着两万人投降了。但他自己是被赵王封了武阳君,那些投降的士兵下场如何却未可知。
秦国曾经杀过几十万赵国降卒,赵国当真会善待秦国降卒吗?
何况郑安平自己去了赵国,没两年就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可见投降也不一定能活命。
扶苏听着“大王令郑安平率领两万人支援邯郸的秦军”,就觉得头疼。
他看向父亲:
“阿父?”
始皇面色冷凝:
“军令已下,除非说动昭襄王改变主意。”
或者郑安平也死了。
但,把这些人挨个弄死,何时是个头?
权利不在自己手里,就会一直出现这样被动的情况。根源不在范雎或者郑安平,而是王位上的人年老昏聩了。
直播间里,昭襄王感慨:
[寡人以前是真的很信任应侯啊!]
年轻的时候,他常常会长跪着向范雎请教,如何壮大秦国。为了大秦,他并不介意向臣子低头。
范雎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为大秦出谋划策,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所以到了年老时,他依然信任范雎。
哪怕范雎接连推举了两个不靠谱的人,他也依旧去询问范雎,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大秦缺乏大将的问题。
可人都是会变的。
年轻时候值得信任的臣子,年纪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