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田丰:?
田丰于是问他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袁绍回答:
“曹孟德告诉我的,他与秦正共事许久,给的消息不会有错。”
正逢此时天子使者前来,带来了小皇帝讨要赋税的诏书。
郭图立刻断定道:
“某所言不错,这直隶是皇帝主政。诸位且看那诏书的措辞,显然出自陛下本人,而非秦正代笔。”
言语间颇显稚嫩,符合十三岁小皇帝的心理画像。
而且如果是朝中讨要赋税,也不会这么直白地要。肯定会各种委婉暗示,拿皇权压人。
审配十分赞同郭图的判断:
“应是陛下初掌权柄,还不懂这些。”
袁绍沉吟许久:
“既如此,那我等先恭顺一些。借口蝗虫过境粮草不丰,赋税少交些,暂且不和直隶起冲突就是。”
第75章 爱卿们怎么又打起来了?
和冀州袁绍的稳妥起见不同,他弟弟袁术就很不给皇帝面子了。
远在扬州的袁术根本不担心被直隶攻打,而且他一向又是个嚣张性子。收到催赋税的诏书之后,直接把诏书处理掉了。
袁术:扬州山高路远,沿途匪患丛生,诏书不至也是常有的事。
什么诏书?没看到,没收到,不清楚。
来送诏书的使者:???
你当我是死的?
袁术一看,哦,还有个人证。赶紧一挥手,让人把这家伙扣押了。如果对方反抗,那就直接击杀,这样便能死无对证。
问就是使者在来的路上遭遇了贼寇,可能已经被那些恶人害死了。
本来这一招是可以奏效的,毕竟袁术在自己的大本营上,人多势众。而使者孤身前来,身边顶多带那么几十个护卫随行,定然打不过袁术。
然而——
蒙英冷哼一声:
“将士们,随我冲!”
近百名护卫立刻翻身上马,原来他们并不是寻常的部曲护院,而是蒙英带来的并州骑兵。
这群人跟随吕布南征北战,曾经从李傕郭汜的大军包围中冲杀出来,区区袁术的这点人马如何拦得住?
不多时,这群人就冲出围困,直接扬长而去。
此事很快传遍了寿春。
黄盖大惊失色,连忙去寻了孙策。
自从几年前孙坚为了袁术讨伐刘表却战死之后,孙坚的部下就被袁术扣押了。
起初袁术扶持了孙坚的妻弟吴景和侄儿孙贲上位,接手了这些人。孙策前来讨要父亲的旧部不成,还被打发去了丹阳。
今年孙策遭遇山贼九死一生,逃回袁术这边,袁术才终于肯把旧部还给孙策。但数千旧部只给了一千,小气得很。
孙坚旧部都对袁术有意见,奈何势比人强。他们在袁术手下讨生活,除了听令行事也做不了其他。
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黄盖察觉到了危机,认为袁术这里不可久留。
黄盖对孙策说道:
“袁公路损毁陛下诏书、抗旨不从,若是扣押了朝廷来使还好说。如今使者已经脱困而去,只怕朝中很快就要将袁术打为乱臣贼子了!”
孙策立刻慎重起来:
“将军以为,我等该如何脱离袁术麾下?”
黄盖眉头紧皱:
“此事某也没什么决断,不如去问问朱君理。”
朱治朱君理,也是孙坚的旧部。历史上是东吴肱股之臣,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正是他建议孙策趁机谋取江东的。
孙策于是去拜访了朱治,朱治给出了和历史上差不多的建议。
他劝说孙策:
“袁术政德不立,本就拿不下扬州。便是强行占领治所寿春也不得长久,此乃伯符你的好机会!”
他教导孙策以带兵去给舅父吴景帮忙为由,去向袁术请战。
孙策便回去同袁术说:
“我家旧日里对江东黎庶多有恩义,此番回去协助舅父征伐横江,便可在当地征募士兵。不出意外可以征到三万之众,届时这些人都能随您一起平定天下,谋夺大业!”
