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扶苏悠哉地抿了口蜜水:
  “他要是不敏锐,也不是荀文若了。”
  这么长时间了,他们做了这么多小动作,荀彧又不是个迟钝的傻子,哪能一点端倪都发现不了?
  多亏他阿父经验丰富,才能把一切遮掩妥帖。哪怕荀彧费尽心思地调查,也抓不住任何把柄,顶多有一点隐约的预感。
  否则换一个人来,之前一年在昌邑折腾出了那么多事,肯定留了一堆小辫子。荀彧接手昌邑中的政务后,要不了多久就能查出问题来。
  陈群若有所思:
  “看来文若应当也对曹孟德提过自己的忧虑,曹公才会答应让文若留守后方。不然以他往日对主公的信任,至少会提前和主公商量一番,再将文若留下。”
  结果这次荀彧留守的消息是临走前突然决定的,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赵俨补充:
  “文若没有证据,只是一个猜测而已。曹公不一定尽信,不过是以防万一罢了。想来他方才出发之前,有私下寻过主公进行解释吧?”
  始皇颔首:
  “他说这是为了叫陈宫等人没有防备,才不曾提前告知我。”
  这个逻辑是通顺的,毕竟之前曹操决定谁随军、谁留守时,陈宫等人确实在场。而为了不走漏消息,曹操只和荀彧一人私下里商谈也能勉强说得过去。
  郭嘉一针见血:
  “可见曹孟德心中最信任的仍然只有文若一人,否则如此大事,多加一个主公,三人秘密商谈也无妨。”
  无论是荀彧不让曹操叫上秦正,还是曹操自己心里有个疑影,这才没有叫上秦正,结果都是一样的。
  扶苏慢条斯理地总结:
  “有文若在,谁也比不过他。曹孟德表面一视同仁,私下却有偏爱。若他手下颍川士族独大还好,如今兖州与颍川抗衡,他端水端不平,必生祸患。”
  颍川人才或许会服气荀彧,但其他地方来的、有心气的大才就不一定了。人家一看在这里永远压不过荀彧,骄傲点的干脆走人不伺候了。
  其实每个诸侯身边都有类似的情况。
  袁绍身边谋臣争宠非常激烈,偏偏那边没有一个能压住所有人的。日后蜀汉那头诸葛亮在世时能稳压众人,可等诸葛亮死了,又是争权夺利。
  曹操端水其实端得还行,荀彧也足够争气。从头到尾非要和荀彧争的不多,也就陈宫那么寥寥几个。
  然而,历史上的是历史上的,现在的曹操身边多了个秦正。
  荀彧显然压不过始皇,所以曹操一旦端水失败,他就得被迫做个取舍了。
  扶苏微微一笑:
  “看来曹孟德有荀文若就够了,我阿父还是另投‘明主’吧。”
  众人嘴角一抽。
  始皇心中早有数个方案,荀彧可能留守的情况也在他的预测之中。所以既然方案甲行不通,改走方案乙也不过是多费点事。
  他扫了一眼众人:
  “下个月陈留郡会出现问题,我需亲自前往处置。尔等与梓桑皆留在昌邑,待我回归。”
  众人于是便明白了:
  “吕布趁主公不在奇袭昌邑,张邈与吕布交好,应是二人行了调虎离山之计。主公为救君郎设计掌控陈留郡,再以陈留之兵回攻昌邑,拿下吕布。”
  反正吕布是自己人,扶苏落到吕布手里又不会真的遇到危险。既然是做戏,始皇就不担心把儿子单独留在昌邑了。
  除非荀彧察觉到一切,抓住扶苏威胁吕布和始皇。然而扶苏又不是柔弱小白花,到时候谁抓谁还不一定呢。
  郭嘉摇了摇扇子:
  “可怜我等尽是文臣,又无兵马傍身。空有一身才华计谋无处施展,只得被吕布一介莽夫破城俘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力悬殊过大,再聪明也没辙。和兖州士族交好的秦正不在,剩下一群全是颍川来的,与兖州士族关系不睦,被一网打尽合情合理。
  新的计划就这么落定了。
  昌邑恢复了平静,大家各司其职,没事也不过多来往。表面看上去一切如常,完全瞧不出众人其实另有其主。
  荀彧暗中观察了众人多日,依然一无所获,莫非真是他猜错了?
