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章
但是朝臣就不一定了,他们在外头,可以接触的资源更多,能用的手法也更多样化。本朝丞相不是酒囊饭袋,他是个有本事的野心家,手法应该不至于这么简单粗暴。
陛下看了看儿子。
他家太子明显不是真的觉得这件事要怪丞相,而是找个借口对丞相下手。毕竟丞相是奸臣头领,本就该是他们的重点打击对象。
秦政打算听听儿子准备怎么报复丞相。
扶苏的手法可不像那两派掐成一团的家伙那么没新意,一个招数反复的用。他拿起下属收集来的丞相手书,仔细观摩了一阵,就开始动笔了。
很快,一封以丞相口吻写给四皇子的密信新鲜出炉,字迹都和丞相本人亲笔所书一模一样。
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借刀杀人。
扶苏晾干了墨汁:
“想个法子让皇后‘截获’这封密信,发现丞相准备扶持四皇子继位。再叫四皇子察觉到丞相有意投靠他,但却被皇后所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他们斗去吧。
无论是皇后、四皇子还是丞相,全是他们的敌人。这几方全部打起来才好呢,他们可以在隔岸观火、以逸待劳,再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秦政:……
三十六计学得不错,一口气用上不少。确定不是他家太子在嘲讽敌人手段粗浅简单,只会用一招吗?
扶苏愉快地说:
“等把他们都干掉了,再逼问丞相是谁出的馊主意,让舞女来接近阿父。这样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了,都不用自己去调查。”
秦政:。
你也知道幕后黑手不是丞相啊?
刚刚是谁说我觉得就是他,先把他收拾了的?
太子真是装都不装的。
秦政其实觉得扶苏这个布局有点粗浅,他家太子以前布局可不是这么简单直白的。
皇后都能看出四皇子不对劲,朝臣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但凡帝后冷静一些,就会意识到两者不可能联手。
扶苏搞这么一出栽赃嫁祸,其实成功率是不高的。
扶苏笑吟吟地说:
“我知道成功率不高,不过我觉得可以把池水搅浑。而且,万一成功了,不就能测出敌人的智商了?”
秦政:……很好,不愧是你。
如果敌人很冷静很聪明,就不会上当。一旦敌人上当了,就是不够冷静,不够聪明,而且足够多疑。
这三点无论是哪一点,都能成为父子俩针对他们的利器。
尤其是多疑,多疑可太好用了。多疑的人不需要足够的证据就能入套,反间计一丢一个准,比别的都好使。
秦政略一思索,称赞道:
“不错,是个好计谋。”
一个计谋并不是看起来粗糙,就真的不合格的。只要它针对某个人有特定功效,而且成功引起严重后果,它就是优秀的谋略。
最厉害的善谋者,强的不是他们能设计出多巧妙的计谋。而是强在他们对人心的把控,能够精准拿捏敌人的弱点。
如今父子俩拥有的原主记忆不足,二皇子和六皇子实则都不擅长看人,给父子俩留下的信息量完全不足。
那么为了摸索出敌人的弱点,就得主动出击,用一些手段引诱他们暴露自身。
扶苏这一招的目的,本质上就是通过把局势弄乱,让大家都冷静不下来。人在急切慌乱或者激动的时候,更容易显露出本性。
扶苏微笑着把信纸折好:
“其实我还可以再在纸张上加一点防偷看的手段,譬如必须火烤再显现出字形来。”
秦政默契地接口:
“不过没有那个必要,简单直白,才能测试出他们的智商。”
扶苏狡黠地眨了眨眼:
“我还担心他们不够聪明,万一想不出该怎么显字呢。那我的一番筹谋,岂不是白费功夫?”
秦政:噗。
秦政无奈摇头:
“他们倒也没那么愚蠢。”
毕竟火烤水浸这两个法子,是常见的显字操作,他们还不至于这都想不出来。
扶苏满意地将信装好:
“接下来,只要想个办法让信不算刻意地被皇后安插的眼线发现,并截走就可以了。”
其实这一点才是最难的。
计谋谁都能纸上谈兵,真正实行起来却处处是困难。你要怎么把信送到目标手里,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动就行的。
这一点,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本事的地方。
第347章 月季到底是谁的人?
