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承乾和青雀,也会走到那个地步吗?
李世民才养了几年的孩子,却已经有了他耶耶的体会了。
他缓缓吐了口气,然后看着李泰,第一次有了审视。
青雀还小,他其实没有想过那么多,再者,哪怕是为了传承有序,国本安定,他立承乾为太子,就没有想过要换太子。
可是孩子会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想法,也会产生野心。
李世民才从这条路走过来,自然能明白那是什么的样的心情和心态。
他可以接受他的孩子有野心,问题是,为了这份野心,他们会做到什么程度。
谋反?
李世民不能接受。
手足相残。
李世民光是想想都心痛。
关于怎么养孩子这个话题,龙凤猪中最成功的应该属于汉武帝和他的太子了,可是就是这么相亲相爱的父子俩,最后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唐太宗和李承乾,嗯......只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至于秦始皇和扶苏这对,不提也罢。
弹幕总结,十个皇帝也难凑出一对父慈子孝的。
但李二凤觉得自己还能再抢救一下,他难得的罚李泰给他哥道歉,把东西还给他哥,然后回头扒拉着糖糖,背着观音婢,鬼鬼祟祟道:“糖糖,你实话告诉我,你是不是能预知未来啊。”
糖糖眨眨眼,不说话了。
这并不重要。李二风直接进入正题,“那,承乾和青雀以后......”老父亲脆弱的心理又让他不敢再问下去了。
问什么?以后他们兄弟俩也重蹈覆辙了吗?
李世民想问又不敢问,他自嘲一笑,要是让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能笑话他一辈子。
总不能是他们起了坏头吧。
屁股决定脑袋。李世民也不禁双标了,他可以干的事情,却不希望儿子们干。
“会打起来,恨不得对方嘎嘎的。”糖糖贴心道。
李世民丧气了。
别说了,真的别说了。
糖糖目送他垂头丧气的离开。
糖糖嘎嘎脆响的咬着糖果,对他很失望的摇头,二凤怎么这么笨啊,不继续问它,它还知道老多的。
二凤本人其实也不是很想知道那么多糟心事情,想想糖糖最近都给他带来多少噩耗了!
(放过咱二凤脆弱的小心脏吧。)
(大笑.jpg)
(没事,不出三天肯定就好了。)
可惜这回弹幕猜错了,三天过去了,李二凤陛下去看望他老父亲,又提高一丢丢他哥的待遇,然后看起来很正常的处理政务,实则心情是肉眼可见的低落。
不但前朝心里有颇多猜测,后宫更是敏锐的低调做人。
长孙皇后是在万众期待下去找皇帝陛下的,然后皇帝陛下抱着她痛哭一场。
回头就拎起小胖子,一狠心,把孩子给揍了。
第一天因为挑食所以被揍了的李泰哇哇大哭,大喊耶耶坏。
第二天因为上课走神被揍了的李泰再次哇哇大哭,决定三天不理他爹了。
第三天因为出门迈左脚被揍了的李泰直接崩溃了。
李承乾都被吓到了,耶耶怎么啦?以前明明都很宠青雀的。
他一边给李泰说好话,一边哄弟弟。
李泰被哄得更委屈了,拉着他一个劲告状。
兄弟俩感情反而更好了。
李世民:?
要不是承乾是太子,肯定和青雀一个待遇。
但是为了不给外界多余的信号,他目标先放青雀上,没想到反而让兄弟俩感情更好了。
意外之喜。
李世民坚定了他的新教育方针。
(魏征听了怕不是都要扣6。)
(起床第一件事,今天打孩子了吗?)
(其实难兄难弟也不错。大笑.jpg)
(别说,还真别说,有个感觉了。)
(兄弟俩抱头痛哭的感觉吗?哈哈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赌一根辣条,二凤肯定很快就心软,然后就又又重蹈覆辙。)
(对孩子狠不下心的二凤陛下……跟了。)
(嗯?这么不看好啊,我赌他可以!)
(可以+1)
糖糖眼珠子转了转,那这改变是好是坏啊?
