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他不以为意:
  “我与汝南王关系不睦,手下人自然就会结怨,这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秦政也没反驳:
  “确实没什么好意外的,所以突破口从你这里出现,也就不叫人惊讶了。”
  “皇后什么都不必做,你的人就会主动跳出去给她送把柄。而她只要稍微动点手脚,这个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汝南王活不了多久了。”
  “届时是你的人先提议处决汝南王的,汝南王死后皇后清清白白,自然可以处置你戕害宗室长辈的罪责,偏你抵赖不得。”
  忽悠楚王,甚至都不需要什么精细的计谋。便是粗浅手段,他也是会上当的。
  秦政不是个擅长说服别人的人。
  他以前做决定从来不需要说服谁,哪怕臣属不赞同,也有太子去应付。陛下的时间如此宝贵,哪有空跟你慢慢纠结。
  便是太子不出面,始皇帝陛下一个眼神过去,满朝臣子也就都乖乖听话了。
  可惜这招不能用到楚王身上。
  楚王是个骄傲自负的人,上位者对他施展气势上的压迫,大概率只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实权君王这么干还好一点,楚王会忌惮实力差距不敢擅动,势弱天子这么干只会适得其反。
  更别提秦政如今只是一介白身,在楚王眼里连身份上的震慑都没有。
  皇亲国戚自小被捧上了天,可不像底层爬上来的臣民那么擅长审时度势。有时候哪怕明明看出来你不好惹了,也不会想着退让一步,只会恼羞成怒。
  所以秦政说完这么一番话后,完全没有继续劝说的意思。爱信不信,反正楚王妃已经被笼络住了。
  如果楚王固执己见掌控起来很麻烦的话,不如干脆放弃他。
  荆州兵权在他死后确实是会被贾南风给收回去,可贾南风又不可能自己统兵,不还是要另外找人领兵吗?
  虽说她应该会有能胜任此事的心腹,但秦氏父子横插一脚之后,事情必然有变数。
  倘若秦氏被贾南风拉拢到手了,她考虑到秦氏和楚王一系的关系,是很有可能选择将兵权交给父子俩的。
  这样还能顺便安抚楚王残留的下属。
  比如嘴上说“楚王嗣子年纪还小,无法领兵,秦家父子是他的亲人,先替他掌控兵权一段时间,等他长大便可交还给他了”。
  哪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话掺杂了水分,等孩子长大还要十几年。可孩子就是年纪小,大家也没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然还能怎么办?朝廷收回兵权,旧主之子可就什么都留不下了。
  荆州将军们倒是想争夺兵权呢,可也要皇后认可才行。皇后不愿意松口,那谁眼红都没辙。
  秦政心念电转,已经想好了一二三四五条备用方案。
  楚王活着是一个解法,死了是另一个解法。无论哪种局势,对他们父子来说都没什么难度。
  这边秦政在安心品茶。
  那边楚王则在皱眉沉思。
  晋朝用的煮茶法,将茶叶碾碎后用开水浸泡,还会加入葱姜桂盐甚至是茱萸等调味料,茶水尝起来味道很是丰富。
  但是秦政不爱喝,所以尝了一口就默默放下了。虽然他们大秦很久以前也是这么喝茶的,可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而且那时候秦政就不爱喝。
  所以陛下日常都和太子一起喝蜜水,甜食党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不加调味料的饮茶方式要等到唐朝的茶圣陆羽推广煎茶法了。
  秦政看楚王一时半会儿想不明白,干脆对侍者示意之后起身离开,让楚王自己慢慢想去。
  楚王顿时回神,只看见先生潇洒离去的背影,对他毫无留恋。
  楚王:……
  楚王干巴巴地感叹:
  “先生真是飘逸出尘。”
  只是如今还未到南北朝时期,没有遭受百多年的战火流离。文人士子也没有因为报国无门而干脆自暴自弃,选择效仿“竹林七贤”搞些嗑药隐居弹琴酗酒的操作。
  用这些东西麻痹自己,从而逃避惨烈的现实。沉醉在远离凡尘俗世的精神世界中,然后被不明所以的后世人夸一句魏晋风流。
  所以像这种飘逸出尘的文人士子,楚王只能表示尊重地夸一句,还没有成为大众主流,不是很能得到世人普遍的赞赏。
  ——当然,竹林七贤没有像后头那些家伙一样嗑药,他们搞竹林团建也是因为当时三国年间的统治者过于血腥残暴,不得已而为之。
  后世人好多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三国时期的,而不是两晋南北朝的。
  飘逸潇洒的秦先生离开了。
  秦先生这股爱信不信不信拉倒的洒脱气场倒是让楚王不好再多说什么,哪怕楚王觉得对方的话很是冒犯,尤其对皇后殿下非常冒犯。
  时下道教渐渐兴盛,虽然距离道教创立也没多久,可魏晋就是流行这个。
  形成正统教派后的道家子弟不再像之前那样一盘散沙,隐约有了后世那种“爱信信不信滚,不要打扰贫道修炼”的心态。楚王一时担忧秦先生也是道家高人,决定暂时不和对方计较那么多。
  待王妃回来,他才私下抱怨了两句。
  王妃哑然失笑:
  “王爷胡说什么呢?”
