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很好,我和我自己没有半点默契。
  秦政轻笑了一声:
  “你们两个还是这副老样子。”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玄景说的是:“琉球资源丰富。”
  扶苏说的是:“南海比较宜居。”
  两人再次:……
  玄景觉得扶苏在扯淡:
  “资源丰富日子才能好过,他本来就带不走太多物资,自然要找个资源多的地方,生活才能长久。”
  扶苏觉得玄景不懂:
  “他就那儿点人手又不考虑反攻,他要那么多资源干什么?肯定是挑住着舒服的地方。”
  玄景没觉得南海哪里住着舒服了:
  “他去了南海,岂不是很容易被捉回来?”
  扶苏却说:
  “正是因为得登陆南海更方便,渊王才会在那边安排后路。至于捉不捉的,海岛那么大,而且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渊王说不定都觉得秦国不会去海岛捉他。
  南边的海岛那么多,秦国怎么确定他躲在哪个岛?他只要在周围的群岛里随便挑个地方苟一段时间,等秦军撤离南海,他就能登岛过好日子了。
  君不见宋高宗赵构被金军追得躲入了海上,敌人搜了他几个月都找不到人,只能不了了之?
  秦国还要打夏国和蛮国,说不定还真没空和他死磕。
  秦王看他们还要吵,直接打断:
  “两处都安排人盯着。”
  有什么好吵的,大秦又不缺这点人手。把两地出海的码头都把守住,一来就给他抓了,事情不就解决了?
  秦政则安抚两个气鼓鼓的儿子:
  “渊王身边有我们安插的人,他逃不掉的。”
  言下之意根本就不用猜他往哪里跑,反正也会有内应给秦国传消息,提前告知去向。
  吵了半天白吵的两人:…………
  扶苏恍然:
  “我忘了这回事。”
  玄景则揉了揉太阳穴:
  “都怪梓桑,把我带进沟里了。”
  他本来记得这事的,但是和梓桑吵架太上头,他就也跟着一起忘了。秦梓桑是不是有什么降智的本事,跟他待在一起就容易变傻?
  扶苏选择告状:
  “阿弟自己忘了还怪我。”
  玄景顿时把嘴抿成一条直线。
  一日为弟,终生为弟。
  他好好一个长子混成现在这样,全赖他爹没事认什么儿子,就该叫秦梓桑继续当他的渊国公子渊桑才对。
  第228章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今年的寒灾来得比预想中都要快。
  大秦的军队还守在码头周围等着堵渊王呢,大雪先落下了。
  玄景是九月的生辰,父子四人商量怎么捉拿渊王时,就是在九月份,玄景刚过完四岁生辰的时候。
  等最新指令快马加鞭送到渊国,也不过才十月中旬。
  结果十月底下大雪了。
  还不是只有往年本来就会下雪的中部和北部在下雪,连南边的渊国都下雪了。皑皑白雪压下来,让常年见不到雪的不少渊国人都十分惊疑。
  但这个年头的老百姓可没什么赏雪景的心思,他们想到的只有寒冷的冬天要怎么活下去。
  秦军刚打下地盘,就焦头烂额地进入了抢险救灾的阶段。
  幸而王上和太子对此早有安排,之前就做过预演。假如不幸遭遇天灾,要如何应对,军队中都特训过。
  年迈的大将军比旁人更怕冷一些,可他依然顶着寒风走在街道上,亲自巡查城中的情况,看看士兵们是否因为寒冷而存在偷懒的迹象。
  临海地区的庶民家宅还好点,往年也要应对台风的突袭,相对来说还是坚固很多的。哪怕暴雪落下,也不会一下子就被压塌掉,给庶民留下了清理积雪的机会。
  往北的湘赣等地情况就要严重些。
  好在长江流域近些年也会下雪,冬日里下个两三场属于常见情况。只不过一般不会下得那么大,各家也没有养成扫雪的习惯。
  将军们发现不对劲后,特意安排了人手在夜里冒着雪敲锣打鼓,高声提醒百姓白天记得清雪,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为了叫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根据四公子给出的预案,编了几个听着特别恐怖的事件出来吓唬人。
  什么城东的王二麻子一家已经被雪压塌了房顶,全家都埋在了里头。其实城东压根没有这号人物,如果有,纯属巧合。
  还有什么隔壁村有家人住的房子不够结实,已经塌了,不信村人们自己去隔壁村看看。实际上根本没人会去,这么冷的天哪有空走亲戚。
  全城通知难度倒是不大,城里道路都是规整的,而且这年头一座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多。
