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含铁量低,冶炼时提炼出的铁会减少,顶多是多消耗一些人力和燃料。但是有害物质的存在,对古代锻造师来说就很麻烦了,并没有那么容易祛除。
  所以别看78和80差距不大,实则真的拿去锻造兵甲,就会发现省事太多了。
  扶苏才不管这个:
  “反正入了我大秦,就是我阿父的。”
  它燕国迟早都要被大秦吞并,到时候全是秦国的东西。秦国提前挪用一些,有什么问题吗!
  始皇深以为然:
  “燕王骂朕,实在不知好歹。传讯给范蠡,让玩家商队进军燕国。”
  这两个月来新进入游戏的玩家数量激增,直接导致学缝纫等副职业的人数也大量增多,产出的垃圾白板装数不胜数。
  所以短短时间,又攒够了可以出去倾销一波的资本。始皇本来就在思考下一个针对谁,现在燕国自己蹦出来得罪人,那就从它开始好了。
  扶苏却说:
  “燕王没有得罪齐王,突然针对燕国,楚王该反应过来是秦国在背后捣鬼了。”
  始皇想了想:
  “之前从赵楚两国赚来的铜有多少?”
  扶苏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虽然当时看起来是玩家的行动,但其实货是秦国提供的。哪怕只卖1铜刀,卖得的盈利也归秦国所有。
  玩家对游戏币的需求没那么大,秦国随随便便就用绝版道具换得了玩家的劳动力。所以钱现在都在国库,秦国几乎堪称无本买卖——毕竟商品是玩家丢弃不要的垃圾装。
  始皇想,可以在秦国也搞一波这个。
  这样燕国和秦国一起遭殃,秦国就没有嫌疑了。然后再暗中以铜补贴那些受损的商户,介于秦国庶民平时就不怎么买东西,无需付出多少钱财。
  秦国的商人本来也是做中高档生意的,做底层生意的很少。
  这就相当于国家出补贴,让农民花一块钱买新衣服,剩下的钱走国库。再加上这个年头的商户也不敢真的按市场价收钱,顶多比成本价高一些,国库要出的就更少了。
  始皇轻描淡写地说:
  “其他诸侯国的庶民都有物美价廉的新衣穿,我大秦子民自然也不能落后。”
  扶苏笑道:
  “陛下英明。”
  范蠡去齐国之后,秦国境内的商业还得有个人来统领。扶苏惫懒,所以把活分派了下去。
  仗着巴蜀之地是秦王政时期,他们派人去那边招揽了还在巴蜀行商的巴清。列国不知巴清此人的名声,还当秦国只有一个范蠡懂得这些。
  可惜了,巴蜀之地的时期不是秦王政刚亲政那会儿。不然说不定还能有个被流放到巴蜀、尚未自尽的吕不韦可以抓来干活。
  巴清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父子俩生前那会儿,扶苏就让巴清统领秦国商队,协助大秦对外打经济战。如今扶苏有了经验,指点起巴清该怎么做时效率更高。
  巴清已经迅速掌握了要领,并且和西北的马商乌氏倮联手结成了一整张商业网络。始皇要下达什么新令,可以迅速传达给所有大小商户,不必经过玩家的手。
  只要瞒过了玩家,就很难走漏消息给列国。而想瞒玩家,也不难,用书写的方式交流就行了。
  附近聊天频道不会把文字交流也全都展露出来,只会显示开口说的内容。何况就算要开口说话,也能通过阻拦玩家靠近,让说话者脱离“附近频道”的捕捉范围。
  商户的补贴很快发了下去。
  之后再有玩家过来兜售廉价商品,他们都配合地做戏关闭店铺。
  店铺关闭后,官府接手收购。
  扶苏的意思是趁机引导并协助那些商户转而进军高端产业,那些和民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行业,还是掌控在官府手里比较合适。
  这样可以做到全国统一定价,遇到什么天灾人祸也不会哄抬物价。
  他们大秦的商业繁荣程度还达不到需要市场自由开花的阶段,全由官方商行掌控完全是可行的。等以后管不过来了,再转为官民合资。
  类似于后世的国家控股。
  李斯听明白了。
  降低敌国的怀疑和让利于民都是连带的目的,陛下和太子真正想做的是掌控这些商道产业,顺理成章地把商人们从这一行里踢出去。
  要是强行抢夺,容易引起众怒,会比较麻烦。但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还主动帮助商人转型做更赚钱的行业,却能皆大欢喜。
  李斯佩服:
  “陛下确实英明神武!”
