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不过贵族肯定不会单纯招揽佃户,佃户哪有奴隶好掌控呢?
虽然渊国有过律法规定不许轻易将庶民收为奴隶,可架不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贵族总有法子钻漏洞的,反正渊国吏治混乱又管不到他们。
扶苏看完递给父亲,秦政看完又递给玄景,玄景看完则皱眉点评了一句“真是胡闹”。
如今这些土地都归了大秦官府。
秦国不是做慈善的,肯定不可能直接把地归还给这些庶民。而且这个口子也不能开,既然规定了只能通过军功得地或者买卖田地,那就得走流程。
按照秦王的性子,肯定是不管这些的。叫庶民从官府租地就是了,田租定得低一些,不至于饿死即可。
秦政却道:
“好歹给他们一些田地安身,少给些也无妨,不能完全没地。”
完全没地的家庭毫无抗风险的能力,遇到点事情就容易全家遭殃。
大一统王朝需要求稳,统治者其实更希望庶民家家有地,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能稳定地产出粮食赋税。
秦王缓缓皱起眉头。
他承认秦政说的有道理,不过和他往日的行事作风不同,所以一时就想让他接受并不容易。
扶苏默契地接上父亲的话茬:
“其实此事也好解决。”
玄景看了过来,想听听梓桑有何高见。他还没怎么见识过扶苏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因为两位父亲太能干,没给扶苏发挥的空间。
扶苏微微一笑:
“指望他们用军功封地不太现实,却可以给他们一个将地买回来的机会。”
秦王示意他详细说说。
扶苏继续讲解:
“买地只需用银钱即可,就叫他们检举贵族以往的恶行、献出一些渊国特有的方子、或者做任何可以立功的事情。”
“立了功,便会有金钱奖励,也可以向官府优先购买田产。少有庶民会拿着钱去做别的,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回自家的田地。”
“秦军初入渊国人生地不熟,正是需要当地庶民协助的时候。他们有了立功的机会,秦军也能趁机掌握更多情报,这是双赢的合作。”
比起直接还地,这种方式虽然迂回,却更让人们觉得踏实。
官府把地赠给庶民,有时候庶民是惶恐不敢要的。他们很难相信官老爷会那么好心,反而等价交换更容易长久。
而且还地要怎么还?
近五年被抢的地还给主人,那再往前六年七年被抢的还不还?继续往前数,十几年前的还不还?凭什么他还我不还?
这么一路数下去,先不说能不能查证清楚那些地到底是正常买卖还是被低价强买强卖的。就算能查得清,只怕刚从贵族手里收缴来的田地也不剩下多少了。
大秦官府手中还是得多握点地的。
不仅是得提前留下给军功战士的奖赏,还得叫官府自己手里拥有底牌。绝不能把所有地都分出去,官府一点不留,以后会很被动。
不过这个操作方法没办法叫庶民都拿回和原本数量一致的土地。
有的人可能提供的情报多些,能赚一点。有的人提供不了太多情报,就只能勉强买回来一部分地,剩下的要靠租田维持生计。
但总比全部靠租要安稳得多,租官田也会比租私田稳妥一些。贵族私自出租,定的租金比例很多时候都非常黑。
这也是扶苏坚持在官府手里留田地的原因,大不了好好建造监察系统,防止相关官员在田租上动手脚。
秦王听罢若有所思。
秦政听出儿子的计策里还存在漏洞,应该是有未尽之意。
于是配合地问道:
“若有庶民实在寻不到立功机会,赚取不到任何赏钱,无法购回土地呢?”