  四国人口加起来也才两千万。
  麻烦的是通知村庄,分散在各地的村落要挨个通知过去可不容易。
  渊国原本的小官小吏都被抓了壮丁,拎去处理救灾事宜。大头兵一人盯一人,不好好干活的直接砍了。
  好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大部分基层官吏还是比较乖顺的,没有兴风作浪的想法。
  他们这代人从小听着夏国要灭渊的故事长大,其实早就做好了亡国的准备。虽说现在事情出了一点意外,灭渊的变成了秦国,但对底层官吏来说区别不大。
  不仅是他们,就连从贵族家里收缴的奴隶也被拉来干活了。
  大秦是要废奴隶制的,可渊人自己不知道。
  将军们就抓着这点跟他们说:
  “现在本将军有件事需要你们去办,办得好的,以后就能从奴隶籍变回寻常庶民。”
  没有奴隶不想脱籍的,当即群起响应。将军们就安排他们分散去各村传讯,正好他们会说当地方言,比士兵过去传讯效果更好。
  这样还不用担心奴隶会不好好干活,或者趁机逃跑。
  能跑到哪里去呢?
  先不说外头天寒地冻的,没钱没粮没地没房,跑了也活不下去。就说他们的身份如今还是奴隶,逃跑的奴隶不会有好下场的,要跑至少也得等脱籍再说。
  所以奴隶们积极地干完活就回来了,不仅领到了脱籍的文书,还领到了一些口粮。
  将军还说之前他们在贵族家里住的房子就归他们所有了,但是之前归他们种的地不能直接给,算是租赁给他们的。
  打完土豪后将军们收缴了大量原属于贵族的资产,哪怕给奴隶们分了不少,手头还留下了许多。
  这群人是真能囤啊。
  秦王把奏报递给……原本想递给秦政看的,但一抬头看见梓桑眼巴巴盯着他,便先给了儿子看。
  旁边稳重的玄景由于过于稳重,并没有展现出自己也想看的迹象,被秦王丝滑地忽略过去了。
  玄景:……
  头一次觉得沉稳的人会有点吃亏。
  扶苏接过飞快看完:
  “每家贵族的粮仓里都囤了远超正常存量的粮食,应当是近些年气候反复,贵族意识到危机,特意为灾年准备的。”
  秦政立刻联想到什么:
  “近些年粮价可不便宜。”
  贵族要多囤粮,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方法。
  比如直接采购粮食,但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其实不多。庶民的收成有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卖粮,都是留着做种和自己一家人吃。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庶民留下种子后,剩下的粮食都不够全家吃一年的。渊国稍微好一点,其他国家这种情况相对严重。
  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庶民会在野菜野果充足的时候,少吃点粮食。多采摘这些东西果腹,把粮食留在外界弄不到吃食的时候填肚子。
  也就是说,贵族想要买到外头的余粮不容易。哪怕有粮商愿意出售,也会因为年景不好价格提得很高,对贵族来说并不划算。
  所以贵族还会选择另一种方式。
  贵族手里的地是比庶民手里要多得多的,他们大部分的存粮都是靠着自家土地的收成来囤积。
  既然外头买不到粮,又想提高存粮的数量,这不就有个现成解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吗?
  秦王递过来第二封奏报:
  “派去的官吏查到了大量贵族强买庶民田产的旧事。”
  这几年渊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
  贵族们认为买粮不如买地,买了地还能每年有固定产出。而且土地本来就代表着一个贵族家族的实力,没人会嫌弃自家地多。
  至于被强征了田地后庶民日子会不会过不下去——仁慈的贵族老爷已经帮忙想好了应对之策。
  你看,我贵族家里有地,但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忙种地。你家里没有地,但是你种了几十年地,肯定能把庄稼伺候好。
  这不是很完美的解决方法嘛!
  直接把你们这些卑贱的庶民招揽过来替我家种地就解决了,族中还能赏你一口饭吃,教你不至于饿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