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孔子:“都要饿死了还谈什么贞洁!”
乱世之中哪有那么多讲究,孔子好奇地听着天幕之言,将妇好之事一一记录在册。
秦始皇:“典籍中可有妇好的记录?”
侍人:“没有!”
“那便将天幕所言记下来!”
“唯!”
秦始皇从不认为女子不如男子,宣太后的例子在那摆着呢。秦武王去世后,若没有宣太后稳定大局,秦国不可能平稳的过渡到昭襄王手中。
扶苏脑子急速运转,思考着天幕所言,果然让他发现了盲点,“项羽!”
始皇帝与群臣看向依旧跪在地上的长公子。
扶苏理清自己的思路道,“项羽一把火烧了先秦典籍,汉朝重新恢复,可见,项羽在汉朝建国之前,就在这20年间。而这些年,哪里的先秦典籍最多……”
秦始皇双眼微眯,“咸阳宫!”
此言一出,群臣悚然而惊,难道是项羽覆灭大秦,烧了咸阳宫……
王翦也想起来一点,“陛下,楚汉相争,楚国可是有一个项家啊。”
项燕就死在王翦灭楚的征途中,项家与大秦有着生死大仇。
秦始皇命令道,“立刻前往楚地,将项家之人全部抓到咸阳。”
“唯!”
泗水郡,项家人也在看着天幕,项籍还没有取字,并不知天幕上的项羽就是自己,也不知他很快就要被动见到秦始皇了。
评论区
“商朝女子是能够光明正大的参与政事,名正言顺成为将军、祭祀、诸侯的。”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毕竟武王伐纣,商纣王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听信妇人之言。”
“商纣王提拔奴隶,得罪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又多次发动战争,内忧外患之下才会亡国,可笑后世给他泼了无数的脏水。”
帝辛并不知道商纣王就是自己,仍旧在征讨东夷的途中,他看着天幕,与近臣讲述着母辛的光辉事迹。
“后世”历朝历代的人看的面红耳赤,他们也只是采信典籍的说法,怎么能说是泼脏水。
天幕之上,小希开始总结。
【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用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商王把自己所作所为说成是代表上帝和神灵的意志,实际上是商王将自己神化了,借此强化贵族统治。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巫政合一”。】
天幕上,甲骨散去,换成了青铜大鼎“司母戊鼎”。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锡、镍等化学物质的合金,因其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史学上将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和青铜礼器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到秦汉,时间跨越为两千年,是青铜器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秦汉贵族看着自己手里的青铜爵,细细摩挲,再品一口爵中的美酒,这日子,神仙来了都不换。
【金文则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的大小、形制、数量的组合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的图画铭文可以帮他们与祖先和神灵沟通。】
【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重八百多千克,铸造于商晚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铸造这样大的青铜礼器,无疑是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还需要严密的组织和足够的财力支撑,不得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
【在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血腥时期,人类将对死亡的恐惧,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青铜器纹饰进行表现。青铜器不仅是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青铜也被赋予了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有条件的王侯将相都在欣赏自己能看到的青铜器,没有条件的人也下定决心去寻摸几片龙骨研究研究。
平行时空兴起了考古的狂潮。
第6章 文字起源
【讲完甲骨文和金文,我们接着看文字的演化发展。】
画面上又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些书法名篇,第一个出现的是一个石鼓。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各朝的收藏家们狂喜,飞快地将石鼓画下来,将石鼓上的文字临摹下来。
天幕上下一个出现的是“泰山刻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推出了小篆。一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这面“泰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时任廷尉的李斯笑容满面,对着秦始皇躬身一礼。
“丞相李斯!”这可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可是他的笑容还没有落下,便听到同僚的抽气之声。
李斯立刻看向天幕,只见评论区白色字迹一行行显现。
评论区
“李斯真是可惜了,本来有机会成为千古名相的,可惜了……”
“李斯贪心不足,被夷三族也是他咎由自取。”
“选谁不好,非要选那个又蠢又毒的秦二世。”
“他就是被政哥惯坏了,不知道有些皇帝是没有底线的。”
李斯双腿一软,嘭的一声跪倒在地。
长公子扶苏神色莫名,看向李斯的方向。
秦始皇没有去看李斯,他被评论区寥寥几句话中庞大的信息量震惊了。
已知,秦二世又蠢又毒,李斯拥其上位,却被夷三族。
那秦二世定然不是扶苏,扶苏继承大统不必李斯拥护,他行事宽仁,便是看在李斯的功绩上,也不会随意夷三族。
很好,秦朝灭亡第一块拼图出现了。
讲完小篆,天幕上出现的是隶书《曹全碑》。
【《曹全碑》是东汉末年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十月。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
两汉帝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原来我大汉也是亡于农民起义啊……
【接下来便是我们都知道的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赞其“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所以,除非将来彻底打开唐太宗的昭陵,不然我们便见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李世民:这唐太宗是朕吧,一定是朕!
好消息:自己庙号是太宗,说明自己这皇帝做得不错。
坏消息:昭陵,危!
手里拿着的《兰亭集序》一时不知该不该放下。
其他大臣还在思考要怎么委婉的劝谏陛下,魏征已经开口了,“陛下,天幕之言可为后事之鉴。”
陪葬那么多有什么用,陵墓修的再好又有什么用,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只会吸引盗墓贼前赴后继。
李世民:“……”
扎心了,老铁!
【接下来这篇书法名为《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安史之乱前的古人,包括颜真卿都有些不解,只因这篇文稿随心所欲,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字迹从行书到草书,墨迹也有深有浅,与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兰亭集序》形成鲜明对比。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舍身取义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
李世民再次受到暴击:“唐朝……安史之乱……”
长孙皇后安慰道,“二郎,咱们多得一些评论机会,下次天幕一问便知。”
满朝文武也铆足了劲想多拿几个评论,天幕开始的朝代歌只说了武周,完全没有提安史之乱。
我大唐可真是多灾多难!
开元二十二年。
唐玄宗想起今年的进士榜上便有颜真卿之名,所以……这安史之乱定是自己儿孙的罪过。
闲着也是闲着,该敲打敲打太子了。
【接下来这一幅是《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贬黄州,这篇书法便是写于诗人被贬之时。《寒食诗帖》苍凉多情,惆怅孤独。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尚未经历“乌台诗案”,对《寒食帖》无法共情,依旧沉浸在前一篇《祭侄文稿》中,“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1