  始皇忽略了他的彩虹屁,只问儿子:
  “如何挑拨得魏齐楚三国全力进攻,互相消耗国力,你可想好了?”
  燕国的事情不过是插曲,他们今天要谈的正事还是三国争吴地。
  这个问题是始皇在李斯来之前考验儿子的,结果扶苏搞了个分身出来打岔,逃避做题,一直拖到现在。
  扶苏只好转动他不想思考的脑子:
  “那就去和魏惠王好好说一说他中年时期和齐国打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吧,告诉他魏国是怎么惨败到从霸主沦落成人人可欺的。”
  至于楚国,这还用挑拨?只要把锅扣牢了,楚王自己就会打红眼。
  顺便再示敌以弱一下,让大家看到就连秦国也遭受盟友齐国的毒手,如今忙着自救没空也没心情帮齐国。
  这不就是天赐良机?
  现在不打,难道等秦齐重归于好,秦国出兵帮齐国?就算秦国干脆和齐国决裂了,也不妨碍秦国跑来报复齐国,顺便分一杯羹啊!
  总之,趁着秦国和燕国都无暇发兵,忙着收拾国内的烂摊子,赶紧把齐国打了才是正经的。
  李斯恍然大悟:
  “所以在秦国境内搞倾销,还能趁机和齐国割席,不去掺和吴地的争夺?”
  否则秦国作为盟友,少不得要出点兵意思意思支援一下。
  何况秦国一开始结盟时,就是许诺了会帮齐国吞并吴越的。如今想要赖账,可不就得找点不可抗力当做借口?
  果然,陛下做什么事都是深思熟虑的,绝不会只有简简单单一个目的,他还有得学呢。
  第120章 大家都晚景凄凉,凭什么你寿终正寝
  齐国在吴地的吞并一开始十分顺利。
  一口气吞了大半吴国国土,正高兴呢。哪怕知道接下来要面对越国的抵抗,齐王也不是很在意。
  结果越王倒是乖觉,认为自己打不过齐国,干脆把兵给撤了。不仅没和齐国正面起冲突,甚至还将已经收拢到麾下的剩余小半吴国地盘给吐了出来。
  齐王顿时察觉到了危机。
  越王怎么可能无缘无故把到嘴的肥肉给吐掉,定然有阴谋。
  哪怕明知打不过齐国,也不至于如此,否则之前辛辛苦苦覆灭吴国岂不是全在做白工?连成本和战损都收不回来!
  齐国的士兵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选择了观望局势。
  这一观望,就耽误了最佳时机。
  越国的故布疑阵反而让齐国没能第一时间吞并整个吴国,给了后来的楚国和魏国瓜分吴地的机会。
  攻打吴国的残兵,总比攻打齐国的士兵要省事。等齐王收到消息的时候,吴国已经一分为三了。
  但三家瓜分的地盘数量不对等,富饶程度也各不相同。魏国还好说,楚国是有些不太满意的。
  楚王评估了一下自己和齐国的军事差距。
  首先,楚国本身就比齐国能打。其次齐国军队之前镇压吴国军队,又耗费了一点军力。不像他们楚国,是直接接手被越国镇压过的吴地,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和齐国打起来胜算还是很高的。
  楚王还想要把整个吴越吞了,毕竟在他继位的时候,吴越两地除了越国南部被归入百越之外,其他地区都是他们楚国的地盘。
  结果时空错乱一出,在他楚悼王在位期间吴越独立出去了。他若是拿不回来,哪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要是被齐国占走,更是显得他无能。
  于是楚国坚定了要把齐国士兵全数驱赶出吴地的决心。
  隔壁魏国则是迎来了一名说客。
  当年秦灭六国的时候,曾经令尉缭携带重金去贿赂六国高官。
  因六国国君昏聩,不少甚至还被相邦把持,导致这一招非常好用。大国中的赵国和齐国就是这么灭亡的,楚国也因此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虽然如今各国君主没那么昏聩,但贿赂高官这条路依然能行得通。
  原因很简单,是人,就有私心。只要抓准了他的软肋,针对性游说,依然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像秦国大将白起的死一样,秦相范雎在其中居功甚伟。哪怕起因是将相不和,背后也定然有赵人离间,甚至是贿赂。
  何况,就算不走贿赂这条路,也有别的办法可以操作。
  英明的君主有针对英明君主的法子。
  始皇查看了一圈大秦各地的郡治官吏名单,从中挑选出了几个并不起眼的心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