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岳飞被夸得不好意思:
“我等只是一些寻常小裨将,比不得那些抗击金军的大将厉害。”
扶苏却说都是一样的,保卫百姓的将领皆是好将领。还道可惜自己身子骨不争气,否则自己也想投军,保家卫国。
岳飞看着他纤瘦的身形:
“郎君好志向!”
病弱的身躯也阻挡不了这一腔热血,岳飞感动坏了,觉得梓桑简直是他的知己,天下更该多一些这样的汉子才是。
岳飞可是听说了,之前李二凤因故不在赵州,恰逢金军大举来犯,都是这位秦小兄弟指挥军队御敌的。
他一时见猎心喜,就和扶苏聊起了军事。这搞得扶苏压力山大,险些就要叫唐太宗过来救命了。
扶苏硬着头皮把韩信说过的那些兵法挑挑拣拣拿出来和岳飞讨论,说自己是韩将军的仰慕者,总算稳住了岳飞。
岳飞对兵法了解颇深。
听了扶苏的分享,一下子就确定了扶苏说的确实是韩信的用兵之道。而且其中内容比市面上流传下来的要更加完整,毕竟本位面韩信的那些兵书早就失传了。
扶苏仗着认识韩信本人,拜读过他的全部大作。随便说一段出来,他自己没意识到有什么厉害的,岳飞却听得如痴如醉。
岳飞感慨不已:
“未成想秦兄家中还有淮阴侯的兵书传世!”
扶苏立刻表示他可以把兵书借给岳飞,还可以将兵书印刷多份,避免再次失传。
岳飞一怔,连忙起身下拜:
“多谢小兄弟大义!”
扶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帮忙公布兵书内容其实是为了哄自家大将军。
韩信听说这个位面他的兵书失传了,气得饭都吃不下去,已经去找刘季麻烦十几次了。
直到刘季发誓等下回陛下和殿下回来,他们就去找这个位面的刘邦。到时候一定帮韩大将军揍人,这才勉强安抚住了兵仙。
不管如何,扶苏靠着韩信的关系和岳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岳飞认定了扶苏是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报国青年,和他是一路人,将他引为了知己。
两人关系好了之后,难免聊到一些岳飞的往事。
岳飞跟他分享自己在军营里的日常,说可能会有些枯燥。扶苏就说总比自己好,自己常年卧病在床,连军营都去不得。
此话一出,岳飞哪里还能坐得住。
趁着没有战事,他就绞尽脑汁地回忆军营里有什么趣事,说给扶苏听。
说得多了,扶苏就感慨:
“可惜平定军已经四散了,也不知还活下来几个人。最近军中收容了一些,其余的士兵似乎大多都回乡去了。”
岳飞心中一动。
平定军散了,但它也可以没散。
自己是平定军中的偏校,虽不是特别高的军职,但好歹有职位在身。
如果他以平定军偏校的身份,重新收拢平定军。再向众人表示军中这些士卒都是主动来投平定军的乡亲,说不得可以蒙混过关呢。
等金人撤军之后,这支队伍就不是犯忌讳的民间军队了,而是朝廷的正规军、平定县的守军。
岳飞连忙去寻了李世民等人,商议此事的可行性。
扶苏圆满完成了任务。
能干的小太子得到了两位父亲的夸奖,被批准可以去玩了。接下来的事情交给他们大人解决,小孩子不用操心。
不多时,赵州这里的私兵就化身为平定军赵州分军,开始向各方传递消息,招揽原平定军成员回来归队。
虽然最终回来的不多,但反正朝廷那边也没有军队名册。这年头没有互联网,名单都在各地自己留着,都城可没有信息共享。
平定县失陷之后,城里乱成一团,好多军职高的将军都死了。只要派人潜入其中将军队名册烧了,借口是混乱时遗失,就能偷梁换柱。
皇帝哪里知道军中这些到底是不是平定军的原本成员?反正看他们令行禁止的架势,一般人也不会怀疑这不是正规军。
顶多就是平定军的将领格外会带兵,带出来的士兵素质极高而已。
恰好,岳飞就是个擅长带兵的。
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你看大秦兵马俑像不像训练完成的岳家军?
