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不过现在的董承除了有个已故的汉灵帝母亲董太后做姑姑、勉强在刘协面前有点脸面之外,其他就没什么特别的了。
  历史上,他好歹还护送过刘协东归,又以军功拜为将军。如今,却只能跟在伏完身后做事。
  赫赫有名的“衣带诏”事件便是刘协对曹操不满,将血书秘密交于董承。董承藏于衣带间,出宫联络众人反曹。
  可惜事情败露——毕竟大汉有个密谋必定泄密的debuff存在,无人幸免——曹操得知此事将董承一干人等诛杀,包括已经怀孕的董贵人。
  这件事引起了伏皇后的畏惧,生怕自己也步了董贵人后尘。
  所以她吸取教训之后,不仅没有选择乖顺下去,还悄悄给父亲伏完写信,希望伏完能诛杀曹操。
  伏完并不敢轻举妄动,拒绝了女儿。
  然后果不其然,这件事也暴露了。
  当时伏完已经去世,而且伏完也没有行动。然而没用,曹操依然把伏皇后和她的兄弟宗族、所生的两名皇子一并处死,伏氏遭到灭族。
  伏完泉下有知,估计得怄死。他都拒绝了还要遭受女儿牵连,实在惨得不行。
  这次换成伏完主导,董承辅助了。不过换谁也没用,刘协并不打算诛杀吕将军,压根没有配合他们下诏书。
  他们这点小动作又瞒不过始皇的耳目,于是不多时,始皇就把他们的党羽摸了个七七八八。
  始皇思索片刻:
  “人还是太少了。”
  他不信朝中有二心的臣子就这些。
  伏完的党羽里,有单纯对吕布不满的,有真心忠于皇帝、为陛下分忧的,也有想要借此谋夺利益的。
  但无论是这三种的哪一个,都是始皇一党的敌人。哪怕一网打尽,也没什么关系。
  因而始皇决定给他们添一把火。
  吕布很快得到陛下授意,开始故意做出嚣张姿态来。他并不行僭越之事,只在张辽高顺的提点下,从一些细枝末节上给其他臣子添堵。
  属于那种,你要抓他小辫子抓不到,可细究起来就是觉得他不敬天子的那种微妙感觉。
  如此高难度的做戏,要不是有人指点,光凭吕布的脑子根本装不出来。也正因为吕布自己装不出来,他能装出来以后,众人都觉得十分真实。
  汉室忠臣们便认定了吕布果然有不臣之心。
  想来也是,吕布此人狡诈反复,他会突然投效秦司徒本就令人意外。之前大家都以为是秦司徒驭下手段高超,如今看来,恐怕是吕布选择了暂时蛰伏。
  如今大权在握,吕布就不想继续跟着秦司徒了,妄图和司徒分庭抗礼。
  就像当初王允执政时期那般,他先协助王允击杀董卓,再跳出来和王允争权。
  忠臣们对吕布的不满渐渐堆积,伏完认为此乃天赐良机,连忙出面将他们拉入自己的同党之中,共谋诛吕一事。
  同一时间,因为吕布太嚣张,难免得罪一些其他并非忠臣的官员。
  如果只是单纯看不惯吕布的话,倒不一定非得跟着伏完做有可能掉脑袋的事情。
  ——都知道吕布发起疯来不管不顾了,还密谋诛杀对方,嫌命长是吧?
  万一吕布提前得到消息,直接提着方天画戟上门,把正在密谋的这群家伙给一锅端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总之稳妥点的人选择了另一个目标。
  官员来寻始皇,言语恳切:
  “吕布如此不将司徒放在眼里,司徒竟还容忍他吗?我等不如寻个机会将他赶出直隶,叫他再做一回丧家之犬!”
  是的,这群官员选择了投靠始皇。
  他们和吕布又没有深仇大恨,犯不着非得弄死对方。为了利益考量,当然是在两党相争时挑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党派。
  汉室忠臣走的是诛杀逆贼、匡扶陛下的道路,他们可不是。他们是单纯的政客,只想为自己的官途添砖加瓦。
  协助秦司徒更上一层楼,正是升官发财的最佳途径。秦司徒赶走吕布之后,难道还能亏待了他们这群党羽?
