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但与此同时,世家带来的、集全族供养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也会出现断层。
  光靠古代科举想要筛选人才,很难再出现如今汉末的人才井喷局面。
  除了少数天才可以年少成名,大部分都只能等他们大器晚成了。毕竟年少时这些人资源不足,还得应付科举,接受的教育和世家子比起来差太大了。
  大器晚成虽然也是成了,然而成就的人才干不了两年就到了迟暮之年。年老者精力也不济,对朝廷来说不算什么好事。
  因此,世家的去留皆有利也有弊。
  始皇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对当前政治格局来说最佳的方案。
  杨修见司徒陷入沉思,这次却猜不透对方到底在想什么。他一向自负于自己揣测上意的本事,反而在司徒面前,他却只能猜中十之一二。
  始皇感受到视线,抬眸看了他一眼。
  杨修连忙垂下脑袋,不敢再探寻打量。
  待众人散去,扶苏笑着问道:
  “阿父决定好要如何对付世家了吗?”
  太子殿下还是如此敏锐,永远是最懂他阿父的那个。
  始皇瞥他一眼:
  “你知道的太多了,换成曹操在此,你要步上杨修的后尘。”
  扶苏骄矜地说道:
  “我没事为什么要去猜他曹孟德的心思?况且曹孟德怕被人看透,我阿父可不怕这个。”
  始皇露出了点笑意来:
  “你整日里就知道溜须拍马。”
  扶苏已经开始分析起父亲的想法了:
  “官学的建立不可一蹴而就,便是要培养寒门学子,也得慢慢来。现在就摈弃世家实属操之过急,届时寒门子弟还没起来,世家子先没了,朝中就要无人可用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维持住两边的平衡,一边打压世家,一边扶持寒门。
  无需一股脑彻底解决掉世家,只要让世家没办法一手遮天就好了。
  唐末世家被一锅端了之后,天下就当真没有世家了吗?不是的,诸如琅琊王氏之类的其实还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当年那么显赫了。
  从宋朝开始,世家子的名号拿出去已经不算什么了。反而你在朝中有什么高官大儒当老师,才是能令人高看一头的。
  汉唐皇帝容不下世家,主要还是世家掌握的权柄太大。
  世家官员可以左右朝廷官员的任免,他们会疯狂推荐自己的姻亲门生,在朝中形成朋党,甚至架空皇帝。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保留下世家提供的精英子弟,对皇帝来说收益最大。
  届时官员选拔看科举考核,官员任免听皇帝调令。世家只是个单纯的精英培育所,而寒门也能提供大量中低端人才、以及少数灵光一现的精英人才,双方形成制衡。
  始皇喝了口茶,才道:
  “明朝时期正是这样的形式。”
  真以为世家子精英众多,就一定会在朝中重新将世家捧出来了?精英归精英,学问做得好的不代表官能做得好。
  世家中纯靠家族才能坐稳官位的人才可太多了。
  哪怕这些子弟政治头脑太差,各族之间官官相护,也能让他们继续当官,不至于被党争等原因踩下去。然后他们联手排挤寒门子弟,靠着人数和高官垄断上升渠道。
  倘若没有足够的权势庇佑,世家出来的精英人才也得在朝中靠自己的本事混。混不下去的自然会被淘汰,再加上皇帝有意防备,世家这才无法继续一手遮天。
  扶苏赞同了父亲的看法:
  “朝中当官的自家子弟多了,总能总结出不少当官的技巧。各式各样的情形他们都经历过,家中小儿自小便能学习先辈经验,入朝后也能如鱼得水。”
  但世家衰微之后,同时入朝的自家子弟就那么几个,其中能做到高官的也不多。
  没有足够的前辈经验支撑,后头的精英哪怕学出来也只是书呆子。除了学问做得比寒门子弟好之外,也没太多优势。
  大家当官的起跑线差距不会太大,朝中就能形成相对良性的环境了。
  始皇最后下定决心:
  “先削一波世家,削弱到合适的程度,不必全部打压。而后扶持寒门,让他们双方斗去。”
  至于怎么削、怎么扶持,如何保证操作的时候不会受到世家掣肘,这些就得慢慢琢磨了。
  好在这对始皇父子来说没有难度。
  非要说阶级垄断,先秦时期来自真正贵族王侯的垄断才是最难搞的。世家好歹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不少祖上还是泥腿子出身呢。
  外界袁绍被王离李左车联手诛杀并收复青冀二州的时候,直隶的伏完还在和吕布玩密谋刺杀这一戏码。
  豫州的刘宠等乱象被平定、豫州在治理下开始恢复生机的时候,伏完这批人终于准备动手了。
  吕布就卡着他们动手之前最后一次密谋的时机找上门来,毫不客气地将这群家伙一锅端了。
  大汉忠臣集团再次大出血。
  直隶这里几乎不剩什么忠臣了,而刘协听闻此事之后异常震惊。先是惊愕于他的忠臣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而后慢慢回过味来了,感觉好像两边都没那么忠心。
  吕布当真忠心不二吗?