唯一的问题就是,岳家军是忍饥挨饿也不去侵犯百姓。兵马俑是压根不会饿,用不着侵犯百姓。
秦将闾头疼地问大家:
“怎么才能防止岳飞发现兵马俑不用吃喝拉撒这件事?”
始皇思索:
“系统似乎会下障眼法,或许在旁人眼中,兵马俑是会吃饭睡觉的。”
至少这么半个月下来,也没见岳飞跑来询问这件事。甚至还和兵马俑打成一片,压根没发现兵马俑智商不高。
可见岳飞应该没发现异常,被系统糊弄住了。
李世民则发挥他对军队的了解:
“障眼法只能管明面上的,如果岳飞接触了军中账册,或许会意识到不对劲。除非他看账本时,也会受到影响,发现不了军队支出上的问题。”
没必要去赌这个,最好还是他们自己出个人来管账。大军每日到底消耗多少粮草,不必让岳飞知道实情。
扶苏明白了:
“找个懂行的来做假账!”
这人得很熟悉军粮耗费的情况,否则做出来的假账非常容易露馅。
李世民赞同: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说出来不太好听。
嬴政顺势思索起来:
“我大秦将军文武皆备,倒是能兼顾打仗和做账。只是听你的意思,你想专门安排一个人处理此事?”
李世民嘴角一抽:
“你们大秦将军管得太多了,又要打仗又要治理,这样军政一体,很危险啊。”
大唐就吃过这个教训。
起初大唐的节度使只有军事上的权力,后来傻缺皇帝给他们扩大了权力——此处点名批评李隆基——节度使开始拥有任免地方官员、征税理财、甚至专权诛杀的资格,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嬴政不屑地说:
“朕的太守不曾越职造反。”
哪怕军政合一,也没引起什么安史之乱。是你们大唐的皇帝不行,所以别怪将军太能干。
李世民不想和他说话。
你家那是太守不敢造反,不代表这个制度安全。我扯制度,你扯皇帝,没法聊。
嬴政:“朕驾崩后太守也不曾造反。”
所以制度也没问题,毕竟胡亥这个皇帝很有问题。
李世民:……
李世民忍无可忍:
“秦朝太守是不想造反吗?那不是被胡亥杀怕了才没敢造反吗?你看看汉朝,多少太守拥兵自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刚回来的刘彻:???
刘彻大怒:
“说秦朝就说秦朝,扯朕的大汉做什么?”
李世民颇为光棍地说:
“这不是,你们汉朝和他们秦朝用的是差不多的制度,都有太守吗?”
唐朝的州郡长官是刺史,但是和汉朝的刺史不一样。唐朝的刺史没有军事大权,只有监察大权,顺道还要负责一些民生上的事务。
扶苏躲在阿父身后看热闹,不亦乐乎。
始皇看他们三个吵得有来有回,就知道不是第一次了。估计以前也老吵架,不是什么大事。
始皇便只对秦将闾吩咐道:
“努力抽个荀彧出来。”
荀彧擅长军中账务的管理,让他来做假账绝对不会露馅。
龙凤猪三人立刻警觉。
刘彻敏锐地问道:
“你认得荀彧?那你认得郭嘉吗?上回来的那个郭奉孝是不是替你来的?”
李世民也问:
“你怎么挖曹操墙角的?朕都没能挖来,你居然成功了?”
嬴政则直接问最关键的:
“郭嘉既然听你的,那曹操呢?”
始皇:……
就不能是朕特别了解各朝名人,所以提议重用荀彧吗?
三人:秦将又不是不行,为什么非得找汉末的?老实说,你是不是又想挖一次曹操墙角?
单独把荀彧弄出来,趁着曹操不在,把人收服了。这么一想,还挺有可行性的。
毕竟曹操和荀彧有隔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哪怕旧事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也不见得两人已经说开了。万一荀彧就是那么烈性,死活不肯原谅曹操呢。
这么一想,刘彻也怂恿秦将闾:
“抽!抽个荀彧出来!”
地府里的荀彧本人:……
荀彧费解地看向郭嘉:
“所以上回来的那个奉孝,当真是为了始皇帝来的?”
郭嘉装傻:
“文若问我有什么用?嘉亦不知!”
他说那个郭嘉特别狡猾,根本没办法套话。而且不知道跟谁学坏了,缺德得很,差点把他都给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