他给袁术画了个大饼。
袁术轻视他一个还没加冠的毛头小子,又想着之前放走了朝廷使者,只怕要遭受朝中斥责,周遭的诸侯可能也会进攻他。如果能有三万士卒补充到军队之中的话,确实于他有利。
于是袁术答应了,轻易放走了虎崽子。
孙策这一去,可就不会再回来。
历史上朝廷好歹还在这个时候重新任命了一个扬州刺史,但这回始皇没有派个人过来送菜。扬州有袁术还有孙策,再派人来也没用,倒不如就地取材。
蒙英率兵前来,可不是单纯为了送个诏书的。
孙策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路边等待的蒙英一众。他对此十分警惕,差点就和对方拔刀相向了。
蒙英及时拿出了诏书:
“孙伯符接旨。”
孙策一愣,没想到朝廷还有旨意给他。
犹豫了一瞬,还是下马领旨了。
这次的旨意有两封,第一封是将孙策任命为怀义校尉,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统兵权。第二份是将他父亲乌程侯的爵位正式传递到他手上,并且在诏书里对孙坚的忠心大加赞扬。
蒙英宣完旨说道:
“昔年董卓作乱时,唯有曹孟德与你父亲孙文台尽心竭力地进攻反贼,可见天下诸侯间唯此二人忠心耿耿。如今陛下亲政,自然不会忘了乌程侯的功劳,斯人已逝,也只能补偿你一二。”
蒙英暗示道,袁术不敬朝廷,朝中有扶持一个新人担任扬州刺史的意思。扬州地处偏远,直隶鞭长莫及,所以必要挑选一个绝对忠心的臣子才好。
原本朝中是想派遣汉室宗亲的,奈何这些年汉室宗亲里也有不少心怀叵测之辈。陛下因而不信任这些亲戚,这才回忆起孙坚当年的忠耿来。
孙策作为孙坚的长子,想来必会承父之志,不叫朝廷失望。
孙策听到父亲的旧事,虎目含泪:
“陛下竟还记得家父吗?!”
且他初出茅庐,不过才十九岁的年纪。朝中居然敢让他担任一州刺史,可见确实对他父亲和他十分信任了。
经历过父亲离世后的孙策尝遍世间冷暖,多番遭受袁术打压,险些忘了当年父亲在世时的辉煌。
不过到底是经历过沉浮的江东虎崽,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拉拢的。他对蒙英依然怀抱警惕,直到蒙英拿出了第三封册封刺史的诏书。
蒙英解释道:
“若直接册封,恐你遭受袁术毒手。陛下派我等来协助你平定江东,到时再将诏书拿出,你也算名正言顺接管扬州。”
孙策一想也是。
又见蒙英看起来是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人,至多不过二十五岁。对方还是个将领,必然不像那些人一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于是欣然接纳了蒙英的加入。
孙策问起蒙英的来历。
蒙英说自己是关中人士,当初被迫加入了吕布麾下。如今吕布为秦司徒收服,他便转投了司徒,得到司徒的重用。
孙策也听闻过秦正的威名:
“秦司徒竟能击败李傕郭汜,还能收服吕奉先这等猛将,实在厉害。”
更厉害的是居然还派了个将领过来帮他偷家袁术,敢用他孙伯符,一点都不嫌弃他年纪小没什么威望,真是胆识过人。
其实要说孙策对朝廷有多少忠心,那肯定是没有的。但像他这种年纪小又嫉恶如仇的少年人,很容易热血上头,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始皇派遣蒙英过来,就是为此。
蒙家对大秦的忠心不必多说,蒙英又深受父亲蒙恬的影响。把他丢到孙策身边去给孙策洗脑,想来要不了几年,始皇就能看见一个对秦司徒忠心耿耿的将才了。
孙策这一路朝江东去,路上百姓纷纷来投。可见他家确实在江东一代颇有侠名,深得众人爱戴。
出发时不过一千人,抵达目的地后一点人数,已经五六千了。
接下来孙策要逐步攻克江东城池,有蒙英带着天子密诏协助,不少郡县直接就放弃了抵抗。
江东地带还是有那么几个忠臣的,虽然不多就是了。
与此同时。
直隶收到了蒙英的回信,诉说了袁术的种种恶行。
蒙英在信中写到,前两年朝廷曾经派遣先太傅马日磾前去袁术处宣旨,不成想被袁术扣押了。马日磾不肯臣服,软禁两年后在寿春生生呕血而亡。
朝廷只知马日磾去了寿春就没再回来,问袁术讨人,袁术偏说太傅是要留下为他效力才不肯离开的。
几月前马日磾身死,朝中就新立了一个太傅。未成想马日磾竟有此遭遇,可见袁术确实一点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始皇看着蒙英罗列的一桩桩一件件,认为这些还不够。
始皇看向儿子:
“朕记得,袁术曾僭越称帝?”
扶苏回忆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