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见一个小孩跑到附近踩树叶,来人都觉得有些新奇。
  美人好奇地问道:
  “陛下,这是宫中的哪位皇子?”
  夏帝常年伏案有点近视,看不太清。见到身形以为是自己的九子,就要说应该是小九。
  旁边的大太监及时开口:
  “回贵主的话,这是渊国来的公子桑。”
  夏帝尴尬地闭上了嘴。
  美人也有些尴尬,她把质子认成了皇子,这事可大可小,她也怕陛下会因此愠怒。
  赶紧转移话题:
  “妾听闻公子桑都十岁了,怎的看着还这么小?”
  说话间,秦政已经来到儿子身边,牵住了小孩的手。他收敛通身气息,谦恭地带着儿子走到两人身前行礼。
  这个位面并不流行叩拜大礼,或者说只有在大事上才需要叩拜,所以两人上前后仅需行拱手礼即可。
  扶苏好奇地抬头看着他们。
  夏帝见这小孩玉雪可爱,尴尬的情绪散去了一些。不过再可爱也是别家公子,他是不会生出怜爱的。
  所以夏帝只是淡淡地说了句:
  “许是渊国人都身量小吧。”
  说完就领着美人离开了,临走前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举止有度谦逊得体的公子正。
  最近朝中有人提起了灭三国的计划,说的是光靠兵戈不太容易,不如辅以其他手段。
  那人便说大夏可以扶持一个亲善夏国的秦王出来,先叫秦王主动称臣作为他们大夏的附属国,以后再徐徐吞并。
  早年多次出兵失利的夏帝确实忍不住心动了。
  这是个好主意啊!
  今日又恰好瞧见了秦国质子,他便仔细打量了一下。这孩子看着沉默,倒像是好拿捏的。
  夏帝不由在心里盘算开了。
  秦政收回视线,低头和儿子对视一眼。
  他们都意识到了一件事:
  “秦国开始发力了。”
  秦王自然不会在四五年前质子刚入夏都时,就暗示夏帝培养他儿子。这种事不能是秦国提出的,不然夏帝会意识到秦王在算计他。
  如今时隔四年,时机成熟后秦王再示意自己贿赂过的夏国官员出来提这么个建议,夏帝就不会联想到秦国身上了,反而会认真考虑起来。
  可见秦政和外家接上头,对于秦国来说就是布局完成,到了计划可以正式往下推进的时候。
  扶苏则在扒拉修改器:
  “这后头还有一段。”
  第一段剧情说的是夏帝打算带美人来偏僻的地方野战,玩得够花的。这属于前情提要,是发生在父子俩撞见夏帝之前。
  真正的剧透是后头这段:
  「夏帝领着美人朝树林深处走了片刻,竟意外听见了一名女子的哭泣声。
  夏帝心生好奇:‘莫非是谁探听到了朕的去向,特意在前方哭诉,想引起朕的怜惜?’
  凝神细听,却听女子在说自己入宫前早有情郎。若非夏帝看中她美色,她根本不必入宫来。
  夏帝怒发冲冠:“朕的女人怎能心系旁人?朕要给她赐毒酒!”」
  扶苏觉得夏帝怪缺德的:
  “当君王的什么女人没有,何必同别人抢?”
  说罢不等父亲阻拦,已经飞快给它改完了。
  秦政定睛一看——朕要给她赐婚!
  秦政:…………
  扶苏还在那里抱怨:
  “删掉一个字居然也要浪费一个次数,还好早晨刷新出了一个大事件,不然还得动用阿父的机会。”
  秦政揉了揉额角:
  “胡闹。”
  夏帝给后妃和她的青梅竹马赐婚,回头朝野内外要以为夏帝疯了。
  扶苏却理直气壮:
  “这不挺好的?”
  反正他们又不是夏人,夏国君主昏聩对他们才大有裨益。
  秦政失笑:
  “你总是有道理的。”
  一个时辰后,夏帝听闻后妃心中有其他男子,不仅不生气,还为两人赐婚的爆炸性消息就传遍了前朝后宫。
  贵妃震惊地打翻了茶盏:
  “陛下竟然如此心胸宽广?!”