  外头打仗的曹操日子也不好过。
  曹操知道自己刻意避开秦正和荀彧密谋一事肯定会得罪先生,让先生觉得自己不够信任他。
  可曹操生性多疑,又有荀彧也说觉得事情不太对劲。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试探这么一番,若是自己想多了再好不过。
  所以曹操不断给昌邑送信,企图用书信把人给哄回来。可惜秦先生的反应总是淡淡的,不冷不热,大有维持寻常主从关系的意思在。
  这就很糟糕了,哪有心腹谋臣和主公这么生疏冷淡的?
  曹操头大得很,奈何身边的大老粗还不如他会哄人。问了一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先将此事按捺下来,打仗要紧。
  或许是糟糕的事情容易堆在一起。
  刚到兖州和徐州的交界地带,戏志才因为急行赶路病倒了。
  对方这一路上又要赶路又要忙着调度,干活加班一点没打折扣,确实累得够呛。毕竟要想骗过别人,装病是下下之策。
  曹操因此于心不忍,劝说戏志才回兖州境内休养。而后不由分说将人遣送回去,反正打一个陶谦也用不着太多谋士帮忙。
  在戏志才进入山阳郡休整的同时,陈留郡开始闹事了。
  荀彧看着奏报眉头紧皱:
  “志才身体不适无法随军,偏偏陈留又出事。如今徐州那头需要重新派一人前去支援明公,陈留也得有人过去处理。”
  他目光扫过众人,一时竟然不知道谁才可信。好友们看起来似乎都很可信,又都不那么可信。
  郭嘉故意捣乱:
  “不如文若让嘉去前线吧?嘉与志才一向想法相类,曹公身边就缺一个嘉啊!”
  荀彧立刻拒绝了:
  “你去了也得病倒,让伯然去吧。”
  赵伯然此前随军几个月,与明公相处时日不短,互相也了解。比起旁人,荀彧觉得赵俨更像自己人。
  赵俨:……
  赵俨再一次后悔他之前为什么要自请去曹操身边当说客。
  荀彧很快又说起陈留的事情。
  陈留那边闹的事情不小,虽然大家都能处理,但最好过去一个官职比较高的人。始皇为了避嫌什么都没说,安静地等荀彧做出决断。
  荀彧却陷入了两难。
  始皇这时才道:
  “你我二人去一即可,左右几日便能回返。”
  扶苏不赞同地小声说:
  “阿父,桥松才刚来昌邑,正是惶惶不安的时候,他最是依赖你了。文若也有要是走不开,不如还是让我替你们去吧?”
  扶苏反正是觉得他和阿父谁去都行,既然荀彧斟酌不定,那他就顺势提出第三个选择。
  就是把儿子丢给父亲的话,相当于给了儿子跟祖父独处的时间。醋缸扶苏不是特别情愿,不过他愿意为了大计妥协。
  荀彧见秦梓桑说得真情实感,似乎当真不想让秦正离开。沉吟片刻,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父子俩。
  总之荀彧自己肯定是不会走的,他这次说什么都得留在昌邑盯着。
  既然是父子俩决定,那肯定按计划走。
  始皇以“你和桥松太过生疏,你这个当爹的自己多陪陪他”为由,强行决定了最终结果。
  第二日,始皇就带着涉间和秦氏新来的将领们出发了。
  这回护送小郎君桥松的秦氏部曲,看似好像是一个领头带一堆寻常护院,其实是一位大将带一群小将。
  为首之人正是韩信。
  打个汉末还用不着王翦等大杀器出场,同样也用不着韩信出场,奈何韩信闲不住非要过来。
  其他二代三代的小将们最近也陆陆续续下来了,像是章邯、王离这些年轻人。
  这一波将领里,同龄且能服众的只有韩信。所以韩信理所当然当上了那个首领,剩下的都给他当小弟。
  他们也懒得想名字了,干脆一个两个改姓为秦。这个叫秦邯,那个叫秦离。
  秦氏的部曲嘛,都跟本家姓很合理。
  这搞得涉间十分懊恼,早知道他也对外说自己叫秦间了。
  荀彧没见过这群人,他也不会闲得没事把秦氏部曲都看一遍。所以听闻秦正为了安全起见,将部曲都带上随行保护自己,并未往心里去。
  秦正离开之后,秦氏来人只剩下扶苏父子和几个“婢女”。
  婢女一号杨明舒,杨端和之女,大秦女将军,天生巨力。看见院落中的石桌放置的位置不在树荫底下之后,习惯性弯腰把石桌搬去了旁边的阴凉处。
  过来找扶苏玩耍的郭嘉正好撞见了这一幕。
  郭嘉:……
  郭嘉后退三步:
  “女壮士,你这力气可真大!”
  面相看着像柔弱淑女的杨明舒掩唇一笑,轻声细语地表示自己从小习武,实则是负责保护小郎君安全的女护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