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梁昭很挺劝,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放手离开了。
背影沿着屋檐消失在拐角中,顾孟然抽回视线,朝小冬扬了扬下巴,“去哪?走啊。”
特意把他们分开,拐弯抹角地把他留下,肯定不是为了干活。
顾孟然已经做好了面对新一轮游说的准备,结果小冬带着他穿梭在屋檐下,七弯八拐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一座略显老旧的石屋跟前。
村里的石屋结构差不多,两扇陈旧的木门大敞开,进门便是整间屋子最为宽敞的堂屋,但这间堂屋简直不要太挤,屋内半人高的竹架一排接一排,摆得密密麻麻,让人无从下脚。
熏烤好的用麻绳串成一串,好似一串串珠帘,整整齐齐地挂在竹架上,而烘干烤干的土豆片、红薯条用簸箕盛放,放在两个竹架之间晾着。
鱼腥味,烟熏味,屋子里的气味不算好闻,顾孟然跟着小冬从竹架空隙中挤进屋,气儿都还没喘匀,便接到了小冬递来的蛇皮口袋。
“往袋子里收,分开收。哦对,收之前先摸一下,要确定干透了才能装袋,不然会发霉的。”小冬有条不紊地安排道。
还真是来干活的?顾孟然愣了一瞬,见小冬已经拎着袋子收了起来,自己也赶忙行动起来。
经过精细的烘烤,再经过充分的敞晾,收入袋中的干货已彻底没了水分。只要不放在阴凉潮湿处,这些干货可以储存很长一段时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大概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哪怕外面阴雨不断,他们照样能在这样的困境中存下大量食物。
一边摸一边装袋,竹架上的干货收回大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丝毫没有休息的打算,小冬带着顾孟然将装好的干货搬到门外,又将竹架上稀稀拉拉,没完全晾干的熏鱼集中到一块,随后他大手一挥,“走,再把里面的端出来挂上。”
顾孟然呼出一口热气,走呗,能咋地。
小冬旋即带他绕到堂屋的右侧,推开位于墙角处的木门。
来时路过窗户,有烟雾飘出,顾孟然知道里屋有人,但他没想到——屋里居然这么多人。
木门一开,浓浓的烟雾扑面而来,鱼腥味夹杂着柴火味,顾孟然毫无防备吸了一大口,呛得咳嗽不止。
好不容易缓过劲,顾孟然抬手揉了揉眼睛,白蒙蒙的烟雾顺着门窗散去,四双漆黑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看着他,满脸写着好奇。
火塘烧得正旺,烤网上的鱼滋滋作响,四个年近半百的中年妇女围坐在火塘四周,一瞬不瞬地盯着他这个外来者。
单纯好奇与探究的打量,莫名地,顾孟然有种过年路过村口,被一群八卦的老头老太太包围的错觉。
……嗯,应该只是错觉。
在四道灼热视线的注视下,顾孟然跟随小冬走进屋,而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喊了声小冬,又将视线转移到顾孟然身上,“冬啊,这个小伙儿是?之前怎么没见过?”
“王嬢,他叫顾孟然,前几天刚来的。”小冬有问必答,特地旁边挪了一点,方便阿姨们看清顾孟然。
“孟然?这个名字好啊。”
“人长得也俊俏,瞧着小宴差不多嘞。”
“脾气应该比小宴好点吧?”
没把顾孟然当外人,几个阿姨当着面儿就讨论了起来。
小冬也不走了,就搁这儿站着,顾孟然不好装傻充愣,干巴巴地扯出一个笑,“阿姨你们好,忙着呢?”
不开口还好,这一开口,阿姨们热情得难以招架。
最先说话的王嬢笑容更甚,连忙朝他招手,“不忙不忙,来来来,小伙儿,坐这儿歇会儿来。”
“孟然你吃饭了没?来,嬢嬢给你夹个烤红薯。”另一个穿红衣服的阿姨立马拿起火钳,在火塘里翻翻找找。
顾孟然有点应对不了,扭头给小冬递了个求助的眼神。
谁承想小冬听到烤红薯,那就跟猫咪看到猫条似的,正事儿全然抛之脑后,一下子蹿到火塘前,扯了把凳子坐下,“给我也来一根啊吴嬢,正好肚子有点饿。”
说完他拍拍旁边的空凳子,回头看了顾孟然一眼,“站着干嘛,来坐这歇会儿。正宗的烤红薯吃过没,埋草木灰里的那种,包甜。”
顾孟然很想说不饿,但随意一瞥便对上几双蕴藏期待的眼神,拒绝的话哽在了喉咙里,默默拉开凳子坐下。
刚从火塘里刨出来的烤红薯还有点烫,阿姨用火塘夹到一旁放凉。这期间也没人闲着,除了一位两鬓斑白,面带愁容的阿姨,其他三位纷纷拉着顾孟然聊了起来。
多大了,哪里人,读书还是工作,成家了吗?
