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古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现代学子间的潜规则,完全没意识到考场对好学生存在特殊优待。他们只关注“秦梓桑这次居然只考了及格分”,看来数学真的很难。
扶苏崽回到父亲身边,拿着数学卷子浑身陷入了低气压。
秦政对这个结果早有所料。
他本来都以为儿子要不及格了,因为他之前教小孩复杂运算的时候,发现扶苏学得非常吃力。
没想到系统还是让他及了格。
也不知道是单纯的优待好学生,还是之前被养崽系统找上门要说法,为了向养崽系统示好,才这么狗腿的。
秦政搂着小宝贝哄了好一会儿:
“等阿苏长大了,肯定能考满分。”
扶苏眼泪都出来了:
“可是试卷会越来越难的,我下次就及不了格了。”
三次不及格,考核再没通过,他就要退学了。学霸崽崽怎么能接受退学这样的结果?只有差生才会退学!
而且退学之后不能再考,他以后长大了也没机会一雪前耻,别人肯定以为他是个数学很差的小孩。
追求完美的小太子已经很有偶像包袱了,他的目标是成为大秦最优秀的太子,最优秀的人不能考试不及格。
秦政有些头疼,这要怎么哄?
分明是考场系统的考试机制有漏洞,不是他家阿苏的问题。但是你和小崽崽说这个是没有用的,现实就是扶苏要惨遭退学了。
秦政只好承诺:
“阿父帮你和系统说。”
扶苏崽眼巴巴看着天底下最厉害的阿父,阿父都开口了,肯定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相信阿父。
果不其然,天幕很快更新了规则。
不更新不行,它怕等下又被负责未成年宿主保护的部门约谈。
名下考生出现违法行为是考生的个人问题,它顶多落个监管不力的罪责。但是考试规章存在问题,侵害了小孩的利益,那就是考场在违法了。
天幕可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第一次数学考试结束,考虑到数学科目的难度,本次考试后考生可自主进行停课选择。】
天幕详细解释了一下停课,就是暂时不进行后续的考试,重新回归“没有获得数学考试资格”的状态。以后想再考,得走报名试课的流程,通过了才能继续参加数学考试。
这样不仅是扶苏,其他没有数学基础的人都可以回去努力学习,学到一定程度了再来参与考试。
——数学值得拥有和物理化学一样的特殊待遇。
各界对这个新规则普遍是支持的。
谁让理科苦手多呢?
反正又不是彻底退学,不少人都直接选择了暂且不考数学。要不是历史语文不让停课,他们这些都不想考。
难道历史和语文就不博大精深吗?
可惜班主任以“一岁小孩都能考满分”为由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众人:秦梓桑又不是正常小孩!
算了,他们已经看出来了。这个考场就是偏心秦梓桑,根本不讲道理的。
秦梓桑受到伤害,就罚得那么狠。也不知道以后其他人遇到类似的事情,会不会也一视同仁。
汉武帝认为:
“天幕背后的仙人或许和始皇帝遇到的那位仙人认识。”
所以才帮忙出气。
就算不是,也肯定是始皇帝出面请仙人帮自己儿子主持公道了。然后天幕的仙人选择给对方一个面子,反正只是处罚一些凡人而已。
说着说着,汉武帝琢磨起来:
“秦梓桑应该获得了补偿吧?他拿到多少积分了?够不够买仙丹?”
可惜他家没这好事。
只是受一点点惊吓而已,就能换到大笔补偿。他要是秦梓桑,他下回上天幕就到处去碰瓷,能赚多少是多少。
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想法:
“还能这么赚积分,可惜了咱家没人能赚这个钱。要不然你们下回去挑衅一下其他朝代的人,看看有没有谁按捺不住先动手揍人?”
底下的儿子们不想说话。
就算这么做真的能挑动对方先动手,他们嘴贱的难道就能逃脱?
且不说这样会不会挨一顿打,即便后续计算惩罚和补偿款,光“先撩者贱”这一点就能让补偿大打折扣。
一个搞不好,自家也会受罚。
朱元璋很快也放弃了这个异想天开:
“秦始皇真是好命,怎么他儿子就能化龙?难道他们秦朝王室真是什么龙族血脉,所以秦始皇才把图腾定为龙?”
