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所以她选择了土选项,也就是夸她功绩的那一项。
还有就是自己给自己起尊号那个选项,毕竟多选题,总不能只选一个,她便随便拉了一个出来凑数。
反正注定答不对了,维持住自己在大王心里的好印象才是要紧事。
幸好她还有争气的后人,就算为着后头的数代明君,她的地位也会稳固到无人能够动摇。
系统判卷:
【回答错误!】
【金选项尊号相关记载并无争议,出自《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
【土选项也不存在争议,该评价来自研究先秦史的名家马先生。马先生在秦史界极具权威,为我国著名史学家。】
系统宣布正确答案是“昭襄王篡位掌权”和“始称太后”这两条,也就是说摄政那些听起来很糟糕的描述都是真的。
芈八子:唉,日子真难过!
幸好,还有个篡位存疑。不然就不是两条黑历史挂身上了,而是足足三条。
魏惠王忽然开口:
“其他选项可以详解吗?”
他不好过了,别人也别想好过。什么太后摄政、篡权夺位的,都给他细细分说。说清楚一点,好叫秦人下不来台。
尤其是昭襄王篡位这个说法,他很感兴趣。如果对方是篡位夺得的江山社稷,那就有意思了。
三个秦人都懒得理他。
秦政和扶苏是因为不以为意。
别管正史上昭襄王是怎么继位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所在的原生位面又不是正史位面,而是同人文衍生位面。
同人文的作者立场是偏向秦国的,写作时当然会刻意挑选对秦国有利的说法取用。反正是存疑的记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她选哪个都理直气壮。
所以在父子俩的位面,昭襄王就是正经继位的。
扶苏记得当时是秦武王死后国内乱了起来,好几方势力支持不同的人继位。偏偏惠文后死得比她儿子还早,所以也没个人能主持大局。
最后几方势力博弈,芈八子和她兄弟率领的楚系一脉占据上风。将外出为质的公子稷接回国继位,镇压了其他势力,诛杀了企图夺位的公子壮。
因为母亲和舅舅在自己的继位上出了大力气,后续昭襄王亲政后起初并没有太过限制母亲手里的权力。
所以直到昭襄王三十五年,还能出现宣太后诱杀义渠王这一经典事迹。一直到昭襄王四十一年,他才下狠手收拾掉了魏冉这个集团。
但扶苏也学过历史课本,知道这是所有推测里比较小众的说辞。
更常见的版本是另外两种。
系统的详解虽迟但到:
【昭襄王篡位说出自唐朝人编纂的《史记索隐》,因是近千年后的后人所作,无法确定真伪。】
【秦国史书《秦记》记载昭襄王为正统继位,受臣子拥立上位,将惠文后拥立的庶长子壮等打为逆贼,并诛杀。《史记》选取了秦国史书的记载,不曾怀疑这一段的真实性。】
【但有史学家认为这段记载可能是昭襄王等既得利益的后人粉饰太平之作,故意歪曲事实抹黑公子壮,实则自己才是逆贼。】
【另外关于惠文后的记载也存在相悖之处,《史记》里同时记载了她早于秦武王便去世和谋反被诛两种结局,无法确定哪一种是真。】
【另有一种说辞是惠文后与宣太后各自拥立一位公子,皆非昭襄王。是赵武灵王想插手秦国内政,于是支持在燕国为质的昭襄王回国继位,群臣屈从于赵国的压力,只能选择接受。】
所以关于昭襄王的继位真相,存在着好几种说辞。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
如今舆论上有许多支持篡位说的迹象,但仅凭唐人一本《史记索隐》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度。
哪怕是汉人写的,可信度都高一点。
扶苏听完嗤笑了一声:
“唐朝人写的啊,那没事了,正常操作。”
扶苏不是针对唐朝人,他平等地对唐朝汉朝南北朝宋朝等一系列写史书的后世人都有意见,因为几乎每本书里都存在作者自己杜撰的部分。
尤其是汉朝写的秦史,南北朝写的汉史,唐朝写的秦汉史,宋朝写的唐史,看看就得了。
近的朝代都有记错的地方,何况远隔千年的人写的东西,关注他们还不如等出土文物呢。
想搞事没搞成的魏惠王脸一黑:
“那不还有板上钉钉的太后摄政和外戚专权吗?”
