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南逃的人想得都很美——金军还没到,而他们有马车可以赶路,肯定能在金军抵达之前就逃出很远。
  然而谁都没想到,跑出去没几天,他们就遭遇了劫匪。
  骑着高头大马的劫匪不仅抢走了他们的钱财车马,还抢走了他们的妻儿老小。徒留一群男人在风中面面相觑,被留下的不是青壮就是有官身的老者。
  这年头劫匪的马都要比官府的健硕,简直没处说理去。
  身无分文还没了代步工具的他们一时间迷茫起来,是继续往南走,还是调头回京?可是他们之前赶车走了几天,已经距离开封很远了,走回去万一遇到金军怎么办?
  靠双腿赶路实在困难,最后他们只能选择就近找个地方歇脚,暂且躲藏。然后派遣没被掳走的壮年家丁去最近的城池,有些家族在那里还有产业,能弄来其他车马。
  “主家,我等发现不远处就有个村庄可以落脚。”
  一群人灰头土脸地来到村庄。
  进村一看,好家伙,官家居然也在这里!不仅是官家,比他们先出城的那些达官显贵竟是全在!
  而且在场的全是男人,一个女眷和幼儿都见不到。
  众人面面相觑。
  徽钦二帝气得咬牙切齿:
  “该死的贼匪!可恶至极!该死的李纲!竟还没派兵来解救朕!”
  此时,劫匪已经带着钱财人口跑远了。
  然后不幸地“遭遇”了之前逃离队伍要回京的平定军。
  平定军神奇地打败了劫匪,带着这些钱财和解救的老弱妇孺去了最近的县城,暂且落脚。
  而躲在村庄里抱团取暖的徽钦二帝和权贵男子们,则很倒霉地遇到了已经杀到开封附近的金军,被当场抓获。
  一切就是这么地巧合呢。
  第92章 说来可能不信,我是被迫起义的
  这几日开封城内的众人,心情可算是跌宕起伏。
  先是皇帝和达官显贵们纷纷出逃,丢下百姓自己去了安稳的南方。城中怨声四起,但跟着他们走的百姓人数倒是不多。
  一来,城中一直在流传平定军能阻击金军的流言,开封城的形势并不怎么危急。
  二来,对普通百姓而言逃难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小事。贵人们可以带着家当坐马车悠悠闲闲地出发,他们却要自己背负行李,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南走。
  辛苦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很危险。
  朝廷一乱,各地贼匪四起。哪怕路上好运没碰见金军和匪寇,失了家宅土地的庶民日子也过不下去,迟早坐吃山空。
  因而城中百姓只是怨愤贵人们独自出逃,心里渐渐生出了“这样的狗皇帝不要也罢”的危险想法。
  李纲没有空去管城中流言。
  他也没心思管,甚至还有点放任。因为李纲想做的是守卫国土,而不是守卫傻缺君王,他也是有脾气的。
  李纲不管,其他手里没兵的臣子就更管不了了。控制流言得官差配合,官差衙役都被李纲调去干别的了,哪里有人手分给他们去抓传瞎话的百姓。
  在这样微妙的气氛下,又有一则新消息流传了出来。
  先是有零星一些被皇帝带走的平定军士卒悄悄跑回了开封,惶恐地找到暂且接手平定军的将军,说了自己逃回来的缘由。
  那将军是个主战派,自然不会苛责有心卫国的好儿郎。对于皇帝南逃的事情,他心里也憋着火呢,看他们跑回来,将军其实也有暗爽。
  他摆摆手,让士兵们赶紧入队。
  皇帝当时带人是随便拉了一些队伍就带走了的,压根没去清点计算到底带了谁。现在士兵们回来,只要把他们打散到别的队伍里,皇帝恐怕都不知道有人做了逃兵。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将军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一两个逃回来还好说,他们也不一定有认识的人同在南行的队伍里,其他士兵不见得会检举他们。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日下来越来越多的士兵跑回来。粗粗一数,快有百人了。
  这么多人,皇帝是瞎了才会发现不了。
  就算皇帝发现不了,跟着皇帝一起走的心腹将领也会察觉到人数不对劲。
  将军头疼起来,赶紧去找李纲,想商议个对策出来。
  李纲木着脸给他看最新奏报:
  “你的消息过时了。”
  零星跑回来的士兵速度不够快,他们又没有代步工具。所以从之前跟着皇帝出发再到回京,用时不短。
  这个时候,南边该发生的都发生完了。
  李纲这里收到了平定军分支的传讯,说他们解救了不少女眷和老弱。
  在平定军口中,事情是这样的——
  他们跟随皇帝南下,期间有一些零散的士兵不肯继续往南走,自己悄悄跑回来了。起初人数少还好,人多之后皇帝就有意见了,非要派遣人去把逃兵抓回来。
  而后王驾就在某处停留,等待外出的平定军将人抓回。
  结果没想到他们早就被山匪盯上了,分了一小半人出去捉逃兵之后,山匪认为这个队伍战斗力大减,正是出击的好时候。
  于是山匪就打上门了。
  皇帝自己停在那里不动,目标那么大,还一停就两三天。山匪对附近又熟悉,攻打起他们来简直事半功倍,轻轻松松就取得了胜利。
  留守的平定军只能护着皇帝逃跑,其余的辎重等物无法兼顾。毕竟带着它们跑太耽误工夫了,一不小心皇帝也要被抓走。
  然而山匪有备而来,他们的这番出逃也不顺利。
  将军看到信件里说那些贪生怕死的男人为了自己逃跑,丢下妻儿老小不顾,任由他们被山匪捉走了。
  将军气得怒发冲冠:
  “真有此事?!”
