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可惜,被父亲一句“朕想试试你有没有说到做到”就被忽悠得封锁了记忆的太子殿下对此毫无所觉。
扶苏去和剧组联系了。
没一会儿回来跟父亲说:
“导演让你去试试戏,如果没问题的话就可以定下了。”
扶苏跟导演说了秦御老师演过什么戏,正好最近《大秦风云》在热播,导演就去看了一下。
之前导演想让扶苏演皇帝,是因为导演需要一个比较腹黑的帝王,扶苏就很符合形象。但是如果换成秦政演的话,其实也没问题,而且还会更合适一些。
秦政演的会更多一些威严,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样的帝王能够收服旁人为己所用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人在他跟前都会甘愿俯首称臣。
换成扶苏就缺了点那个意思,更像是用手腕心计算计得旁人臣服,而不是靠着人格魅力。
太子殿下的人格魅力……
好吧,这是一种很玄学的东西。
要说没有也不至于,就是不太常规。更多时候属于把人往外赶的类型,能气得臣子当场跳反。
还是始皇帝陛下稳一些。
扶苏一点都不担心他爹的试镜会不通过,导演得有多瞎才会放弃一个秦始皇,选别人演皇帝?
如果真这样了,扶苏就得考虑要不要接下这个剧组的其他角色了。别到时候拍出来一个群魔乱舞,毕竟导演的选角眼光很成问题。
果然,试镜之后导演二话没说就拍板定下了秦政的角色。
但对于扶苏的角色,导演很有说法。
导演劝道:
“我觉得这个傻白甜不适合你演,你一看就聪明,真的不考虑别的角色吗?”
这要不是个手握重金的活爹,导演才不会和他好好说话。爱演不演,你不演有的是人演。不想演皇帝想演别的,你什么咖位啊还能指定角色?
可惜这位是金主爸爸,剧组都是他投资的,不能和投资人犟。
扶苏就是想演这个:
“我先试试,好的演员不可能一直演一种角色,各式各样的都要尝试一下。”
导演:……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问题是你不是个演艺圈新人吗?
秦政有些好奇:
“你想演谁?”
扶苏拿出剧本展示给父亲看:
“这个,被皇帝耍得团团转的武林高手。”
秦政:。
他家太子这个喜好,确实是让一般人捉摸不透。
这部剧的主线就是武林人士作乱,帝王管束不了江湖。于是他精心布局,最终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了整个武林,一举改变了天下格局。
其中,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痴,是他最重要的工具人。
这人痴迷武学,不太懂人情世故。起初在江湖上结识了一个好友,被对方忽悠着去刺杀皇帝。
结果夜探寝宫的时候,又因为皇帝气度非凡、举止不俗,被忽悠到了皇帝的阵营,成为皇帝手里的一把刀。
之后他就帮着皇帝诛灭武林中的奸邪之人,铲除那些不服管教的刺头,协助皇帝一步步掌控剩余的武林大派。
在剧集的最后,皇帝哄骗他喝下了毒酒,解决了这个唯一剩下的不安定因素。从此,江湖太平,皇帝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秦政原本并不觉得演这个皇帝有什么,但是看到一杯毒酒赐死武痴,立刻就觉得这个剧情不好了。
秦政皱起了眉头:
“不行。”
他绝不演这种东西。
赐死别人可以,赐死他家太子不成,这也太不吉利了。
——本来就有很多位面的扶苏是因为这类骗局自刎的,始皇帝陛下有点ptsd很正常。
扶苏差点忘了这件事:
“那把结局改改。”
导演:?!
不是,你们怎么还改剧本?
父子俩大抵是那种最讨人嫌的演员,动不动就改剧本。但是他们总有自己的理由,比如说,你的剧本逻辑有问题,或者细节不够完美。
扶苏指出:
“皇帝之前都能把人忽悠得妥妥当当,后续有什么必要非得把人毒死?”
导演振振有词:
“皇帝他多疑啊!”
扶苏皱眉:
“又不是所有皇帝都多疑。”
导演:“但是这个皇帝他多疑!”
扶苏:“他之前用人的时候怎么不多疑?你说他多疑,那你前面也没安排剧情体现这一点啊。”
导演:“……他要是不多疑为什么要把武林中那些高手都杀了,把门派掌握到自己手里?”