朱标提醒父亲:
“秦人自己都很意外这一点,那位秦王时期的秦始皇看起来事先并不知情。”
朱元璋振振有词:
“那就是不同世界情况不同,说不得他那个世界就是有神兽血脉的。”
讨论这些也没什么用,研究出了真相并不能让他们获得什么好处。各朝反而要头疼,神龙血脉一出,自家的统治会不会受到影响。
谁让从秦始皇之后,皇帝们都爱自称真龙天子。结果他们是不是真龙不知道,秦始皇他儿子确实是真龙。
这就尴尬了。
离得远的朝代还行,秦始皇都死多少年了。离得近的比如汉初,少不得有人觉得“祖龙虽死魂犹在”,始皇帝的魂魄不知道在哪儿盯着他们呢。
刘邦听着萧何絮絮叨叨地说这件事不能轻忽,要防止秦人起复,更要防止六国之人借机生乱。
刘邦喝了口酒:
“你是想说跟着我的那些老兄弟吧?”
真正能生乱的,反而是那些出身六国的开国功臣。他们虽然不会为秦朝复国,却不妨碍他们拿秦朝说事,给大汉的统治添堵。
萧何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
刘邦忌惮淮阴侯的兵权,但在他看来,与其防备韩信,不如防备其他功臣。
韩信只是单纯的想裂土封王不说,还特别好忽悠,是把好用的刀。其他人可不一样,那些六国王侯小心思多得很,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毒蛇。
刘邦诛杀功臣,杀的又有几个是旧贵王侯呢?大部分都是没有根基的新贵,看似煊赫,其实能给大汉造成的影响非常有限。
但萧何也知道自己说了没用。
刘邦要是真的削藩对着那些旧贵削,不用等他死后吕雉辛辛苦苦维持三方制衡了,现在功臣就能集体造反拔刀相向。
这一点萧何之前也没看透。
他当时和刘邦的想法是一样的,觉得跳得欢的那些异姓王最危险。直到翻看史书看到了后续这些旧贵对大汉政权更替的插手之后,才猛然惊觉不对劲。
明面上蹦跶的,都是好对付的。
剩下那些人看似忠心耿耿,实际上内里藏奸。他们从来不会跳到明面上和皇帝对着干,让皇帝觉得他们乖顺没有威胁,这才是高明的手段。
甚至后头吕雉掌权、诸吕之乱、景帝削藩、武帝推恩,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这群人也没有傻到表露野心。
表面上好像是汉室宗亲在和外戚、在和皇帝进行内部斗争,没他们六国旧贵什么事情。就算有,他们也是马前卒。
但你看结果呢?
结果是跳得欢的都没了,他们还在。他们改头换面,从“六国王侯”变成了“世家大族”,潜移默化地对大汉统治伸手。
终于在王莽篡汉时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敢和天子叫板了。
王莽篡汉靠的是他作为儒家领袖,得到了大量儒生的支持。儒生是谁?不就是世家吗!
可惜王莽没用,被推翻了。
但问题不大,新来的刘秀再怎么英明,也还是拿世家没辙。
刘秀已经意识到了大汉受世家掣肘的问题,于是他搞了个度田令。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引得各地豪强势力纷纷举兵谋反,差点就被世家逼下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于是世家一路从东汉初年嚣张到了东汉末年,最后终于成功把东汉造没了。
而到了后世,文人春秋笔法,还能来一句“桓灵二帝搞党锢之祸葬送大汉”,把锅全甩给汉帝。
刘邦以前没当过皇帝,他处理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功臣时,颇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风格。
萧何暗示刘邦要打压世家。
那么为了防止世家因此造反,就得留下韩信的性命。因为韩信真的很能打,就算世家再掀起一轮秦末争雄,也能靠韩信把他们摁死。
但是没了韩信,那就不好说了。
汉初民生凋敝是现实情况,非得打仗的话,只能从将领层面节省损耗,解决朝廷拿不出太多兵力和军备的问题。
刘邦陷入了沉默。
可是再让韩信拿军功,他的皇位就坐得更不稳当了。而且旧贵世家的影响是以后才会慢慢凸显的,汉初最好还是休养生息。
刘邦试探着提出:
“不如把世家留给儿孙处理?”
萧何:……
说来说去还不是担心韩信篡位,什么要休养生息,休养生息也没妨碍你和“造反”的功臣们打上好几次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