  始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正常情况下发展党羽,需要徐徐图之。想加快速度,少不得得营造一些比较特殊的朝堂格局。
  两党相争便是最好用的手段,有进取心的臣子们大概率会择一加入。哪怕是没有进取心的,为了自保也会选个稳妥的党派加入其中,寻求庇佑。
  除非两党都很拉跨,否则有政治智慧的人不会选择中立,毕竟中立等于同时得罪两边。
  智计无双的秦司徒和有勇无谋的吕布放在一起,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哪怕就是有聪明人想走扶持并架空吕布、日后独自掌权的路线,等始皇把“吕布党”镇压了,他也能“不计前嫌”地接纳这些追随吕布的人才,展现自己的风度。
  左右手互搏,能玩的套路太多了。
  始皇听着这群新投靠的官员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如何赶走吕布,一言不发。
  太尉杨彪之子杨修看了一眼秦司徒。
  这位未来会说出“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之词,因此遭受曹操诛杀的青年才俊,拥有极其敏锐的嗅觉,十分擅长揣测他人心思。
  他似乎看出了一丝端倪,意识到秦司徒的敌人并非吕布,而是其他对象。
  杨修微笑着提议:
  “吕布不过空有武力,并不难对付。我等若想在朝中掌握更大的权柄,目标自该放高一些。”
  比如,帮秦司徒把三公九卿里的汉室忠臣搞掉。他们才是阻拦秦正一手遮天的敌人,这群人整日盯着吕布有什么用?
  众人被杨修一番话点醒。
  是了,吕布再怎么嚣张傲慢,他也就只是个执金吾而已。
  虽然在东汉时期,名义上三公的权利逐渐被架空、职权遭到九卿和尚书台瓜分,反而是诸位将军们大权在握。
  但由于前头的汉帝搞了个三公可以兼掌尚书令的骚操作,所以被架空的权利实则还是在三公手中,只是换了个名头而已。
  并且九卿在东汉时期还被一分为三,分别由三公统领,这就更加强了三公的权利。
  本来九卿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如今三公九卿看似式微,都是皇帝一言可以废立的存在。实际上皇帝如果没有兵权在手的话,反手就能被他们架空。
  吕布表面煊赫,结果一看兵权,就一个皇城禁卫。而他名下有多少臣子归附,也很难说,说不准他还是个光杆司令呢。
  执金吾甚至连九卿之列都进不去。
  所以身为三公之一的司徒想要真正做到权势滔天,他的敌人是其他三公,也是其他三公名下的九卿,更是当初汉朝皇帝们为了制衡三公特意分权设立的、独立于三公九卿之外的实权官员。
  杨修提出建议:
  “忠于汉室的臣子不会坐看我等弄权,正巧伏完如今在集结这些人,我等不如挑拨他们和吕布相争,来个两败俱伤。”
  这样两个敌人都没了,朝中还不是他们司徒说了算?
  众人不由叹服:
  “德祖,还是你比较狠。”
  又有人问:
  “三公之中的太尉不是由你父亲杨文先担任吗?”
  杨修点了点头:
  “然家父不曾参与伏完的闹剧。”
  杨彪看似是大汉忠臣,但伏完折腾的这些事情他并未响应。
  因为杨彪一直都是个聪明人,一旦发现汉室没有拯救的可能性之后,他就会选择明哲保身。
  杨彪总能在维持住好名声的同时,防止自己卷入事端中去。
  他当官至今,历经过汉灵帝、十常侍、董卓、王允、郭李等一系列一个比一个难搞的上司。却能一直不受牵连,安安稳稳把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至高官职做个遍,历史上还寿终正寝了,就可见其厉害。
  跟着汉室沉沦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仅没有去协助伏完,还纵容了儿子投身秦司徒一党。
  如今杨修在党派内部混得如鱼得水,杨家的恢弘肉眼可见地还能继续维持下去。
  待此事结束,杨彪的太尉之位不会受到影响。汉室忠臣哪怕死绝了,他杨彪依旧可以继续当他的太尉,他和他儿子也能继续在朝中为弘农杨氏提供支援。
  这便是望族世家的本事。
  始皇扫了一眼张扬肆意的杨修,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平衡世家和朝堂。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任用世家,用其他方法防备世家对朝堂形成冲击,掌控皇帝。
  二是趁着乱世把世家弄掉,方法也不难,纵容土匪们对世家下屠刀就行了。大世家都干掉,小世家再用权术一点点削弱,最后朝中再无世家。
  但这个方法即便解决了世家,以后还会迎来学阀。
  届时不是世家作乱,而换成了科举形成的师生朋党抱团进行党争。不过学阀比起世家要好处理得多,对皇帝来说还是能够清理掉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