扶苏无所谓地说:
“大秦不是好好的?又不是你家发生了这种事,你这么着急干什么?”
魏惠王被噎了个够呛。
芈八子噗嗤一笑。
系统没去管他们的官司,只继续做自己的选项详解。
【目前史学界一般认为宣太后开启了太后摄政和外戚专权的先河,迷惑项为吕雉。吕雉是开启的汉朝先河,有个前提条件“汉朝”,所以选项不存疑。】
吕雉:勿cue。
她不搞这个大汉就四分五裂了,那些人骂她的时候倒是好意思。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臭不要脸。
秦国。
嬴驷选择性忽略了选项里那些不太好的词语。
就像扶苏说的,大秦这不是好好的嘛。他要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而且灭义渠确实是个大功。
只可惜如今义渠提前得知了此事,不知还能否顺利被剿灭。
比起计较这个,嬴驷更在意的是秦国实打实到手的利益。他和群臣商议起如何应对义渠的发难,根本无暇他顾。
至于篡位,如今肯定不会再有这番争论了。公子稷已经被接回国,往后他便是大秦太子无疑。
【关于“始称太后”的争议来自宋人和汉人的争端。】
【宋人写的《事物纪原》里说是她第一个称太后的,但更早期的《战国策》和《竹书纪年》里曾经称魏惠王之母和秦惠文后为太后过。】
【不过因为这些史书都是后人所作,皆非本朝记载,无法断定真伪。】
毕竟汉朝人习惯了“太后”称呼的存在,说不准就是觉得这个称呼古已有之,才在写史书的时候给其他人也安上了呢?
在此之前确实没有谁正儿八经地记载一句册封太后之类的话,也没说太后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解答完所有选项之后。
系统宣布下一个受害者,君王后。
君王后年纪已经很大了,历史上她还有几年便会逝世。她忖度着自己这辈子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题目应该不会叫她下不来台。
结果系统问道:
【以下有关齐王建的描述,正确的是:
金、继位之初便自己掌权
木、长平之战时曾慷慨解囊,向赵国支援粮草
水、秦灭韩前曾到秦国朝见过秦王政
火、参与过合纵攻秦
土、以投降换取了秦国五百里封地】
君王后:……
为什么前面两个人都是说他们自己的事情,到了她就成她儿子的糟心事了?
好在现在的时间点上,她儿子继位已经有好些年了。不少事情君王后是亲历者,可以直接确定真伪。
她很快把前两项都划掉了。
儿子刚继位时是她掌权摄政,长平之战那次,臣子劝说他给粮,他拒绝了。
后头三个选项里,合纵攻秦,她猜自己儿子没那个抱负和胆量。另外两个倒都像建儿能干得出来的,不过封地那个估计不是真的。
或者说,秦国可能以封地作为诱饵,骗取她儿子投降。但封地实际上并没有给出来。别以为她不知道秦国废了分封,怎么可能给田建再封个地盘?
所以正确的应该只有朝见。
君王后有点嫌弃自己儿子窝囊,秦国还没灭韩,他堂堂国君就跑去朝见人家秦王了,难怪当了亡国之君。
不过天下大势也不是他们区区几人就能阻挡的,罢了,她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
三道题下来,只有君王后答对了。
下一位,庄襄王时期的韩非。时间线有点早,也不知能否答对题目。
【请问韩非没有骂过以下哪种人:
金、儒生
木、游侠
水、农民
火、韩王
土、韩臣】
韩非:???
韩非之前才用口吃应付过了韩王关于他写文章骂人的质问,这系统真是太懂哪壶不开提哪壶了。
但这道题本身难度是不大的,因为这个时期的韩非已经愤然去孤愤台隐过居、著过书了。他甚至还在前几年去了楚国兰陵,拜师荀子,如今已经学成归国。
虽然难度不大。
然而问题在于,韩非不知道该选哪个选项。
正确答案是农民,可是其他选项里有韩王啊。他不选韩王,不是公然承认自己写文章骂过韩王?
这么缺德的题目,真不知道是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