扶苏:“?那不是为了天下安定必须要做的事情吗?那些人不服管教仗武行凶,当然要杀了!”
导演:“话不是这么说的。”
两人就这么辩论上了。
提出异议的秦政一句话不用说,有太子为他全自动反驳。
没有人能说过名家编外弟子秦梓桑。
所以导演很快就被说服了:
“你说的有道理,多疑的皇帝这个人设太泛滥了,不仅没意思还没品。我们要拍就得拍个不一样的,这皇帝解决了武林人士的祸端,我应该把他打造成千古一帝那种类型的明君。”
扶苏颔首:
“多疑帝王太同质化了,观众肯定已经看腻了。而且你把人家为天下好的行为解释成多疑,本来就不合适。”
导演连连点头:
“确实,我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而不是和武林人士共情。到时候我多拍几个百姓疾苦的画面,这样咱们的剧就能上一个高度。”
秦政:……
秦政心想,导演可能已经忘记了,他本来只是想拍一个偏爽文类型的剧,而不是有内涵有价值有深度的剧。
不过他这部剧本来就不适合走爽剧的类型。
主角不是皇帝也不是武痴,而是江湖上的一个小人物。
对方初出茅庐,就不慎卷入了一起武林门派的争端中,稀里糊涂在其中扬名。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地被卷入各种事件。
主角辗转在各个门派之间,挨个解决过去。最后武林终于一切太平,他也当上了新任武林盟主。
光看主角的人生,是一部爽文。
但是这背后暗藏着不少人的交锋,主角每次遇到的事件,背地里都有皇帝的推手。
不是主角名侦探附体,走哪儿就哪儿出事。是皇帝看中了他,决定借他的手达成自己的目的。
皇帝会安排人用各种手段,引导主角前往设定好的位置,遇到设定好的事情,再根据预先留下的蛛丝马迹,让主角得出皇帝想要的结论。
比如杀死甲帮大当家的是乙帮元老,于是甲帮前去寻仇。两家鹬蚌相争,最后全都元气大伤,被皇帝培植出的势力趁机吞并消化。
了解完这些前因后果,就能猜到主角其实是个“傀儡”。不过他自己没发现,也并不知道自己这个武林盟主只是皇帝留下的吉祥物,用来安抚各派的。
剧情的结局里武林恢复了太平,不再发生各种事情。不是因为主角解决了所有争端,而是因为已经没必要发生事端了,皇帝已经实际控制了所有门派。
这是爽剧吗?主角控看完能红温。
不过不代入主角的话,代入皇帝看就很爽了。
扶苏自认为自己是在救导演,如果不多拍一点民生疾苦,这剧拍完导演能被骂死。就得让观众跟皇帝站在同一立场,他们才能接受这个结局。
扶苏还提议:
“虽说正直的主角比较常见,但我们这个剧本的主角本来就是个心肠软的好人。不如加深一下他身上的这个标签,多拍一拍他怜惜百姓的片段。”
让主角多感慨两句百姓日子苦,再让主角对江湖人的恶霸行为表示一下不满。
这样一来就把主角和皇帝放在了同一个阵营,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明一暗的两条线。
主角虽然不知道皇帝的事情,可实际上两人就是在互相配合。他们共同推动了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导演一拍大腿:
“有道理!”
秦政:……导演这么好忽悠真的合适吗?
扶苏冲父亲眨了眨眼。
剧本虽然早就定好了,但是一些拍摄上的细节其实可以商榷。
剧本是死的,最后拍出来的倾向却是由导演决定的。同样一段剧情,不同人拍出来就是两个感觉。
扶苏最终还是说服了导演,把结局改了改,改掉了逻辑硬伤。
扶苏和父亲吐槽:
“他们总爱写这种剧情。”
皇帝用完人就杀,也不管需不需要杀。反正他们觉得皇帝肯定容不下他,那就得杀掉。
但皇帝也不是傻子好不好?
那些杀功臣的,基本都会评估一下自己能否镇得住那些功臣。镇不住的才会杀掉,又不是谁都杀。
武痴武力值高又如何,那么好骗,根本没必要杀。留在手里还能一直震慑武林,以后要是再冒出来难对付的敌人,派他去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