玄景也点头附和:
“恐怕一大半的庶民都提供不了什么情报,无法买回田地。”
扶苏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天灾频发,若一直任由庶民自行耕种,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太差了。其实儿臣早有想法,认为特殊时期应当实行特殊的农桑政策。”
秦王父子还没听明白。
秦政已经秒懂:
“既然大秦的村落可以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那么在种田上自然也可以。以屯田的形式耕种,安排无田的庶民集体劳作,便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屯田制从来都不是只有军人参与的,这里头存在多种操作方式。
其中民屯就是给民众提供田地、工具、种子等物,让他们听从官吏的安排。最后的收成按比例上交,留下自己够吃的,剩下都充作军粮。
代换到大秦,就是交给府库,为了接下来应对天灾作赈灾粮食用。
屯田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农民种得多也不会多给。一般就是给够吃的量,剩下的产量再多也和屯户无关。
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招好用,太平年间就不太行了。
首先,寻常庶民不太受得了军事化的管制。其次,谁不想给自家攒点家底?
而且屯田一般会伴随着别的好处。
扶苏补充道:
“庶民都被聚集起来管束,便不容易闹事生乱。等到农闲时节,还可以安排他们集体劳作,去修建水利等。”
秦王眼前一亮。
这和徭役不一样,但是却能做徭役时需要庶民做的事情。如今天下各地都等着大秦去打理,这些事情真的缺人干。
何况水利这东西就不存在不需要修建的情况,哪怕用不上新建,也得修缮原有的水利工程。
当然,集体劳动都是次要的。
屯田制在天灾时期最主要的好处还是集体种粮。
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产量,集体管控就方便中央调度。若是可以,所有庶民都参与屯田才是最理想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现代天灾文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政府接管田地,然后安排人集中耕种,保证灾害下的基础粮食产量。
大秦如今的优势在于——
玄景很快意识到此举可行:
“庶民以前种田本来就吃不饱,只要这么做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肯干。”
多余的粮食不分下来又如何?
总比自己单独种田饿死强。
现在年景不好,再不提高产量是真的有可能饿死的。即便是有地的庶民都能想明白,手里握着土地不代表什么,遇到天灾依然可能要全家饿肚子。
秦王看得更远:
“如今时令已乱,许多农人种地的经验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自行耕种的产量只会越发削减,时间一长,自然会羡慕屯户能吃饱。”
先用里村的军事化管理让各国庶民习惯这样的看管,有天灾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应该会接受得更快。
等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再进一步的军事化集体种田,自然也能慢慢接受。何况还有甜枣吊在跟前,算是双管其下了。
最后,全国都是集体种植。
扶苏这招算计的不仅是当下,还有未来。想叫新生的秦朝扛过天灾延续下去,不用点特殊的法子怎么行?
等天灾过去,年景变好了,就可以放庶民出去自由耕种。
到那时,官府只需在该育种、该插秧、该追肥、该收割等操作的时令安排人提醒一二,不必再进行强制规范。
玄景忍不住感慨:
“特别之时行特别之政吗?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玄景虽然跟着父亲一起处理过大一统后的各项问题,后来也当过秦二世。不过最初到底是秦王在执政,他就是个辅助的太子,更多时候是听令行事。
后来等他继位时,秦王比正史上多活了好些年。所以传到他手上的大秦平稳得多,相比之下就不如扶苏饱受磨练。
能力上玄景不一定比扶苏差,但是经验上绝对不如扶苏丰富,尤其是应对各种极端的政局环境。
玄景不知道扶苏前世的经历,他只听说秦政活到八十才驾崩。
那可是八十岁!
玄景心想大一统都四十多年了,足够父亲把该处理的事情全部处理好,梓桑应该没什么要烦心的吧?
而且梓桑后来也就当了十年皇帝,在位时间短不说,还是六十七干到七十七的。人老了容易精力不济,他又是个惫懒的性子,该不会政务都丢给儿子,自己整日养生去了吧?
结果他还是低估了秦梓桑。
扶苏头一回听到秦玄景夸他,还有些意外。他挑了挑眉,正想说点什么调侃一下弟弟,被秦政按住了。
秦政示意他不要在这个时候犯贱。
难得玄景对扶苏观感转好,还是别打碎他的滤镜了。
扶苏顿了顿,选择听话。
散会后,玄景跟在兄长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咸阳也下雪了,不过门前的道路有人扫雪,所以现在只有刚积下的薄薄一层。
玄景人小个头矮,才会反衬地周围的积雪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