计谋分分钟制定好,东西送到皇后身边,却足足花费了扶苏数倍的功夫。
他们在后宫中的人手不足,行事就必须小心。否则不仅无法达成目的,还容易将自己牵扯进去,到时候就没办法坐山观虎斗了。
扶苏和父亲商量了一番后,决定先试探一下四皇子宫中的宫人组成。
而后他写了几张似是而非的纸条,安排了手下人送进四皇子宫中。每次都挑不同的宫人在院落中时,“悄悄”塞到四皇子的窗户缝上,确保被那些人看见。
六皇子手底下还是有那么几个得用的人的,其中一个就是负责在各宫之间跑腿传讯的内务司小太监。
所以他频繁出没在皇子们的宫殿附近并不惹眼,且稍作伪装之后,就可以低调地达成目标。
四皇子宫中一共就那么几个看起来形迹可疑的宫人,挨个当着他们的面送过一次纸条后,扶苏就确定了谁是帝后那边的眼线。
因为帝后的眼线在发现这个鬼鬼祟祟的小太监后,一定会等人离开再去取下纸条。看完纸条内容,原封不动地放回去,避免打草惊蛇。接着,掩人耳目地离开宫殿,去向皇后身边的宫人汇报。
而朝臣的眼线,则是会跑去向能接触到外界的宫中管事汇报,通过他们把消息传递出去。
并非谁眼线的寻常宫人,则大多选择明哲保身。既不会去碰那纸条,也不会出门乱跑,只当自己瞎了没看见。
通过这一番测试,就能大致分清四皇子宫中的人员构成。
反正扶苏每次写的内容都不一样,哪怕其中有两三人都是同一派系的眼线也无所谓,不会穿帮。
这次写小纸条,他就没用丞相字迹。
扶苏用的是个看不出幕后之人为谁的字迹——方正宋体。皇后看了会认为是四皇子在和某个朝臣联合,朝臣看了会认为是四皇子不知道拉拢了哪个臣子,四皇子看了会以为是朝中有人想要投靠他。
等到辨别清楚每个宫人的身份后,就可以针对性送信了。
扶苏再一次让那小太监借着去给四皇子宫中送东西的机会,把仿丞相手书送了过去。
接着精准卡在皇后眼线在场时,调整好角度,“不动声色”地将那封信塞到了不起眼的位置。眼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四皇子和他的人却未曾发现端倪。
唯一发现了信件的眼线便趁人不备取走了信查阅,而后发现大事不妙。这次的来信人竟然直接道明了要与四皇子共谋大事,信中还制定了一套夺嫡方案。
那夺嫡方案实则是扶苏随便写上去凑数的,都是些假大空的话。什么趁着皇帝病弱时拉拢更多的朝臣,抓住皇后的把柄胁迫皇帝废后。
乍一看很有道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具体怎么拉拢朝臣?皇后的把柄都有什么?如何操作才能确保皇帝肯定废后?一个都没有,全是大方向。
就跟领导指点江山跟你说“下半年咱们公司要紧抓客户需求,生产出消费者更喜欢的产品”一样。道理谁都懂,问题是怎么实际操作,消费者喜欢什么你倒是直说啊。
这就是典型的无效沟通,说的都是大家知道的正确废话。
就算真要讲大方向,也该是跟诸葛亮同刘备隆中对时说的那些一样。启发一下刘备的思路,告诉他先拿哪里再拿哪里,联合谁对抗谁。
扶苏写这段的时候还笑呢:
“阿父,我这算不算直钩钓鱼?”
秦政轻笑一声:
“你要是写得太详细,皇后反而要如临大敌了。到时候调查一番是谁把信送进来的,替你送信的宫人怕是藏不住。”
扶苏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还是写的笼统一点,叫皇后觉得事情尚且还在掌控之中。”
于是扶苏在最后补了一句话,大意是具体操作细节还未想好,日后见面再细细商议。这样皇后看完会认定双方才刚刚联合在一起,还只是个刚搭建的草台班子,及时针对就能控制住。
何况要是写得太细了,回头皇后防备了半天,发现丞相根本没有照着计划做,也容易穿帮。
此刻皇后拿到了那封信。
眼线原本是应该看完就放回去的,这样不容易打草惊蛇。
可一来信已经开封了,要更换信封才好放回原位,否则四皇子一看就知道有人提前看过。二来这信中内容事关重大,还是得给皇后亲自过目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