它纠结一下,见观音婢笑意盈盈的样子,于是决定不管了。
跟着观音婢走就对啦。
长孙皇后安慰一下来告状的次子,却半点不提要为他做主。
比起李世民,她才是更早对兄弟俩有忧患意识的那个。
太子之位已定,该有的态度就要有,二哥从前宠青雀太过她是不赞同的。
不是不疼爱青雀,恰恰是一个母亲对孩子保护。
只不过。长孙皇后若有所思,她以为二哥怕是要很久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哪怕是她自己也只能委婉敲边鼓,有些事不好直说。
她看了看糖糖,却什么也没有问。
糖糖满身秘密,可是二哥不说,自有他的道理,她便权当多养一个可爱的女儿便是。
第94章
时间转眼即逝,在朝廷的提前准备下,天灾如期降临,但是造成的迫害远没有那么大。
一切井然有序,让本来在以为可以趁灾年捞一笔的很多人都惊诧莫名。
天灾对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普通老百姓自然是泼天大事,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那是人口和土地。
每逢这样的时候,他们总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那些想要发灾难财的人期望落空的时候,那气急败坏的模样也就格外让人解气。
“山头世族,四大侨姓,关中世族......”李世民冷笑一声,随手把折子一扔,“可没一个是善茬的。”
乘机也收拾一波人的皇帝陛下脸色却依然不太好看。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每到这种时候,越是高门大族越容易发财,哪怕他们读着圣贤书,甚至没有刻意去敛财,可是他们手上掌握的财富可以汇聚更多的财富,底下的人也会去摄取更大的财富。
根枝茂密的世家们也就慢慢成为毒瘤。
朝廷要对付世家,本质上和鲸落而万物生是一个道理。
当财富聚集在一小撮人手里时,只有干掉这些人,让财富流通出来,才能有新的变化。
李世民并没有想到那么深远去,但是世家能成为他们的帮手,却也是他们掌权的最大阻碍。
李渊在位的时候没少受气,李世民比他爹强势,但不是不讲道理,有些气注定要受。
毕竟大唐自建立起就不算风调雨顺,等到当今上去后,就更加的多灾多难了,没得让人心底嘀咕。
诚然,流言还没有形成时,就先被雷厉风行的镇压了。
毕竟手握大权的唐皇陛下的好性子从不对着敌人。
出生能决定大多数人的立场,豪门世家是很多皇帝集权的隐患。
不可否认,很多人才都是出自这些姓氏,这也是为什么世家备受推崇。
要知道现如今的世道可不同于后来,如今一个姓氏走出去,是真的能高人一等的。
就说大唐建立后,很多泥土出身的武将就都迫不及待的休妻,娶大姓女子就可见一斑。
皇帝自然见不得这种情况,更不是不想压制,然而在一个平民几乎没什么上升阶段,甚至读书识字都是问题的世情下,皇帝既防着这些世家子弟,又不得不用。
无非是无人可用。
这里的无人可用自然不是朝野内外无人才,而是很难找出和豪门世家没什么牵扯的那种人才。
科举制的诞生在古代是可以称得上划时代的,哪怕在千年后它会被谩骂,说得好似一文不值。
但是在最开始,它是一条通天之路,给了无数人希望,带来了时代性的改变。
唐皇陛下自然也布局于科举制,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看见效果的。
所以在这之前如何和世家维持一个平衡就很重要了。
李世民吐了口气,不着急,他有的是时间,总要一个个来。
如果刚登基那会,李世民还各种内忧外患,但是眼下,内忧虽然还在,但是外患已经快被嘎了。
历朝历代,来自草原的威胁总是最大的,但是唐朝,或者说贞观一朝格外不一样。
突厥的势力在草原势力中也算排得上号了,是非常强大的。
可是,登基每没两年,天策上将出生的皇帝陛下就悍然发起对突厥的作战。
以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打击突厥。
隔年,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献到京师。
二十九日,李世民向太庙报告俘虏了颉利可汗。
让草原的王为他载歌起舞,试问华夏几千年,又有谁能做到呢?
登基之初就先解决到最大的外患之一,更是没有谁能想到的。对于某些朝代来说,不让草原政权南下,维持在位期间的统治就已经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