  夏帝刚踏入贵妃居住的宫殿就听见了这句,他憋屈地深呼吸了两口气。
  夏帝咬着牙说:
  “自然,朕一向如此宽宏。”
  第219章 秦政:伤害太子的人,朕绝不轻饶
  夏帝起初是想反悔的。
  毕竟在场的人,难道还有人敢对他的决定提出异议不成?自打脸就自打脸,他是天子没人敢当面笑话他。
  但是那宫妃听到他的话后惊呆了,大声追问是真的吗。因为过于激动,声音太尖锐,吸引来了不远处巡逻的侍卫。
  此地偏僻,更容易藏匿危险分子,是以侍卫们时常在这类地方搜查。正巧撞上这样的场景,委实算不上是运气原因。
  当时夏帝的脸涨得通红。
  看不懂眼色的侍卫队长还在追问发生了什么事,但凭陛下吩咐。陛下只希望他赶紧走,别来瞎掺和。
  修改器的力量到底是巨大的。
  夏帝金口玉言说赐婚,那就必须赐,不能反悔。除非超过了一个时辰的时限,但夏帝回御书房的速度太快,完全没能等到效果过去。
  一回到御书房,他就鬼使神差地提笔写下了那封诏书发下去。
  诏书一发,事情就瞒不住了。
  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夏帝除了咬牙接受没有别的选择。君无戏言,何况还下发了诏书。
  为了不成为笑柄,夏帝只好接受了众人夸他心胸宽广的说辞。
  扶苏回到阁内便道:
  “夏帝还是有些运道在身上的。”
  出门去御花园,偶遇他儿子鞭挞太监。出门去打野战,偶遇他宫妃抱怨他强抢民女。
  秦政听他还说风凉话,笑着敲了敲他额头,示意他少说两句。
  扶苏已经开始期待起新乐子来:
  “我记得每年冬月夏帝过生辰的时候,宫里都要举办万寿节的宴会。”
  夏帝这个人遗传了他亲爹,有点好大喜功的毛病。没有功劳给他庆祝的时候,也就只能庆祝庆祝生辰了。
  所以每年的万寿节都办得很隆重,遇到逢九的年岁,还要更隆重些。
  今年恰好是夏帝的三十九岁。
  虽然是三十九的生辰,却不会称九,而是称十。因为有些时期讲究满则招损,所以整十的时候不好大办,何况古人本就喜欢算虚岁。
  扶苏他们位面没这个顾忌,毕竟是同人文位面,很多习惯走的是现代年轻人的偏好。
  但夏帝还是很坚持的。
  宫中为着这个“陛下的四十大寿”提前做足了准备,尤其是夏帝已经准备好等四十之后大展拳脚,再跟三国开战一场了。
  当然,目前计划有变。
  夏帝翻了翻两国质子的资料:
  “这秦国质子还有培养的价值,渊国这个就有些多余了。”
  丞相劝说道:
  “陛下此言差矣。秦国乖觉,肯接受我大夏这个宗主国指派去的新王,自然是件好事。那渊国不听话,若是抗拒指派,不正好作为发兵的借口?”
  夏帝一想也是:
  “可等他们长成还要多年……不如这样,叫两国立质子为太子。若是不肯,我大夏即刻发兵。”
  丞相拱手称赞:
  “陛下英明。”
  夏帝眼里闪过一丝精芒:
  “秦国既然乖乖顺从,那就让朕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乖顺。若在朕攻打渊国与蛮国的时候出兵支援,哼。”
  自然不可能秦王装乖,夏帝就立刻相信了。他一直在冷冷地审视着这些别国之人,耐心地等他们露出狐狸尾巴。
  丞相深以为然:
  “此前攻不下三国,便是因为他们守望相助。如今秦国退出联盟,渊国与蛮国绝无可能抵挡住我大夏精锐。”
  尤其是秦国正好处在中间,往北连接北蛮,朝南接壤南渊。拉拢了秦国,南北就很难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夏国了。
  秦阁中,父子俩也在商量战事。
  此界的地理情况和华夏大体是一致的。
  秦国的地盘和历史上的大秦差不多,陇西、关中与巴蜀。
  蛮国占据了广袤的草原,是由类似匈奴人的蛮族组建的国家。
  渊国则手握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南、两广、浙闽和湘赣,是他们的地盘。
  剩下的全是夏国地界,也难怪夏国如此得意,其中山东、江苏和辽东是他们从海国抢的。
  海国占地面积最小,却十分富庶,再加上无险可守,第一个被吞并不足为奇。
  毕竟海国可不像以前的齐国那样,努力发展军事力量,中原和北境又有燕国与韩赵魏四国牵制。这里的四国之地几乎都归所有夏国所有,海国拿什么抵抗?
  扶苏分析:
  “夏国先帝灭海之后便觉得其余三国不足为虑,应当是认定三地不如夏国富足,乃是四夷之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