  李纲叹了口气:
  “那些人的家眷也是这么说的,应当不假。”
  将军一愣,这些人被救出来了?
  他接着往下看。
  信中确实没有抹黑那些男人,“山匪”在抢劫那些人时故意放了点水,给了男人们逃跑的时间。
  虽然不是每个跑的时候都不顾老弱妇孺,但大部分确实是只管自己逃窜。那些被丢下的亲眷心中有怨愤,在平定军写信时就也跟着写了一封,谴责那些人自己逃跑。
  开封这里只看到有受害者同样声讨软骨头男人,没看到非受害者为自己家的男丁叫屈——主要他们也不知道平定军写了什么——所以李纲等人就默认所有男人都这个德性了。
  想想他们弃城而逃的举措,好像也不让人意外呢。
  说回山匪。
  山匪掳走了钱财人口后,可能有些得意忘形,并没有太过遮掩自己的行径。被派出去捉拿逃兵的那支队伍察觉到了端倪,赶紧回来支援。
  这件事情上信件里写的语焉不详,似乎在遮掩什么。
  聪明人一看便知:
  “看来这支队伍不曾认真搜寻逃兵,只是在做样子糊弄官家。约莫打的是拖延几日之后,说实在搜寻不到,顺势回来复命的主意。”
  反正皇帝还指望他们保护自己,又不可能计较他们没抓到人。到时候再渲染一下附近山匪横行的危险,皇帝就不敢继续停留在这里了,只会催着继续上路。
  只是没想到他们离开后才拖延了两日,皇帝就被山匪打劫了。
  由于捉逃兵是在做戏,这支队伍便没有走远。反倒是装模作样打探逃兵消息时,意外听闻了有山匪做了笔“大买卖”,怀疑是皇帝遇到了危险,及时赶来支援。
  ——虽然没救到皇帝,但及时救下了他们的亲眷,怎么不算及时呢?
  后续就是这支队伍担忧他们人少,继续在外待着还会遇到其他危险,干脆先护送贵人们去周围县城里待着。
  而后从贵人口中得知了他们离开这两日发生的事情,写成书信传到开封,告知开封守将一声。
  书信的最后,平定军的负责人表示:
  “还请将军派兵去解救官家!”
  没了钱财马车傍身的皇帝估计还在哪个地方猫着呢,走不远的。李纲要是不赶紧去救人,皇帝一定会狠狠记他一笔。
  将军揉揉眉心:
  “这都是什么事,开封正是局势危急的时刻,还要分出人手去给官家善后。”
  将军有些不情不愿,但他也知道自己这边没有拒绝的余地。等打退了金人,皇帝还是那个皇帝,算起旧账来他们谁都吃不消。
  李纲麻木地说他已经派人去清点兵马,分出一支往南接应皇帝去了。算算时间,现在应该清点完毕,正准备出发。
  将军脸色难看:
  “可金人已经进入开封地界了。”
  一个搞不好,这支队伍就要在外头和金人碰上。
  李纲叹气:
  “官家距离此地也不远,走快一些、倘若没碰见金人,还是能把人接回来的。”
  别看他们出走快十天了,路上因为带的东西多、养尊处优的皇帝又受不了颠簸,行进速度其实不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