  她对于夫君的固执也很是头疼,之前着急过来也是因为猜到了对方难以被劝服。如今也只好绞尽脑汁地哄劝,希望他能迷途知返。
  扶苏进入客院就看见父亲坐在窗前翻看书册,立刻凑了过去。
  秦政放下书本:
  “回来了?”
  扶苏见桌上有点心,立刻拿了一枚:
  “我都没吃饱。”
  秦政看他吃东西像小仓鼠啃瓜子似的,没忍住伸手捏了一下脸。
  青葱水嫩的小少年捏起来就是比长大了手感要好。成年之后可一点婴儿肥都看不见了,脸上没有多余的肉,手感很是一般。
  不过秦政觉得这也和儿子的厚脸皮彻底修炼到大成有点关系。
  扶苏瞪圆了眼睛:
  “阿父!”
  秦政收回手,理直气壮:
  “只是捏了一下,你小时候我捏得还少吗?”
  扶苏:……
  阿父还说他厚脸皮,他和阿父分明半斤八两!
  小太子气哼哼地填饱了肚子,而后说起宫中发生的事情。和秦政所料没什么出入,他听罢点了点头就揭过了。
  随后扶苏又问起楚王的态度。
  秦政简单说了说。
  扶苏眉头皱了起来:
  “他这性子,倒是和他手下将军差不多,半点不爱听劝……算了,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他不听就不听吧。”
  别人要救你一命,你非要往死路上跳,那可怪不了旁人了。
  扶苏现在也没什么耐心。
  大抵皇帝当久了都会染上这样的毛病,比较唯我独尊。劝人是不可能反复劝的,劝一句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往常遇到自家臣子,劝不住干脆粗暴地下令,用帝王权威把人给看住,不给他作死的机会。
  现在遇到的又不是自家臣子。
  扶苏歪头看父亲:
  “阿父觉得呢?”
  秦政颔首:
  “又不是非他不可。”
  在有多重选择的时候,人难免会选对自己来说更省力气的那条。父子俩人生经验丰富,太懂该怎么给自己省事了。
  当权者权衡利弊后,觉得继续扶持楚王的性价比较低,果断改走皇后路线。
  扶苏撑着下巴:
  “贾南风,多好用的臣子啊。”
  虽然姓贾,但她其实不是贾诩的后人。不过贾诩的那些手段,她倒是学了个七八成呢,也难怪有人错以为她和贾诩是一家的。
  秦政回忆了一下记载:
  “处理掉楚王等人之后,她掌权了八年没有再做什么。但随着太子日渐长大,她又不甘心起来。”
  聪慧的太子是淑妃谢玖所出。
  淑妃是三国时魏明帝设置的后宫位份,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地位很高。到了晋朝时,沿用了这个位分,但地位降到了九卿的水平。
  即便如此,淑妃依然是很高的宫位了。再加上淑妃名下有太子,和贾南风一直不太和睦。等太子继位,贾南风显然捞不到什么好。
  史册记载贾南风是因为善妒才针对淑妃母子,可别了,司马衷智力堪忧又不是什么香饽饽。很显然,她从头到尾都是为了权势而已。
  为了当上太后之后可以继续独掌大权,贾南风肯定要杀太子的。她得扶持一个好掌控的新帝,或者继续让傻乎乎的司马衷待在皇位上。
  然而聪慧的太子成年后必不可能老老实实等着司马衷驾崩再继位。
  司马炎当初打的算盘就是太子长大后让太子来治理国家,朝中忠臣也更支持太子顶替司马衷的皇位。哪怕不提前继位,好歹把皇帝的权柄拿到太子手里再说。
  太子监国又不是稀罕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