  不确定,再看看。
  伏完拉起的这群人呢?
  好像有人是忠心的,也有人试图浑水摸鱼。
  刘协被他们弄得一个头两个大。
  然而不等他思考出个结果来,因为杀了太多忠臣引起众怒,被这群人的同族官员联手排挤。吕布被迫率兵逃跑,跑出了直隶。
  到底是在朝中经营多年的臣子,不可能一点后手都不留。吕布不管不顾把他们都杀了,自己必然要承担后果。
  有些族人掌握着兵权,文臣无法和吕布抗衡,他们却可以。吕布如果不早点逃走,等他们杀上门来,洛阳肯定要大乱。
  所以吕布“提前得到了线人的告密”,得知有人要围剿他,为族人复仇。大惊失色之下,也管不得其他了,干脆率领并州铁骑一路向北,奔回了并州老家。
  ——上一回吕布是往东跑的,但是东边诸侯都不怎么乐意接纳他,于是这次他往老家跑,众人都觉得很合理。
  结果去了并州之后,又发现并州被公孙瓒牢牢把控住,自己分不到一杯羹。吕布干脆调头往西,又去凉州和马腾抢地盘了。
  荆州的刘表左看看右看看。
  左边,直隶的秦司徒已经掌控了益州、拉拢了凉州和并州。右边秦司徒已经掌控了幽州、青州、冀州和豫州,拉拢了兖州和徐州。
  目前态度不明的,就剩下他荆州、孙策的扬州、以及最难的交州。
  刘表预感到了不妙:
  “孙策不会也暗中投靠了秦司徒吧?”
  他的谋臣不解:
  “刺史何出此言?孙策身边那小将,分明是吕布的人。”
  刘表觉得有些窒息:
  “你都知道那小将是吕布的人了,结果吕布奔逃出直隶后,不去扬州找孙策,然而在北边被人赶来赶去,甚至还沦落到去西凉抢那不毛之地,你觉得合理吗?”
  谋臣:……
  对啊!吕布为什么不去扬州?!
  刘表头疼地扶额:
  “我怀疑那蒙英已经和吕布不是一条心了,可能接受了秦司徒的招安。又或者,他也没有投靠秦司徒,而是自己出去重新找了个主公,譬如那江东的小霸王孙策。”
  这里头最坏的结果就是扬州也是接受秦司徒统领的。
  如此一来,放眼天下,他荆州成了那个独苗苗。身后的交州指望不上,荆州遭受三面围攻,这也太危险了!
  刘表赶紧派人去徐州联络曹操。
  为今之计,只有拉拢曹孟德,与他共抗秦正。如果曹孟德能拉上兖州和他一起对抗直隶的话,他们还有些许胜算。
  刘表乐观地想到:
  “孙策不一定就听秦司徒的话,何况西凉的马腾、并州的公孙瓒,这些都不是一开始就跟随秦正的下属,私下里说不定怀有二心呢。”
  结果曹操想也不想就把刘表派去的使者扣押了,转头扭送去了直隶,作为投名状。
  刘表:???
  曹孟德你居然是这样的曹孟德!
  曹操对此也很无奈,他有什么办法?
  刘表说如果能拉上兖州一起,抵抗秦正就事半功倍,他当然懂这个道理。然而这两年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到底还是被挑拨得不如从前了,根本无法保证荀彧会听他的。
  起初只是曹操单方面猜忌荀彧,尤其听说荀攸和一干颍川人士去了秦正身边颇受重用后。
  这会不会是荀彧推荐的?
  曹操不知道,但他有所怀疑。
  本来徐州治所和兖州治所就相隔有一段距离,两人长期各自处理自己的州府,难免生疏。无法面对面谈心说开,书信三言两语的,误会只会越来越深。
  荀彧心思玲珑,发现自己被猜忌了,自然会伤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