阿姨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简直像是在查户口。偏偏她们又不带任何恶意,纯粹的好奇,单纯的闲侃。
被夹在中间的顾孟然:……今年过年好早啊!
第82章 人性化公司
*
刚吃完一根烤红薯,顾孟然又收获一捧烤花生,坐下来之后嘴巴就没闲过,不是在回答问题,就是在吃东西。
二十分钟过去了,小冬坐在旁边吃的头也不带抬一下的,顾孟然又不能一个人走,只能硬着头皮坐下去。
好在烤花生味道还不错,剥掉外壳用指腹轻轻一搓,薄皮一吹即掉。带有余温的花生粒丢进嘴里,口感酥脆,带有淡淡的苦味与烟熏味,比炒花生的花生味更浓郁一些。
“怎么样小孟?吃得惯不,是不是还挺香?”
一颗花生还没咽到肚子里,坐在对面的王嬢忙地追问。
顾孟然嘴角微扬,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我还是第一次这样吃花生,味道很特别,焦香焦香的,非常好吃。”
好吃是真好吃,不过这番话,顾孟然自己都觉得虚伪。
换作同龄人,一句好吃就打发了,哪用得着费这么多口舌。还是因为阿姨们太热情了,热情到顾孟然只能用更为客套礼貌的方式来对待。
而他的礼貌客套在阿姨眼里似乎也变成了优点,听到这话,王嬢顿时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夸奖:“哎哟这孩子性格真好,礼貌又耐心,陪我们几个老太婆都能在这唠上一阵儿,比小宴那毛毛躁躁的性子强多了。”
“可不是嘛。”吴嬢附和道:“我们一群人在这里,小宴怕是连两分钟都待不到。”
啃红薯的小冬抹了抹嘴,百忙中插了一句:“别拉踩啊嬢嬢们。我段哥性子是急了点,但他头脑好使、做事儿靠谱。我们现在能轻松坐在这里,不全是我段哥的功劳嘛?”
“说笑嘛,瞧把你急的。”
“小冬眼睛里全是他段哥,旁人说不得一句。”
小冬得意一笑,“我段哥就是好。”
“好好好。”王嬢打趣他:“性子改改就更好了,要是像小孟这样稳重一点,耐心一点,那——”
“可别。”
坐在顾孟然身旁的吴嬢打断了王嬢的话。
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太愉快的事儿,她嘴巴一撇,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嘲讽:“我觉得小宴这样好得很,毛躁怎么了?至少他知恩图报,重情重义,不像有的人呐,吃里爬外,连自己亲——”
“别说了吴嬢!”
小半个红薯“啪嗒”掉在地上,小冬顾不上去捡,噌的一下站起身,慌慌张张朝里侧角落看了一眼。
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端坐在里侧角落,始终一言不发的阿姨脸色惨白,火光点亮她粗粝的双手,顾孟然清楚地看见,她翻鱼的手颤抖得厉害。
“哎,说这些干嘛,哪壶不开提哪壶。”
“来来来,吃花生。”
另外两位阿姨试图缓和气氛,但脸色同样不大好看,她们有意无意扫过墙角那位阿姨,眼中带着似有若无的敌意与怨恨。
茶话会不欢而散,挑着一箩筐熏鱼,揣着半把烤花生,顾孟然跟着小冬从里屋走到堂屋,准备继续干活。
鱼已经用麻绳串好了,他们直接往竹架上挂就行,顾孟然从箩筐中理起一串熏鱼,正要往竹架挂,小冬忽然叫住了他,“你,你不好奇吗?”
顾孟然装傻,“好奇什么?”
“知道我们村里为什么没多少年轻人吗?”
直切主题吗……顾孟然手微微一顿,将熏鱼悬挂在竹架上,摇摇头道:“不知道。”
不知是憋得难受,还是打算交底了,小冬绕开箩筐往旁边墙上一靠,重重叹了口气,“我们村被划在景区内,留在村里发展的年轻人不少。地震那会儿我们还算幸运,虽然也有死伤,但都是熟悉环境的本地人,至少没有游客那么惨。”
“我们村很团结的,震后一起救助游客,搜寻物资,每天都很累,很绝望,但每从废墟中救出一个人,搜出一包吃的,那种成就感真的很让人兴奋。”
小冬语速很慢,一句一停顿,吊足了顾孟然的胃口。
忍了,但没忍住,在他停顿的间隙,顾孟然追问道:“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